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登入 / 註冊
手術知識
醫材查找
焦點專題
影音專區
醫療趨勢
首頁
手術知識
醫材查找
焦點專題
影音專區
醫療趨勢
首頁
>
影音專區
影音專區
頭頸部|腦/神經 cranial-nerve|腦神經科 neurosurgeon
水腦症會好嗎?嬰兒與老人症狀差異、壽命、治療
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問題,好發於長者(65歲以上人口達0.5%),其症狀為步態不穩、健忘或嗜睡,常被誤認為是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其實,水腦症是可逆的疾病,有機會恢復成正常的樣子,只要及時治療,並持續追蹤檢查,相信長者仍能繼續度過愉快的晚年生活。
失智症能預防嗎?了解失智症原因與預防新趨勢:腦年齡檢測
失智症是任何人皆可能面臨的嚴峻健康挑戰,並非特定族群的專利。個人的生活習慣、多重共病的影響,乃至於大腦的使用方式與長期壓力,都是左右失智風險的關鍵因素。 現代醫學對於失智症的治療,仍面臨著腦部損傷無法逆轉的重大瓶頸。不僅如此,患者確診後平均餘命約十年,期間多需仰賴他人照護,每年照護成本估計高達百萬,累積下來將對家庭造成近千萬的沉重經濟與照護負擔。 鑑於治療的侷限性與照護的巨大壓力,國際間對於失智症的風險管理策略,已明確從末端治療轉向更積極的「早期預防」。值得慶幸的是,近年擴散式磁振造影(dMRI)技術的成熟與AI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為「早期預防」帶來了革命性的工具。透過這些先進技術,我們得以更早偵測個人的腦神經健康狀態,甚至評估腦神經年齡,針對潛在的腦部病變進行「個人化風險評估」,進而實現更有效的失智症及相關腦部病變風險管理。 這些結合了生物標記與AI技術的新型醫療趨勢,具體而言有哪些進展與應用?本篇專題將帶您一探究竟。
帕金森氏症症狀如何改善?中風會好嗎?神經外科醫師詳解運動處方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患者都需要長期的復健治療來提升生活品質。被動式復健有助於患者在最初恢復階段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活動,而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步引入主動運動計劃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功能恢復。運動處方則結合了這兩種方式,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達到更佳的復健效果。雖然運動處方在台灣尚未完全普及,但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和預防醫學概念推廣,越來越受到重視。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眼 eyes|眼科 ophthalmology
青光眼靠點藥水能治好嗎?症狀、前兆、原因、治療
青光眼該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根據健保署2019年的統計,台灣青光眼就診人數以突破30萬人,50歲以上佔了80%,年輕族群因愛用3C產品,迎頭趕上。其實,只要罹患青光眼,治療就是一輩子的事情,卻不少人因為不夠瞭解疾病,或以為控制一陣子青光眼就好了,自行中斷療程,導致視神經持續損傷,嚴重者可能失明!
黃斑部病變不治療會失明?症狀、自我檢查、治療
黃斑部病變又被稱為老年性黃斑退化(AMD),常見於50歲以上,常常發生時視力會急速衰減,因此被稱為長者視力殺手。根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9.2%會發生早期黃斑部病變,因此只要年紀到一定程度,建議讀者每天花一分鐘用阿姆斯勒方格表做自我檢測,並定期到眼科診所檢查。
白內障點眼藥水會好嗎?原因、症狀、人工水晶體、手術方式
白內障只有老人家會罹病嗎?依據健保署統計,台灣人65歲以上有6成的民眾罹病,但2022年最新數據顯示,55歲以下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民眾比例約16%,正在以每年成長6%比例快速成長,顯示白內障已經不是老年人專利疾病!該如何預防白內障?吃葉黃素有效嗎?又該如何選擇手術及人工水晶體?買越貴的人工水晶體越好嗎?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耳鼻 ear-nose|耳鼻喉科 ENT
打呼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嗎?檢測方法、治療方案與正壓呼吸器的幫助
打鼾聲不僅可能打擾枕邊人,也常讓打鼾者自身輾轉難眠,影響睡眠品質與日間精神。然而,請留意,惱人的鼾聲絕非小事,它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要警訊。 若長期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道在睡眠中反覆阻塞,將導致身體與腦部處於間歇性缺氧的危險狀態。這種缺氧會對身體造成長遠損害,顯著提高罹患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病,甚至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整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正壓呼吸器(CPAP)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它透過持續送出正壓空氣,撐開睡眠時塌陷的呼吸道,不僅能有效防止呼吸中止,更能顯著改善打鼾的音量與頻率。 究竟鼾聲過大或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該看哪一科?除了正壓呼吸器外還有哪些治療選擇?它是否適合居家使用?本文將為您深入瞭解。
睡眠呼吸中止症要開刀嗎?呼吸器、治療、檢查、原因一次看-手術治療篇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一種嚴重的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中會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頻率減慢的情況,導致腦部缺氧,長期缺氧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如白天嗜睡、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等,所以OSA不是只有打呼這麼簡單而已!為什麼會罹患OSA?OSA要看哪一科?有什麼非手術、手術療法?術後能恢復多少?
睡眠呼吸中止症要開刀嗎?呼吸器、治療、檢查、原因一次看-非侵入治療篇
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一種嚴重的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中會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頻率減慢的情況,導致腦部缺氧,長期缺氧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如白天嗜睡、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等,所以OSA不是只有打呼這麼簡單而已!為什麼會罹患OSA?OSA要看哪一科?有什麼非手術、手術療法?術後能恢復多少?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口腔/牙齒 mouth-teeth|口腔外科 oral-surgery
植牙發炎怎麼辦?植體周圍炎的原因、症狀、治療、護理照顧
植體周圍炎,是植牙界的「隱形殺手」!有些人以為植牙手術後就一勞永逸,無需特別照護,但卻可能導致植體周圍炎的發生,最後可能必須和你的植牙說掰掰!根據研究,植牙後發生植體周圍炎的機率約為 20% 至 40% 不等。植體周圍炎是植體周圍組織的發炎反應。它與自然牙的牙周病類似,但由於植體周圍組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較弱,疾病進展往往更快更猛烈,最終影響支撐植體的齒槽骨。嚴重時,植體可能鬆動甚至脫落,導致植牙失敗。
植牙流程是什麼?認識植牙好處、費用、後遺症、舒眠植牙風險
植牙,不僅是為了恢復口腔功能,更是為了打造自信笑容。根據人際關係學統計,初次見面短短6秒就能決定第一印象。缺牙不僅影響咀嚼和發音,更可能讓人顯得老態,影響自信心。植牙能有效填補缺牙的空隙,重塑牙齒排列,讓笑容更迷人,在職場、社交場合都能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
正顎手術治療戽斗!顎顏面異常矯正風險、費用、復原期
正顎手術會很痛嗎?顎顏面異常造成的臉歪嘴斜,讓人失去自信心,不敢正視他人,現在只要透過正顎手術就能還你完美臉型!正顎手術能改變人的上顎與下顎骨骼的位置,進一步改善咬合不良、牙齒磨耗、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加上醫療技術進步,現在可以用3D模擬出手術後的樣子,醫師更能精準下刀來減少手術風險。正顎手術的費用要多少?復原期要多久?有什麼手術風險?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頸 neck|骨科 orthopedics
頸椎手術治療頸椎壓迫神經、椎間盤突出:後遺症、復健、術後照顧
頸椎是人體脊椎中活動度最高的部位之一,共有七塊椎骨,負責承擔頭部的重量,並協助頭部四面八方轉動。在不當、過度使用及老化的影響下,脊椎骨上下兩節中的椎間盤容易發生突出,壓迫神經而讓患者感受頸、肩、背部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尤其夜間睡眠或起床時),即使服用消炎止痛藥、復建等保守療法4-6周仍無效,嚴重影響生活時,可能需要頸椎手術介入治療。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臉 face|整型外科 plastic-surgery
燒燙傷處理怎麼做?分級、症狀、傷口敷料、植皮手術
燒燙傷該如何處理?在廚房炒菜、餐廳吃火鍋,不慎遭熱鍋、熱水燙傷,是許多人常有的經驗,可能會造成燒燙傷,如果症狀輕微,僅需要自來水沖洗患部降溫,但若是大面積的燒燙傷、深度也很深,就須透過手術治療,並走向漫長的復健之路。燒燙傷的術後照顧非常辛苦,患者得捱過做植皮手術、穿壓力衣、除疤手術等,這些過程親友的支持與協助,給予患者正面的力量,一起挺過難關。
顏面骨折開刀復原時間?症狀、手術、術後照顧
顴骨、顏面骨折怎麼辦?台灣地狹人稠,不少人靠著輕巧、方便又省錢的機車趴趴走,但你知道嗎?近五年台灣機車死傷人數不斷攀升,2020年受傷人數已超過37萬!多半都是因碰撞事故中,機車與小客車「肉包鐵」擦撞為主,其次為自摔,這些大大小小的車禍,可能導致嚴重程度不一的顏面骨折。其他還有像家暴、運動傷害而導致顏面創傷、畸形,都需重建手術介入治療。
看更多影音
頭頸部|臉 face|醫學美容科 medical-aesthetic
皮秒雷射多久打一次?缺點、費用、常見機型、術後照顧
皮秒雷射是什麼?在國內,8成以上的民眾認為自己有皮膚方面的困擾,原因可能為過敏源、細菌感染、或受傷導致的疤痕,還有色素沈澱、青春留下的痘疤或是老化的老年細紋與斑點等等,現在只要靠皮秒雷射就能有效解決。皮秒雷射怎麼選?波長有差嗎?常見機型怎麼看?
看更多影音
胸腔|乳房 breast|胸腔外科 thoracic-surgery
乳癌存活率有多少?乳癌的症狀、檢查、治療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每年約新增萬名病患,在2019年十大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行第三名,加上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環境賀爾蒙影響,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讓台灣人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因此民眾更要多認識乳癌並定期自我檢查,提前發現罹病並積極治療,存活率可提升到九成以上。
乳癌遺傳機率高?從乳癌篩檢、基因檢測到細胞儲存的風險管理
乳癌是台灣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脅,且具有遺傳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乳癌多年來一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1萬5千人,死亡人數也將近3千人。除了預防性手術,乳癌高危險群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或降低罹癌風險?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否能為乳癌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突破?本文將深入探討乳癌的遺傳風險、預防策略、以及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的最新進展,帶您了解如何透過整合性的方法,降低乳癌風險並守護您的健康。
看更多影音
胸腔|乳房 breast|整型外科 plastic-surgery
乳房重建時機點?自體或義乳、費用、手術方式一次看
乳房重建是必要的嗎?台灣每年新增1萬多名乳癌患者,因為預防、治療方式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可以順利康復,其中約4000多人得做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因為少了第二性徵,有人煩惱胸部兩邊大小不一,穿衣服、內衣變得好麻煩,也有人擔心「自己不是女人了?!」,這些焦慮、緊張、低落的負面情緒,逐漸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加上亞洲女性罹患乳癌平均年齡比西方國家年輕10歲左右,施以乳房切除的女性,半數患者的年齡小於50歲,更可想見這些年輕女性因疾病而造成的心理衝擊,可能更大於身體的缺損。其實以現在的醫學技術,重建乳房是十分安全又效果顯著的手術,台灣每年約有千人接受乳房重建手術,不但重拾自信,正視自己身體的改變,也能更積極的面對術後的照護與追蹤。
看更多影音
胸腔|心/血管 CVD|心血管科 cardiothoracic
血管硬化怎麼辦?新世代體外反搏系統EECP提升血液循環
EECP體外反搏是什麼?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已連續10年進入台灣10大死因的前五位,其中心臟疾病更蟬聯多年第二號殺手,僅次於癌症。2022年,心臟疾病造成25,809人死亡,腦血管疾病則造成13,721人死亡,兩者合計約佔總死亡人數的16%。現代人大魚大肉,慢性疾病多,加上年紀大後代謝變差,加速血管老化、彈性變差,心血管疾病突襲就容易造成憾事。血管該如何保養?什麼是體外反搏ECP?又新世代的EECP有哪些特點?
心血管外科簡介及醫材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阻塞的侵入性療法,可有效控制冠心病、延長病人壽命,但許多患者聽到要做「開膛」手術,都會嚇得說不要不要!其實,此手術在台灣的成功率達99%,且能維持血管五年不阻塞,許多名人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日本明仁上皇都選擇血管繞道手術,患者可與醫師諮詢討論,減少焦慮感。
認識體外循環機與葉克膜
1950年代心血管外科手術因為體外循環機的誕生而有了大突破,可以延長手術的時間以及增加手術的成功率,而葉克膜則是體外循環機的精簡版,拆除了不必要的部件,只留下最重要的循環幫浦及氣體交換的功能!
看更多影音
胸腔|肺 lung|胸腔外科 thoracic-surgery
肺氣腫會自己好嗎?症狀、原因、治療與手術方式
肺氣腫在台灣並不罕見,根據統計,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約有6%到9%的人可能罹患肺氣腫,而且很多時候自己還不知道。你有聽過人家說「老菸槍的肺都黑掉了」嗎?不只是顏色問題,更嚴重的是肺部結構已經受到破壞,導致呼吸越來越困難。這就是肺氣腫的可怕之處:不只喘不過氣,還會影響你的體力、睡眠品質,甚至增加心臟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肺氣腫不是一個可以輕忽的小毛病,它是一種會慢慢惡化、嚴重影響健康的慢性疾病。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才能延緩肺功能衰退,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肺結節會變肺癌嗎?了解肺結節症狀、原因、治療方式
肺結節是肺癌嗎?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該怎麼辦?肺結節指肺部出現的小於3公分的陰影,可以是良性的,像是肺結核、發炎後的疤痕,也可以是惡性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肺癌。不過,別被數字嚇到! 根據統計,9成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1%的機會是惡性腫瘤。肺結節會消失嗎?肺結節是什麼病?形成原因?如何評估治療方式?
肺腺癌跟肺癌一樣嗎?認識肺癌症狀、存活率、篩檢、治療
肺癌罹病原因是吸菸嗎?衛福部統計發現,近台灣近30年肺癌男性患者增加近3倍,女性多4倍,其中罹患肺腺癌的男性有20%沒有吸菸行為,女性更有高達90%不吸菸,顯示肺癌的危險因子不僅是吸菸,而有其他因素。另外,肺癌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中的三冠王!如何早期發現肺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看更多影音
腹腔|胃腸肝膽 GI|胃腸肝膽科 GI-surgeryc-clinic
大腸癌的原因是什麼?了解大腸癌的症狀、成因、治療方式
大腸癌蟬聯國人癌症罹患率榜首多年,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多人,換算下來,台灣每約32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大腸癌的發生和遺傳、不健康飲食、肥胖、菸酒等危險因子有關,早期罹癌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必須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揪出癌細胞。大腸癌是什麼?死亡率高嗎?如何檢查與治療?
大腸癌遺傳機率高?細胞儲存對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管理
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等警訊時,已發展至晚期。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提升存活率的關鍵,早期診斷並治療的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除了透過預防醫學降低風險,對於有家族史或不良飲食習慣等高風險族群,近年興起的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否能提供新的控制策略?本文將帶您了解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新趨勢。
縮胃手術會復胖嗎?7種減重代謝手術、費用、適應症
減重代謝手術透過改變腸胃道構造或功能,以限制食量、減少吸收,達到減重並改善肥胖相關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在台灣,減重門診患者總是絡繹不絕!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超過45%,肥胖不僅影響外觀,健康風險更不容忽視,減重門診求助者眾。許多嘗試多種減重方法無效的民眾,開始關注減重代謝手術,並普遍對其安全性與費用抱持疑問與期待。
看更多影音
腹腔|胃腸肝膽 GI|一般外科 surgery
肝癌早期症狀有哪些?存活率、原因、診斷與治療方法
肝癌長年在霸榜國人死亡率排行前三名,民眾不可不慎!人體肝臟因沒有痛覺神經,罹癌初期鮮少出現症狀,感到不適時就醫檢查常常為時已晚。根據估計,台灣每年新確診的肝癌病人超過9千人,而2019年因肝癌死亡人數則佔了癌症死亡總人數的兩成,超過8千人。
細胞治療適合哪些人?認識預防醫學及細胞儲存的應用
細胞儲存是疾病預防的明日之星?台灣自2018年起開放6類自體細胞治療應用,並逐步完善再生醫療法規,帶動細胞儲存蓬勃發展。本文將帶您一起認識細胞及其衍生物如何發展出修復及替換人體組織器官的創新技術與製劑,革新醫療是否有機會用來預防疾病?
傷口癒合好慢?負壓傷口治療加速傷口癒合,開刀、褥瘡、糖尿病傷口都適用
傷口癒合,可說是影響手術成功的關鍵!開刀的事交給醫師,但傷口照顧的知識你不能不知道!怎樣把傷口顧好?你知道糖尿病、車禍、手術的傷口照顧要點差異很大嗎?坐輪椅、臥床產生的壓瘡、褥瘡及壓力性損傷又該如何解決?一起來認識最新的負壓傷口治療機,不僅有幫助傷口減少疼痛、加速癒合的效果,也能縮短整體照顧時間,讓受傷的患者盡快回到日常生活。
看更多影音
腹腔|男性生殖/泌尿 M-G-U|泌尿科 urology
疝氣會自己好嗎?腹股溝疝氣原因、症狀、自我檢查、開刀費用
疝氣,俗稱「墜腸」,是先天性或後天性的腹腔中,發生部分臟器脱出筋膜的現象,簡單說就是人體腹腔內的器官的某一段或某一塊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了,這些腹腔中出現異位的器官主要大多為游離器官如:大腸、小腸、盲腸、等臟器,如果是女性發生疝氣的話就可能還會有卵巢或輸卵管移位的現象。疝氣該如何治療?手術費用?我該使用人工網膜嗎?
攝護腺肥大會影響性功能嗎?症狀、原因、飲食、改善方式、手術選擇
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一般來說,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長,男性賀爾蒙持續分泌而持續增大,統計發現50歲以上男性,50%有攝護腺肥大,70歲以上盛行率70%,80歲以上飆到90%!而攝護腺肥大會導致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反覆血尿等,必須盡快治療才行。
腎結石症狀有哪些?腎結石原因、症狀、治療、飲食一次看
腎結石有多常見?醫師見怪不怪的說:「十個人就有一個!」但為何有人沒事,有人卻痛到噁心想吐?根據統計,台灣是尿路結石的好發地區,因為夏天熱、流汗多,加上如果喝水少,容易累積腎結石,如果置之不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尿路阻塞引發腎絞痛,也會因血尿的細菌感染引發腎盂腎炎,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比如內視鏡碎石手術!除了多喝水,你吃進去的東西也會累積出不同的腎結石,該如何在飲食上預防?
看更多影音
腹腔|女性生殖/泌尿 W-G-U|婦產科 obstetrics-gynecology
【鄭丞傑醫師談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效果、安全性與臨床案例】鄭丞傑醫師∕台北秀傳醫院
在探討海芙刀這項革新技術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將這股浪潮引入台灣的第一人,鄭丞傑醫師。他不僅是一位日復一日面對病患的資深婦科醫師,其影響力更已擴展至亞洲乃至全球的消融醫學領域。 這份權威性,建立在他於專業領域的實際貢獻之上: 在台灣:作為台灣婦科腫瘤消融醫學會的創會理事長,他主導建立了本土的學術交流平台,透過舉辦年會與國際研討會,凝聚專家共識,致力於提升國內的治療水平與標準化。 在亞洲:擔任亞太婦科腫瘤消融學會理事長,他積極促進亞太各國醫師間的技術合作與經驗分享,鞏固了台灣在該領域的樞紐地位。 在全球:出任世界消融醫學會的婦科委員會主席,他更代表著婦科專業,在國際舞台上分享來自台灣的臨床數據與成功經驗,參與全球性的學術對話。 正是這份橫跨臨床、區域與世界的宏觀視野,讓鄭醫師能遠在十多年前便洞見婦科治療的未來趨勢。本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他如何將這份遠見化為真實的醫療服務,並透過「海芙刀」為無數女性開創了保留子宮、遠離手術恐懼的嶄新選擇。
卵巢癌會遺傳?細胞儲存對基因風險的管理和應用
卵巢癌風險與管理,除了傳統方法,還有哪些新選擇?女性一生中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約為1.4%,但家族史會顯著提升此風險,使其增加5-7%,除了預防性投藥和手術等傳統方法,還有哪些選擇能管理卵巢癌風險?近年台灣通過《再生醫療法》後,蓬勃發展的細胞治療又如何應用於卵巢癌的輔助治療?本文將帶您了解卵巢癌風險管理的最新進展。
海扶刀手術、費用、案例一次看, 治療子宮肌瘤免開刀!
過去治療子宮肌瘤,大顆的肌瘤必須採開腹手術摘除,小顆的可以用腹腔鏡手術切碎取出,患者得承擔手術風險及克服手術的心理壓力。但好在現在有無傷口的的海扶刀「高能量聚焦超音波消融術」,可以達到免開刀、隔山打瘤的效果,讓組織在肚子裡壞死,漸漸被周邊正常組織吸收。究竟海扶刀是一把什麼樣的「刀」?手術過程安全嗎?儀器的原理是什麼?聽說還可以拿來消除癌症腫瘤?連台大醫院都正在進行治療癌症腫瘤的臨床試驗,可望造福更多病患。
看更多影音
上肢|上肢 upper-limb|骨科 orthopedics
媽媽手自我治療會好嗎?症狀、原因、治療、復健一次看
媽媽手多久會好?抱嬰兒、做家事容易得媽媽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可別以為這是媽媽的專利,現代人愛滑手機、常打鍵盤,也是媽媽手好發族群!該如何判別我有沒有媽媽手?媽媽手會自我恢復嗎?在家能做哪些急救措施?又是什麼時候會需要考慮手術?
五十肩會自己好嗎?初期症狀、運動、成因、治療、復健一次看
五十肩又稱冷凍肩,正式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炎」,常見於50歲後,又以女性患者更多,常常手舉不起來,也無法自己脫衣服、梳頭髮,肩膀僵硬而難以活動。其實只要積極接受治療,90%患者都能靠復健、運動等保守治療而康復,但有10%患者治療效果不彰,或因糖尿病或骨折問題,不得不接受肩關節內視鏡治療,究竟要怎麼幫肩膀動手術?傷口會很大嗎?又要多久才能完全康復呢?
腕隧道症候群舒緩方式?症狀、治療、復健、開刀一次看
腕隧道症候群(也被稱為腕道症候群、滑鼠手)常見症狀為手指麻木、無力,通常從事某些職業更容易罹病,如電腦重度使用者、木匠、電鑽工人、炒菜師傅等,需要反覆用到手腕的工作,且女性患者比男性多3-10倍。一般來說,腕隧道症候群可以透過復健、注射治療來改善症狀,但如果手腕神經嚴重損傷,甚至出現肌肉萎縮,連抬起手都很困難,就得靠手術介入治療。
看更多影音
下肢|下肢 lower-limb|骨科 orthopedics
拇趾外翻會怎樣?原因、矯正治療、開刀方式
拇趾外翻可說是台灣人腳部常見的「小麻煩」,全台約有 20% 的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特別容易在 40 至 65 歲之間出現。許多人常疑惑:「大拇趾怎麼歪了?」、「鞋子磨腳就是拇趾外翻嗎?」其實拇趾外翻不只是大拇趾歪斜這麼簡單,還包括大拇趾根部的骨頭向外突出,且伴隨著疼痛、發炎等不適。嚴重時甚至可能讓你走路時「步步驚心」,影響生活品質。
髖關節退化不想開刀可以嗎?症狀、原因、治療一次看
髖關節退化該怎麼辦?如果人體是一輛汽車,每天東奔西跑、上山下海面對不同挑戰,那麼關節就像輪胎、煞車皮,經年累月地磨損、使用年限到了,或是因意外碰撞損傷,須進廠保養維修。一般來說,退化性髖關節炎容易發生在60歲以上長者,長期疼痛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心理狀態,要是發生跌倒而長期臥床,會有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併發症,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30%,讓此疾病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題。
膝蓋退化不想換關節?症狀、等級、治療、手術方式
膝蓋退化該怎麼辦?衛福部統計,2019年台灣超過86萬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就醫,裡頭近3萬人會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雖然人數逐年增加,但對比歐美國家的手術人數比例仍低不少,大部分患者擔心術後風險、併發症而遲遲不換膝,每天忍痛吞止痛藥反而減少活動、心情鬱悶而得不償失。其實,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方法不只有置換人工關節,還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注射治療、截骨手術等方式,換言之,也許你還不用換膝蓋!
看更多影音
背部|背部 the-back|骨科 orthopedics
脊椎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手術原理、費用、後遺症
脊椎是由頸、胸、腰共24節的小矩形骨頭相連結而成,你可以把脊椎想成蓋房子的方正磚頭,神經像房子裡的電路管線,要是房子老了、倒了,電線管路會跟著被破壞,造成下肢麻痛、長期腰背疼痛、走路走不遠、肌肉萎縮而下肢無力、漸行性神經損傷障礙。 這些脊椎疾病雖然可吃消炎止痛藥、減重及穿護腰等緩解症狀,但若仍未改善,通常會需要手術介入治療。
骨水泥治療脊椎骨折安全嗎?治療方法、健保給付條件與術後照顧
骨質疏鬆,是潛伏在許多長輩健康中的隱形殺手。它平時悄無聲息,有時甚至不需一場嚴重的跌倒,僅僅一個彎腰、打噴嚏的瞬間,就可能導致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引發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背痛。許多患者因此痛到無法挺直腰桿,連在床上翻個身都備感艱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提到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許多人腦中會浮現「龍骨灌水泥」這個俗稱。然而在過往的印象中,關於骨水泥的副作用與風險,總讓許多患者及家屬望之卻步,心中充滿疑慮與恐懼。 但您知道嗎?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治療觀念與材料科學早已大幅躍進。究竟,以前老人家口中那些令人擔憂的副作用還存在嗎?為了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新一代的骨水泥,甚至是更先進的「椎體填充植入物」,又具備了哪些革命性的特點與優勢? 本篇專題將帶您完整了解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現代治療新觀念。
骨水泥是什麼?骨水泥後遺症、自費與健保優缺點、術後注意事項
骨水泥是許多手術會使用到的填充劑,主要用於填補骨缺損,像牙科填補蛀牙,開顱、人工關節手術等需要填補縫隙及固定零件時使用,你可以把骨水泥想像成醫生在骨科手術時,需要用到像白膠、膠水的工具。目前骨水泥根據不同黏稠度、硬化發熱溫度和顯影性,分為傳統骨水泥和新型骨水泥,哪一種是最適合你的醫材呢?
看更多影音
皮膚|皮膚 skin|皮膚科 dermatology
脂肪瘤會自然消失嗎?脂肪瘤原因、切除方法與費用
脂肪瘤會自然消失嗎?「手上怎麼多了顆硬塊?腳也有凸起的一顆小腫瘤!難道是皮膚癌嗎?」常有人發現身上多了個看似腫瘤的東西,驚呼連連地掛號就醫,其實是「脂肪瘤」。脂肪瘤顧名思義,就是脂肪長出來的腫瘤,主要長在皮下脂肪層,長得慢慢吞吞,不易察覺到,往往都是等到長到外觀明顯隆起時才發現,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一般來說,脂肪瘤是沒有症狀的,但如果有疼痛、壓迫、甚至影響美觀,可以考慮做手術切除,方便快速又不會復發。
粉瘤會自己消嗎?何時要手術?認識粉瘤成因、治療、術後照顧
粉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囊腫,由角質積聚形成,可能出現在臉部、頸部及身體其他部位。雖然通常是良性且不會引起疼痛,但若不小心觸碰或擠壓,可能導致感染或發炎。為何為長出粉瘤?該如何預防及治療?能用手自己擠出來嗎?又什麼情況會需要手術呢?
靜脈曲張可以恢復嗎?症狀、改善方式、治療費用與預防
靜脈曲張是相當普遍的疾病,台灣人口以成年人而言,大約有10%~20%的人有明顯的靜脈曲張,而總人口數內年齡落於40歲以上的人群當中大約有50%的比例,會出現靜脈曲張的微血管擴張症狀,像是腿上看到浮凸彎曲的血管,代表的意思是腿部靜脈功能不全,俗稱為「浮腳筋」。別小看不痛不癢的靜脈曲張,嚴重時除了會讓腳水腫、皮膚發炎、硬化,久了也會有靜脈傷口,甚至演變成週邊動脈疾病或肺栓塞,暗藏危險。
看更多影音
其他|麻醉 |麻醉科 anesthesiology
全身麻醉有後遺症嗎?認識全身與半身麻醉風險、副作用
你知道開刀有風險之外麻醉也是有風險等級嗎?做手術不只有開刀的醫材與過程需要被瞭解,不同的手術一定會用到不同的麻醉方式與其風險。患者進到開刀房,會有麻醉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共同替患者執行全身麻醉,並於手術進行時負責監控患者的狀況,把麻醉風險降到最低。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麻醉風險與病況,告知並協助醫護人員做最正確的判斷,共同完成一場成功的手術。
神經阻斷術健保給付嗎?優缺點、費用、後遺症、注意事項
神經阻斷術如何治療疼痛?疼痛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生理現象,是人體對潛在或實際組織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然而,長時間或強烈的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還會造成身心的巨大壓力,不少患者聽聞神經阻斷術,這是切斷神經嗎?。事實上,神經阻斷術並非手術,而是一種利用藥物注射來阻斷疼痛訊號傳遞的治療方法。誰適合神經阻斷術?治療流程與費用?術後要注意哪些事情?
看更多影音
其他|小兒 |小兒外科 pediatrics
兒童髖關節發育不良DDH:症狀、復健、治療方式、後續追蹤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簡稱DDH,是一種胎兒到新生兒的長大過程中,髖關節因各種因素導致不穩定、半脫位或脫臼的狀況,廣泛來說,DDH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一。DDH是一種發育過程中,連續發生的慢性疾病,在孩子生長還沒定形以前,都有可能發現罹患DDH,如果不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可能導致孩子長大以後有長短腳、跛行的情況。因此,DDH是一個所有爸媽都該認識的疾病,一起來幫孩子做自我檢查吧!
小孩長短腳如何矯正?症狀、治療、手術、術後照顧
孩子好像有長短腳?看著寶寶搖搖晃晃學走路,爸媽內心好感動,卻發現孩子怎麼走路一拐一拐,還好像歪一邊?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發生意外骨折、長高速度慢等骨骼問題,爸媽也很擔心,萬一身高跟不上別人怎麼辦?其實台灣人長短腳盛行率有40-70%!多半因為兩腳誤差不到兩公分、一公分,人體可以將這一點差異代償回來,民眾也就沒感覺自己有長短腳了。醫師建議,如果小朋友雙腳長度超過兩公分的話,就得到醫院詳細檢查、評估,積極矯正之外,必要時還得動手術避免落差更大,甚至長大後影響走路樣子、身體穩定性及平衡,也可能造成骨骼問題。
兒童骨折該手術嗎?治療方法、手術醫材、石膏護理
兒童骨折讓家長好擔憂!小朋友跑跑跳跳,突然碰一聲,哇哇大哭了起來,家長心痛又煩惱,要是骨折沒治好,導致孩子長不高、長短手腳,影響大好人生。根據統計,兒童骨折最容易發生於運動傷害,比如在遊樂場跑跳、玩單槓、溜滑板車等,或是容易導致重傷的車禍,家長需培養正確觀念來因應,包含送醫的前置作業,如何配合醫師治療及選對醫材,加上孩子超強的恢復力,一定能康復又更加茁壯。
看更多影音
功能開發中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