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更新
104,770
collect
收藏

頸椎手術治療頸椎壓迫神經、椎間盤突出:後遺症、復健、術後照顧

諮詢專家:王國川醫師/臺大醫院神經外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頸椎手術治療頸椎壓迫神經、椎間盤突出:後遺症、復健、術後照顧
脖子痛到不能動?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因頸椎椎間盤病變而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從2015年的11萬3千多人上升到2019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也從3.8億成長到4.4億,但以藥物或注射治療的患者並不多,約佔健保費用兩千多萬,反而頸椎手術件數超過1.3萬件,佔健保費用的4億多,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各佔一半。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服藥和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但仍非治本的方法,以健保數據來看民眾最終還是得以開刀手術,才能根治病灶。
#脊椎融合術 #椎間盤置換術 #椎體護架 #骨釘骨板 #人工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

目錄

起床脖子痛、痛到睡不著,頸椎病變原因為何?



 
頸椎是人體脊椎中活動度最高的部位之一,共有七塊椎骨,負責承擔頭部的重量,並協助頭部四面八方轉動。在不當、過度使用及老化的影響下,脊椎骨上下兩節中的椎間盤容易發生突出,壓迫神經而讓患者感受頸、肩、背部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尤其夜間睡眠或起床時),即使服用消炎止痛藥、復建等保守療法4-6周仍無效,嚴重影響生活時,可能需要頸椎手術介入治療

圖說:椎間盤突出會壓迫到神經,造成頸椎疼痛

頸椎病變的常見症狀

  • 頸部疼痛:是頸椎退化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疼痛通常在頸部後方或側面,並會在活動頸部時加劇。
  • 頭痛:頸部疼痛會放射到頭部,導致頭痛。手臂麻木或疼痛:頸椎退化性病變
  • 會壓迫頸神經根,導致手臂麻木或疼痛。
  • 肩膀僵硬:頸部活動受限會導致肩膀僵硬。
以下是一些可以幫助預防頸椎退化性病變的建議:
  • 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姿勢,例如低頭看手機、伏案工作等。
  • 定期鍛煉: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頸部的肌肉力量,幫助穩定頸椎。
  • 注意保暖:寒冷會加重頸椎的退化。

高風險族群

由於隨著年紀增長,頸椎椎間盤的水分流失,減少緩衝和避震的功能,加上3C普及導致人們更常低頭滑手機、看電腦螢幕,讓台灣人更容易發生頸椎退化性病變,其高風險族群包含:

  •  年齡:65歲以上長者,但年輕人因姿勢不良也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
  •  職業:外科醫師、牙醫師、廚師、工人、作業員等,需長時間低頭工作之族群。
  •  外傷:遭猛烈撞擊,破壞頸椎結構。
  •  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高位頸椎脫位的高風險族群。 

什麼是「後縱韌帶鈣化」?

後縱韌帶鈣化是一種先天基因和體質差異所造成的疾病,以亞洲人發生機率最高,台灣、日本和韓國的發生率約2-4%,北美則僅有0.12%,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男性又比女性多2-3倍。後縱韌帶位於人體脊椎的後緣,原本應該薄薄的,卻因為種族、基因或頸椎損傷而增生,造成鈣化並骨化、漸漸變厚,導致壓迫脊隨和神經根,讓病人手腳無力麻木。也有些患者會因為頸椎受到撞擊,如滑倒、摔下樓梯、車禍等,使得堅硬如骨的後縱韌帶猛力的壓迫脊椎,而造成急性脊椎損傷,像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才行。

台大神經外科醫師-王國川

很多病患會舉例藝人李佩菁小姐,他頸椎手術失敗的案例,絕大多數人都很擔心他開了這個刀也會癱瘓。但我們會跟他舉例時代不同,醫材和顯微鏡設備和技術跟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讓病人放心,一方面要讓他知道現在的醫材技術一直在進步,現在已經不會有年限問題,不會有排斥問題,相當安全。

診斷方式

頸椎病變的檢查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 問診: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和既往病史。
  • 體格檢查:醫生會檢查患者的頸部外觀、活動度和肌力。
  • 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可以提供頸椎的詳細圖像,幫助醫生確定病變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用的影像檢查包括:
  • X光:X光是一種簡單的檢查方法,可以顯示頸椎的骨骼結構。
  • 電腦斷層掃描(CT):CT可以提供頸椎的三維圖像,可以更清晰地顯示病變的細節。
  • 磁振造影(MRI):MRI可以提供頸椎的軟組織圖像,可以顯示椎間盤、神經根和血管等組織的病變。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病變的情況,醫生可能會安排其他檢查,例如:
  • 神經傳導檢查:神經傳導檢查可以測量神經的功能,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是否有神經根受壓。
  • 肌電圖:肌電圖可以測量肌肉的電活動,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是否有肌肉萎縮或損傷。

頸椎手術前開、後開,手術風險大不同

頸椎手術是指在頸椎上進行的任何手術,包括切除骨刺、修復椎間盤或重建頸椎。頸椎手術通常是一種治療頸椎病變的最後手段,在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時才會考慮。頸椎手術的類型有很多,具體的類型取決於病變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見的頸椎手術類型包括:

  • 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切除術是一種常見的頸椎手術,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手術過程是通過切開頸部皮膚和肌肉,去除突出的椎間盤。
  • 椎體融合術:椎體融合術是一種用於穩定頸椎的手術,通常用於治療頸椎不穩或骨折。手術過程是將兩個或多個頸椎椎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是一種用於替換損壞椎間盤的手術。手術過程是通過切開頸部皮膚和肌肉,將人工椎間盤植入椎間隙。
以上三種手術,都可以透過頸椎前位、頸椎後位來下刀進行,該從哪個部位開刀,得以醫師評估為主。

頸椎前位手術

若患者頸椎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輕微的後縱韌帶鈣化,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常選擇此種手術方式進行,因為從患者的頸部前方偏右(或偏左)切開薄薄的肌頸斜肌,剝離肌肉、食道和氣管,直達椎體上方,過程中不會破壞太多肌肉,而且不會直接干擾脊髓,讓患者術後疼痛感減少許多,住院天數也縮短到兩、三天。

  •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因前位開刀屬比較高技術的開刀方式,困難度和手術風險也比較高,包含可能造成脊椎損傷、出血發炎、植入骨鬆脫、食道或氣管損傷,也有極小機率(1/10000)造成神經損傷而癱瘓。

頸椎後位手術

若患者頸椎有大塊椎間盤、骨刺突出在外側,頸椎多節同時受壓迫、病變節段太高、太廣泛,整片後縱韌帶鈣化,或是已經做過頸椎前位手術而症狀仍未改善者,可採用後側開刀。手術部位會在頸部後正中間,傷口大小要看頸椎狹窄程度而定,而為了增加頸椎穩定性,可加上長條骨板及骨釘和植骨,幫助骨融合(與前位手術相同)。

  •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後位開刀因為可避免碰到患者脊髓及神經,因此手術風險較低,但仍可能造成脊椎損傷、出血發炎、也有極小機率(1/10000)造成神經損傷而癱瘓。

後位椎弓整形手術

若患者發生多節神經壓迫,以頸椎融合術反而會過度限制患者活動度,有些醫生採用後位椎弓整形手術,只需從脖子正後方開刀,把一側的椎弓翻開或截斷,排除神經壓迫後,再用骨板固定被截斷的椎弓,確保神經通道不會窄縮。

我適用人工椎間盤嗎?有健保給付?

歪掉的頸椎該如何固定、穩定呢?

在清除所有椎間盤和骨刺後,原來上下椎體間若出現空洞,需要放進植入物以撐開脊椎,再做脊椎骨融合術,目的是將頸椎融合成一塊骨頭,接著使用螺絲和一片金屬骨板,幫助固定頸椎,避免運動而加速新骨生長,而目前可選擇的植入物包含:

  •  自體取骨:從恥骨取出適當大小的骨頭,好處是從患身上取出,因此骨融合機率高,也不會有傳染病的問題,缺點則是取骨部位疼痛、感覺麻木及疼痛,也可能出現骨盤骨折等合併症。
  •  異體骨:使用從骨頭銀行取出他人捐贈的骨頭,雖然不會有自體取骨疼痛及相關併發症,但可能發生崩塌、脫出,還有假性癒合機率增加及骨融合機率降低。

椎體護架(cage)及支架(spacer) 

概念像蓋房子需要堅硬的石塊,混合移植骨後塞到椎體間的空隙,好處是能撐起脊椎骨原有的高度之外,能增加骨融合機率,且結構相當堅固,可減少使用其他內固定器的機率,目前可選擇健保給付聚醚醚酮的椎體護架,若是特殊金屬材質則需自費10萬不等。
  聚醚醚酮 鈦合金 多孔鉭金屬
特性
  • 與骨頭結構差異大
  • 需植入自體骨頭或人工骨
  • 與骨頭結構差異最大
  • 可增加骨頭融合率
  • 與骨頭結構差距最小
  • 細菌不容易附著
  • 開孔率高而幫助骨頭抓得更牢,加速骨融合
硬度 中高 與人骨相似
彈性 較差 和人骨相似
費用 健保給付 全自費約10萬 全自費約5萬

骨釘、骨板的功用為何?

把一小片骨板和骨釘固定在頸椎前方,可增加頸椎的穩定度,其手術方式簡單安全,但也有極小機率的手術風險:

  • 骨釘鬆持脫落
  • 增加發炎感染的機會
  • 骨釘位置不理想
  • 脊椎動脈受傷
而目前可選擇的骨釘骨板,依照材質不同與有無健保給付則包含:
  不鏽鋼材質骨釘骨板 鈦合金材質骨釘骨板 可吸收式骨釘骨板
優點 不需與健保申請即可使用
  • 材質較堅固
  • 設計更符合骨骼形狀
  • 復健時間快
  • X光下不顯影而幫助醫師判讀
  • 術後1-2年可完全被吸收
  • 復健時間快
 缺點
  • 材質較不堅固
  • 較有異物感
  • 與身體相容性差
  • 復健時間長
  • 可能鬆脫而需再次開刀取出 
  •     會釋放重金屬離子
  • 干擾X光下的判讀
  • 局部組織對冷熱、感染感覺異常    
  • 材質中等堅固
  • 分解過程會釋出酸性物質而刺激周圍組織(紅腫痛)
  • 不適合粉碎性骨折患者
費用 健保給付 需自費5-6萬 需自費14-16萬

健保給付人工頸椎間盤規範

  • 限頸椎椎間盤突出產生神經壓迫導致神經根病變(Radiculopathy)或髓神經病變(Myelopathy),經保守療法治療無效。
  • 限C4/5或C5/6節段使用。
  • 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
  • 每次限申請1顆。

置換人工椎間盤

常聽說頸椎放珠子,這顆珠子就是人工椎間盤,比起傳統頸椎骨融合術,人工椎間盤不需經過骨融合,而是直接取代原本的椎間盤,因設計可活動式,能保留頸椎活動度,也改善鄰近脊椎加速退化問題,能減少患者住院時間。目前健保給付每次限申請一顆,且須符合相關規範,否則需自費一顆18-23萬不等,而且並不是人人都適合人工椎間盤,需無骨質疏鬆、椎間盤高度無嚴重塌陷或無明顯退化者,才有足夠空間放入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的頸圈要戴多久?睡覺也要戴嗎?

一般頸椎手術後住院約三到五天就可以回家休養,但需佩戴頸圈以固定頸椎,一般建議單節頸椎手術需使用6週,多節頸椎手術需使用12週,睡覺需不需要配戴則以醫師評估為主,其他日常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為了補充手術流失的血液,患者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維他命C的食物,如豬肝、葡萄乾、牛肉、綠花椰菜、檸檬、葡萄柚等。
  2. 禁止抽菸、喝酒,以避免戒斷症候群與增加手術併發症、感染與血栓發生率,抽菸及飲酒也可能造成術後恢復緩慢。
  3. 注意藥物使用,如抗凝血劑、抗發炎劑,可能增加手術後出血,需詢問醫生。
  4. 避免長時間久坐、把頭猛烈的往前或往後彎,比如洗澡建議淋浴,穿鞋要坐著或翹腳穿。
  5. 避免舉太重的物品,減少頸椎活動。

頸椎手術的術後照顧與復健運動

注意事項

  • 術後頸部不可以瞬間移動頸部、左右轉、避免過度低頭。
  • 三個月內應避免開車、騎車。
  • 勿進行跳躍、撞擊等劇烈運動。
  • 應穿止滑、長度不拖地的褲子以免被絆倒,造成二次傷害。 

復健運動

在做復健動作前,應向醫生協助,運動時應量力而為,過度用力和擺動可加重傷勢。頸椎開刀後推薦的恢復運動如:
  • 上胸椎伸展:坐在椅子上,將背部挺直,雙手抱後頸部,手肘向外打開,胸椎保持上挺。
  • 頸椎關節活動: 在頸椎不會疼痛的情況下,可將下巴慢慢向後收,讓頸關節有微微的活動才不會僵硬。 

術後建議睡姿

睡姿對術後照顧極為重要,若沒有正確良好的睡姿將有頸椎錯位、不穩定等風險,否則可能會影響手術效果,甚至會需二次動刀。
  • 仰臥:仰臥時應墊一個枕頭在肩膀的正下方,讓頸部自然平放,以免頸頭部過度伸展。
  • 側臥:側睡時,應將枕頭拉至肩頸處來避免頸部懸空。 

常見問題:骨釘骨板要取出嗎?

A:雖然不銹鋼或鈦合金材質的骨釘骨板,經測試後生物相容性都很好,放在人體裡不太會有什麼變化,一般會避免再次手術降低感染風險。不過,患者若是年輕人,醫師可能會建議取出,原因是患者往後50-60年都得帶著骨釘骨板生活,反而增加不確定因素;慢性病患者同樣也具高感染風險,也會看狀況取出。
Q:睡覺要戴頸圈嗎?
A:原則上嚴重頸椎不穩的人,醫生會建議還是要帶著,以免睡眠過程中姿勢改變,造成神經組織受損。若戴太久而不舒服,可平躺時取下並適當按摩、清潔皮膚並保持乾爽,注意佩戴頸圈應預留兩指寬度,若壓迫疼痛的部位可以墊毛巾緩衝。
Q:為什麼坐著、站著手舉不起來,但躺著就可以呢?這樣還需要開刀嗎?
A: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時,某個特定姿勢會導致壓迫,但躺著反而縮回去變成沒壓迫,還是得做詳細檢查,並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刀喔!
Q:頸椎可以微創開刀嗎?
A:目前頸椎要置入固定物的手術,並沒有微創的開法,主要是因為頸椎開刀傷口不大,僅2.5公分,術後傷口疼痛也很輕微,且內視鏡手術無法置入固定物,因此直接開刀即可。
Q: 術後多久可以正常吃東西?有飲食限制嗎?
A:術後1-2天應該盡量吃冰的流質食物,3-5天若沒有不舒服可正常飲食。若吞嚥時感到困難,可以攝取冰的液體食物例如飲料、冰淇
淋等。
Q:需穿戴頸圈多久?
A:正常需配戴3-6個月,應遵循醫生指示調整。
Q:術後多久洗頭?該如何洗頭?
A:術後3-5天應以淋浴方式為主,避免感染到傷口。一週後,可以開始微低頭沖洗,務必佩戴著頸圈且禁止後仰洗頭,盡量避免沖到傷口。

文獻參考

頸椎痛手麻,手術完就一勞永逸了嗎?,熱河診所。
施育彤。麻痛到會令人想把手臂剁掉的頸椎疾患-談前位頸椎顯微手術,大里仁愛醫院。
頸椎病變誤信迷思拖多年不敢手術?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找回生活品質,衛福部桃園醫院。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