2023/06/26更新
341
collect
收藏

機器人輔助手術 27年癲癎患者重獲新生

新聞提供:臺北榮總
機器人輔助手術  27年癲癎患者重獲新生
癲癇病人需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沈重負擔。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
#癲癇 #機器人手臂 #ROSA #北榮
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逾6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臺北榮總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圖說:李政家(左)醫師解說手術機器人輔助癲癇手術

病人家屬陳媽媽特別出席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表示,37歲的兒子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癎發作無法改善。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108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陳媽媽十分感謝醫療團隊的努力,讓兒子能夠逐漸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鼓勵其他頑固型癲癇患者及家屬,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醫師與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戰勝癲癇!


圖說:神經醫學中心王署君主任(左起)、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功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

李政家醫師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的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像陳媽媽的兒子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圖說:陳媽媽分享罹病27年癲癇兒艱辛成長與求醫心路歷程

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於1987年施行首例癲癇手術,累積超過30年的豐富臨床經驗,不僅設立癲癇特別門診,更結合癲癇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核醫部、精神部、病理部、復健部、藥劑部及護理部,跨部門組成專業的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面對每一位頑固型癲癇患者,從術前評估到找尋致癲灶、甚至是術中、術後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許多詳細的檢查和討論,致力做到盡善盡美。

李政家醫師強調:「手術中的任何一步,都攸關病人未來的癒後與生活品質,而良好的定位是手術成功重要關鍵」。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如 SEEG、深腦刺激術(DBS)、腫瘤組織切片檢查(Biopsy)等,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的任何狀況,醫師能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徒手執刀相比,約可減少一半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倦,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讓癲癇手術更安全。

 

Keep Calm and Carry On  保持冷靜,持續前進

病患家屬心得分享:蔡碧玉(2019.12.30)
 
相信許多癲癇病患的人生旅途大多是顛簸不平的,除了本身必須承受無預警的發病之苦,不便行事之外,還得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和對待。想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實為難事!醫生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對他們來說都比正常健康者更顯得珍貴。也正因為如此,就更能體會到知足與感恩自己能夠在艱辛的成長過程中走了過來的美好,真可謂禍福相倚啊!

兒子自從10歲發病以來,我們一直就在無助中摸索前進,從埋怨與無力,到今日的面對與接受,慢慢地終於領悟出,生病未必不對,也沒有什麼不好,與其詛咒四周的黑暗,不如在身邊點燃一盞明燈,既可看清楚自己,還能照亮他人。所以我們堅強樂觀一步一步地走著,相信終有一天會有辦法解除病苦。原先曾經悲傷難以自持的那一切,現在回顧起來,不過是前塵,早已在陽光下慢慢飛散了。因為我們有信心,按部就班地看醫生服藥,與病為友,保持冷靜持續前進。早已習慣了病苦,也習慣了在公共場所發作時對窘態的回應,人間處處有溫暖,處處皆有善心人士,我們不再緊張,也用不著再害怕了。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求醫不氣餒。在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不離不棄的照顧下,一直都接受有新的資訊;16年前曾赴台北榮總評估是否可以開刀,3年前第二次赴北榮評估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皆因神經外科醫師們皆認為,兒子大腦內皮質異位,放電處極深,不好處理而作罷。今年10月終於因緣俱足了,蔡醫師建議我們再度前往台北榮總找癲癇科尤香玉主任。

在尤大夫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的安排下,10月2日先行住院,作24小時全天錄影連線監測腦波7天,之後回家等候開刀的通知。11月30再入院,照CT與MRI等許多前行的準備,以提供精密正確的資料給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12月2日接受李醫師的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在頭部紮下17支,隔天隨即連線錄影,再次監測腦波與發作,一天24小時歷經14天,以確定致癲灶,12月16日李醫師移除電極並做立體定位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

這段時間,兒子頭上纏著電極線包著紗布,身上日夜背著儀器包,僅僅可以活動於病床與浴室之間(因為要全天候精密錄影)其辛苦不言而喻,醫療團隊的醫師們盯著螢幕仔細分析判讀腦波更是辛苦,共同的辛勞為的是要成就一件有意義的工程。我們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帶著信心和希望承擔著,身體雖苦,內心卻是喜樂的。兒子的堅強、勇敢、忍耐與樂觀,讓每一個原本無趣的住院日子顯得格外充實愉悅,令我心慰!很感恩醫療團隊菁英成員們的巧思與安排,從他們和兒子的互動當中我看到的是:人,互相幫助必有溫暖;路,有人同行必會精彩;生活,懂得知足感恩就會快樂。

手術順利成功,隔天(12月17日)李政家醫師准許我們出院回家,兒子不在乎剛縫合傷口的疼痛,身心雀躍感到歡喜,12月25日回診拆線。其實,考驗才剛開始,因為癲癇是一種腦內的不正常放電,兒子的致病灶很深,雖然醫生們盡了力,但不敢有百分百的把握,手術後的修復必須要三個月,腦內熱凝毀損處才能復原,至於是否能夠完全停止發作,仍是個未定數。此時我們仍必須保持冷靜才能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二次大戰時英國人以此口號對抗納粹,現在我們以此心境來看待疾病,等待大腦內部完全康復,不再有發作。倘若尚有未完全毀損的病灶,相信日後醫療團隊仍然會幫我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我相信只要對醫生有信心,就會有奇蹟出現!

感恩視病如親的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感恩台北榮總的菁英醫療團隊,尤香玉主任、李政家醫師、周建成醫師!他們不辭辛勞地照顧兒子,細心地研究其病灶。感恩陽明大學的年輕技師們以及陪同我們度過住院18天的醫護人員和行政人員們!我提醒兒子要永遠記住,你的健康是這些人給的,要懂得感恩!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