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是人體脊椎中活動度最高的部位之一,共有七塊椎骨,負責承擔頭部的重量,並協助頭部四面八方轉動。在不當、過度使用及老化的影響下,脊椎骨上下兩節中的椎間盤容易發生突出,壓迫神經而讓患者感受頸、肩、背部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尤其夜間睡眠或起床時),即使服用消炎止痛藥、復建等保守療法4-6周仍無效,嚴重影響生活時,可能需要頸椎手術介入治療。
顴骨、顏面骨折怎麼辦?台灣地狹人稠,不少人靠著輕巧、方便又省錢的機車趴趴走,但你知道嗎?近五年台灣機車死傷人數不斷攀升,2020年受傷人數已超過37萬!多半都是因碰撞事故中,機車與小客車「肉包鐵」擦撞為主,其次為自摔,這些大大小小的車禍,可能導致嚴重程度不一的顏面骨折。其他還有像家暴、運動傷害而導致顏面創傷、畸形,都需重建手術介入治療。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簡稱DDH,是一種胎兒到新生兒的長大過程中,髖關節因各種因素導致不穩定、半脫位或脫臼的狀況,廣泛來說,DDH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一。DDH是一種發育過程中,連續發生的慢性疾病,在孩子生長還沒定形以前,都有可能發現罹患DDH,如果不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以後有長短腳、跛行的情況。因此,DDH是一個所有爸媽都該認識的疾病,一起來幫孩子做自我檢查吧!
孩子好像有長短腳?看著寶寶搖搖晃晃學走路,爸媽內心好感動,卻發現孩子怎麼走路一拐一拐,還好像歪一邊?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發生意外骨折、長高速度慢等骨骼問題,爸媽也很擔心,萬一身高跟不上別人怎麼辦?其實台灣人長短腳盛行率有40-70%!多半因為兩腳誤差不到兩公分、一公分,人體可以將這一點差異代償回來,民眾也就沒感覺自己有長短腳了。醫師建議,如果小朋友雙腳長度超過兩公分的話,就得到醫院詳細檢查、評估,積極矯正之外,必要時還得動手術避免落差更大,甚至長大後影響走路樣子、身體穩定性及平衡,也可能造成骨骼問題。
兒童骨折讓家長好擔憂!小朋友跑跑跳跳,突然碰一聲,哇哇大哭了起來,家長心痛又煩惱,要是骨折沒治好,導致孩子長不高、長短手腳,影響大好人生。根據統計,兒童骨折最容易發生於運動傷害,比如在遊樂場跑跳、玩單槓、溜滑板車等,或是容易導致重傷的車禍,家長需培養正確觀念來因應,包含送醫的前置作業,如何配合醫師治療及選對醫材,加上孩子超強的恢復力,一定能康復又更加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