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手術治療頸椎壓迫神經、椎間盤突出:後遺症、復健、術後照顧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頸椎病變原因為何?頸椎最常發生病變的位置


頸椎病變的常見症狀
- 頸部疼痛:是頸椎退化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疼痛通常在頸部後方或側面,並會在活動頸部時加劇。
- 頭痛:頸部疼痛會放射到頭部,導致頭痛。手臂麻木或疼痛:頸椎退化性病變
- 會壓迫頸神經根,導致手臂麻木或疼痛。
- 肩膀僵硬:頸部活動受限會導致肩膀僵硬。
- 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姿勢,例如低頭看手機、伏案工作等。
- 定期鍛煉: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頸部的肌肉力量,幫助穩定頸椎。
- 注意保暖:寒冷會加重頸椎的退化。

高風險族群
由於隨著年紀增長,頸椎椎間盤的水分流失,減少緩衝和避震的功能,加上3C普及導致人們更常低頭滑手機、看電腦螢幕,讓台灣人更容易發生頸椎退化性病變,其高風險族群包含:
- 年齡:65歲以上長者,但年輕人因姿勢不良也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
- 職業:外科醫師、牙醫師、廚師、工人、作業員等,需長時間低頭工作之族群。
- 外傷:遭猛烈撞擊,破壞頸椎結構。
- 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高位頸椎脫位的高風險族群。
什麼是「後縱韌帶鈣化」?
後縱韌帶鈣化是一種先天基因和體質差異所造成的疾病,以亞洲人發生機率最高,台灣、日本和韓國的發生率約2-4%,北美則僅有0.12%,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男性又比女性多2-3倍。後縱韌帶位於人體脊椎的後緣,原本應該薄薄的,卻因為種族、基因或頸椎損傷而增生,造成鈣化並骨化、漸漸變厚,導致壓迫脊隨和神經根,讓病人手腳無力麻木。也有些患者會因為頸椎受到撞擊,如滑倒、摔下樓梯、車禍等,使得堅硬如骨的後縱韌帶猛力的壓迫脊椎,而造成急性脊椎損傷,像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才行。
台大神經外科醫師-王國川
很多病患會舉例藝人李佩菁小姐,他頸椎手術失敗的案例,絕大多數人都很擔心他開了這個刀也會癱瘓。但我們會跟他舉例時代不同,醫材和顯微鏡設備和技術跟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讓病人放心,一方面要讓他知道現在的醫材技術一直在進步,現在已經不會有年限問題,不會有排斥問題,相當安全。
診斷方式
頸椎病變的檢查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問診: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和既往病史。
- 體格檢查:醫生會檢查患者的頸部外觀、活動度和肌力。
- 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可以提供頸椎的詳細圖像,幫助醫生確定病變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用的影像檢查包括:
- X光:X光是一種簡單的檢查方法,可以顯示頸椎的骨骼結構。
- 電腦斷層掃描(CT):CT可以提供頸椎的三維圖像,可以更清晰地顯示病變的細節。
- 磁振造影(MRI):MRI可以提供頸椎的軟組織圖像,可以顯示椎間盤、神經根和血管等組織的病變。
- 神經傳導檢查:神經傳導檢查可以測量神經的功能,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是否有神經根受壓。
- 肌電圖:肌電圖可以測量肌肉的電活動,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是否有肌肉萎縮或損傷。
頸椎手術前開、後開,手術風險大不同
頸椎手術是指在頸椎上進行的任何手術,包括切除骨刺、修復椎間盤或重建頸椎。頸椎手術通常是一種治療頸椎病變的最後手段,在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時才會考慮。頸椎手術的類型有很多,具體的類型取決於病變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常見的頸椎手術類型包括:
- 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切除術是一種常見的頸椎手術,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手術過程是通過切開頸部皮膚和肌肉,去除突出的椎間盤。
- 椎體融合術:椎體融合術是一種用於穩定頸椎的手術,通常用於治療頸椎不穩或骨折。手術過程是將兩個或多個頸椎椎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是一種用於替換損壞椎間盤的手術。手術過程是通過切開頸部皮膚和肌肉,將人工椎間盤植入椎間隙。
頸椎前位手術
若患者頸椎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輕微的後縱韌帶鈣化,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常選擇此種手術方式進行,因為從患者的頸部前方偏右(或偏左)切開薄薄的肌頸斜肌,剝離肌肉、食道和氣管,直達椎體上方,過程中不會破壞太多肌肉,而且不會直接干擾脊髓,讓患者術後疼痛感減少許多,住院天數也縮短到兩、三天。
-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因前位開刀屬比較高技術的開刀方式,困難度和手術風險也比較高,包含可能造成脊椎損傷、出血發炎、植入骨鬆脫、食道或氣管損傷,也有極小機率(1/10000)造成神經損傷而癱瘓。

頸椎後位手術
若患者頸椎有大塊椎間盤、骨刺突出在外側,頸椎多節同時受壓迫、病變節段太高、太廣泛,整片後縱韌帶鈣化,或是已經做過頸椎前位手術而症狀仍未改善者,可採用後側開刀。手術部位會在頸部後正中間,傷口大小要看頸椎狹窄程度而定,而為了增加頸椎穩定性,可加上長條骨板及骨釘和植骨,幫助骨融合(與前位手術相同)。
-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後位開刀因為可避免碰到患者脊髓及神經,因此手術風險較低,但仍可能造成脊椎損傷、出血發炎、也有極小機率(1/10000)造成神經損傷而癱瘓。

後位椎弓整形手術
若患者發生多節神經壓迫,以頸椎融合術反而會過度限制患者活動度,有些醫生採用後位椎弓整形手術,只需從脖子正後方開刀,把一側的椎弓翻開或截斷,排除神經壓迫後,再用骨板固定被截斷的椎弓,確保神經通道不會窄縮。
我適用人工椎間盤嗎?有健保給付?
歪掉的頸椎該如何固定、穩定呢?
在清除所有椎間盤和骨刺後,原來上下椎體間若出現空洞,需要放進植入物以撐開脊椎,再做脊椎骨融合術,目的是將頸椎融合成一塊骨頭,接著使用螺絲和一片金屬骨板,幫助固定頸椎,避免運動而加速新骨生長,而目前可選擇的植入物包含:
- 自體取骨:從恥骨取出適當大小的骨頭,好處是從患身上取出,因此骨融合機率高,也不會有傳染病的問題,缺點則是取骨部位疼痛、感覺麻木及疼痛,也可能出現骨盤骨折等合併症。
- 異體骨:使用從骨頭銀行取出他人捐贈的骨頭,雖然不會有自體取骨疼痛及相關併發症,但可能發生崩塌、脫出,還有假性癒合機率增加及骨融合機率降低。
椎體護架(cage)及支架(spacer)

聚醚醚酮 | 鈦合金 | 多孔鉭金屬 | |
---|---|---|---|
特性 |
|
|
|
硬度 | 中高 | 高 | 與人骨相似 |
彈性 | 較差 | 差 | 和人骨相似 |
費用 | 健保給付 | 全自費約10萬 | 全自費約5萬 |
骨釘、骨板的功用為何?
把一小片骨板和骨釘固定在頸椎前方,可增加頸椎的穩定度,其手術方式簡單安全,但也有極小機率的手術風險:
- 骨釘鬆持脫落
- 增加發炎感染的機會
- 骨釘位置不理想
- 脊椎動脈受傷

不鏽鋼材質骨釘骨板 | 鈦合金材質骨釘骨板 | 可吸收式骨釘骨板 | |
---|---|---|---|
優點 | 不需與健保申請即可使用 |
|
|
缺點 |
|
|
|
費用 | 健保給付 | 需自費5-6萬 | 需自費14-16萬 |
健保給付人工頸椎間盤規範
- 限頸椎椎間盤突出產生神經壓迫導致神經根病變(Radiculopathy)或髓神經病變(Myelopathy),經保守療法治療無效。
- 限C4/5或C5/6節段使用。
- 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
- 每次限申請1顆。
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的頸圈要戴多久?睡覺也要戴嗎?
一般頸椎手術後住院約三到五天就可以回家休養,但需佩戴頸圈以固定頸椎,一般建議單節頸椎手術需使用6週,多節頸椎手術需使用12週,睡覺需不需要配戴則以醫師評估為主,其他日常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
- 為了補充手術流失的血液,患者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維他命C的食物,如豬肝、葡萄乾、牛肉、綠花椰菜、檸檬、葡萄柚等。
- 禁止抽菸、喝酒,以避免戒斷症候群與增加手術併發症、感染與血栓發生率,抽菸及飲酒也可能造成術後恢復緩慢。
- 注意藥物使用,如抗凝血劑、抗發炎劑,可能增加手術後出血,需詢問醫生。
- 避免長時間久坐、把頭猛烈的往前或往後彎,比如洗澡建議淋浴,穿鞋要坐著或翹腳穿。
- 避免舉太重的物品,減少頸椎活動。

頸椎手術的術後照顧與復健運動
注意事項
- 術後頸部不可以瞬間移動頸部、左右轉、避免過度低頭。
- 三個月內應避免開車、騎車。
- 勿進行跳躍、撞擊等劇烈運動。
- 應穿止滑、長度不拖地的褲子以免被絆倒,造成二次傷害。
復健運動
在做復健動作前,應向醫生協助,運動時應量力而為,過度用力和擺動可加重傷勢。頸椎開刀後推薦的恢復運動如:- 上胸椎伸展:坐在椅子上,將背部挺直,雙手抱後頸部,手肘向外打開,胸椎保持上挺。
- 頸椎關節活動: 在頸椎不會疼痛的情況下,可將下巴慢慢向後收,讓頸關節有微微的活動才不會僵硬。

術後建議睡姿
睡姿對術後照顧極為重要,若沒有正確良好的睡姿將有頸椎錯位、不穩定等風險,否則可能會影響手術效果,甚至會需二次動刀。- 仰臥:仰臥時應墊一個枕頭在肩膀的正下方,讓頸部自然平放,以免頸頭部過度伸展。
- 側臥:側睡時,應將枕頭拉至肩頸處來避免頸部懸空。
常見問題:骨釘骨板要取出嗎?
A:雖然不銹鋼或鈦合金材質的骨釘骨板,經測試後生物相容性都很好,放在人體裡不太會有什麼變化,一般會避免再次手術降低感染風險。不過,患者若是年輕人,醫師可能會建議取出,原因是患者往後50-60年都得帶著骨釘骨板生活,反而增加不確定因素;慢性病患者同樣也具高感染風險,也會看狀況取出。Q:睡覺要戴頸圈嗎?
A:原則上嚴重頸椎不穩的人,醫生會建議還是要帶著,以免睡眠過程中姿勢改變,造成神經組織受損。若戴太久而不舒服,可平躺時取下並適當按摩、清潔皮膚並保持乾爽,注意佩戴頸圈應預留兩指寬度,若壓迫疼痛的部位可以墊毛巾緩衝。
Q:為什麼坐著、站著手舉不起來,但躺著就可以呢?這樣還需要開刀嗎?
A: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時,某個特定姿勢會導致壓迫,但躺著反而縮回去變成沒壓迫,還是得做詳細檢查,並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刀喔!
Q:頸椎可以微創開刀嗎?
A:目前頸椎要置入固定物的手術,並沒有微創的開法,主要是因為頸椎開刀傷口不大,僅2.5公分,術後傷口疼痛也很輕微,且內視鏡手術無法置入固定物,因此直接開刀即可。
Q: 術後多久可以正常吃東西?有飲食限制嗎?
A:術後1-2天應該盡量吃冰的流質食物,3-5天若沒有不舒服可正常飲食。若吞嚥時感到困難,可以攝取冰的液體食物例如飲料、冰淇
淋等。
Q:需穿戴頸圈多久?
A:正常需配戴3-6個月,應遵循醫生指示調整。
Q:術後多久洗頭?該如何洗頭?
A:術後3-5天應以淋浴方式為主,避免感染到傷口。一週後,可以開始微低頭沖洗,務必佩戴著頸圈且禁止後仰洗頭,盡量避免沖到傷口。
文獻參考
頸椎痛手麻,手術完就一勞永逸了嗎?,熱河診所。
施育彤。麻痛到會令人想把手臂剁掉的頸椎疾患-談前位頸椎顯微手術,大里仁愛醫院。
頸椎病變誤信迷思拖多年不敢手術?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找回生活品質,衛福部桃園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