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更新
11,197
收藏
腦室腹腔引流手術 治療水腦症避免腦受損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設計:林盟凱

大腦溺水了!嚴重時恐變植物人
人體從腦部空間起連結至脊髓中樞系統,都充斥者一種俗稱為「龍骨水」的腦脊髓液,準確的來說是位於腦膜的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延伸至脊髓皆存在這透明體液,而這種液體的可以幫助人體遭受外力傷害,保護我們的大腦和脊髓,作為一個緩衝水床避免內部組織直接撞到堅硬的骨骼,並身兼腦內營養的供給任務。

圖說:人腦分層構造
腦脊液在脈絡叢生成後,通過腦室間孔進入第三腦室,而後通過塞爾維氏大腦導水管進入第四腦室,隨後通過正中孔和兩個外側孔,分別進入小腦延髓池和橋腦池,再進入脊髓和大腦半球外部。
圖說:腦脊液可以通過蜘蛛膜顆粒進入靜脈系統
一個成年人每日約生產500 c.c.的腦脊髓液,部分會被人體吸收回去,當腦脊髓液異常積累、壓迫腦部造成腦室擴大,壓迫或傷害到腦神經組織,這時候就形成水腦症甚至衍伸其他併發症!所以我們人體最重要的大腦與中樞神經單位就如同科幻片里的情節一般,是泡在水裡進行運作的!只是這個運作機制若是遭到破壞損傷,形成失衡的現象,就會讓大腦像是溺水一般窒息,嚴重的話很有可能演變成植物人!
水腦症依腦脊髓液流通的狀態可分為:阻塞性水腦症及交通性水腦症,前者是因為腦脊髓液循環路線受到阻塞,後者是腦脊髓液分泌太多或吸收過慢所引起。
- 阻塞型水腦症:腦脊髓液循環流動的通道產生阻塞而造成,常見的原因有腦室內出血、腫瘤、腦內病灶(出血、腫瘤…)造成的腫塊效應而壓迫腦室、先天性大腦導水管狹窄等。
- 交通型水腦症(常壓性水腦症):因某些腫瘤使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因出血、感染、老化…等因素造成吸收速度變慢,而造成腦脊髓液累積的結果。
水腦症常見:小碎步、尿失禁、失智
- 小碎步:水腦症的患者在行走上會感覺腳步黏在地板上,產生一種貌似小跑步狀,與巴金森氏症典型特徵的步伐會抖動、僵硬是有區別存在的。
- 尿失禁:起初患者只是常跑廁所(頻尿),會逐步惡化成小便失禁,嚴重甚至會出現大便失禁。
- 失智:常壓性水腦症的失智,是一種逐步發展的病況,患者首先可能出現反應變慢、思考減緩、常忘東忘西、嗜睡,漸漸惡化成人格改變的差別情況,失智是最嚴重的症狀。
檢查與診斷
除了症狀上的判斷,也必須透過儀器檢查,包含:
- 電腦斷層掃描(CT)
- 核磁共振(MRI)
- 正子造影(PET)
- 腦池造影術(Cisternography)
治療水腦症:分流手術能有效控制顱內壓
目前水腦症的治療方法多以外科手術為主,比如切除腫瘤,而當沒有造成腦部明確傷害時(如阻塞性水腦症),很多症狀都能恢復,尤其是步態不穩最容易改善。但若致病因無法完全解決或水腦症的狀況仍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則考慮接受腦脊髓液分流手術(裝置人工管路以引流出顱內過多的腦脊髓液),便能有效的控制顱內壓。
有時常壓性水腦症容易誤診為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因無法早期確診而出現延誤治療。不過,我國對於治療此類疾病有相當多成熟經驗,主要治療方式如下:
- 藥物治療:如利尿劑,acetazolamide,但大多患者表示成效有限,目前治療方式多以外科手術為主!
- 手術治療
- 腦室腹腔引流手術:最常見的種手術方式,做法是在腦室植入導管,將頭部的腦脊髓液引流進入腹腔,由人體自然吸收,以避免腦脊髓液的循環障礙進一步造成中樞神經損傷。這種手術可改善病情,但並非對所有病人皆有效。
- 腰椎腹腔引流手術:相對於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可以改將導管放置在腰椎脊髓腔而引流至腹腔,由人體自行吸收,好處是不用使用開腦手術進行治療,安全性較高。
- 腰椎穿刺直接引流:透過腰椎穿刺直接引流部分腦脊髓液,若病人有改善,可再觀察一段時間,症狀若又惡化即需再度引流,不斷重複療程,也是較為保守的治療方法。

該怎麼選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的壓力閥?
當病患因水腦症需要透過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治療,醫師會使用引流管,將腦室過多的腦脊髓液經由皮下引流至腹腔吸收。其中,腦脊髓液引流的速度取決於引流管的壓力設定,為「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作為引流管配合的一個固定壓力閥。使用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如果在手術後才發現壓力設定無法配合,造成引流不足或過度引流的併發症時,患者的引流管必須整個更換或部分更換,甚至需要多次更換。
若使用「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置入後需調整壓力時,只需用特定的機器在體外利用磁力調整即可,不需要再次手術置換不同壓力設定的引流系統。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引流系統一次植入就成功的機率,也是需使用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治療時的一個新選擇。
若使用「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置入後需調整壓力時,只需用特定的機器在體外利用磁力調整即可,不需要再次手術置換不同壓力設定的引流系統。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引流系統一次植入就成功的機率,也是需使用腦室腹腔引流系統治療時的一個新選擇。
一般功能腦室腹腔引流系統 | 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 | |
---|---|---|
壓力控制設計 | 固定式 | 可調式 |
壓力調整方式 | 需再次手術以更換不同壓力設定之引流系統 | 直接於體外調整壓力 |
相對風險 | 風險較高 (須再次手術) |
風險較低 (無須再次手術) |

術後照顧方法
傷口護理
- 頭部傷口因引流管的植入會有輕微凸出, 不可隨意擠壓。
- 傷口保持清潔乾燥
合宜的臥姿及翻身
- 將床頭抬高30度,為避免減壓太快,應慢慢的抬高床頭。
- 臥床時,應躺向健側,以免壓迫傷口。
- 盡量保持頭頸部一直線,並減少轉頭動作, 避免過度屈曲。
- 注意水份及纖維素的攝取,以預防便秘。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憋氣用力解便,以防腦壓升高。
- 準備下床時,需慢慢改變姿勢,先將床頭搖 高高坐起,沒有感到頭暈時才下床,以免造成姿位性低血壓。
文獻參考
腦室腹腔引流手術簡介,國軍臺中總醫院。腦室腹腔引流術後照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水腦症:我們該讓家人接受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嗎?,衛福部彰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