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該吃藥還是要開刀?超音波聚焦燒融不開腦也能治!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好發於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屬於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病因是由於中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所造成,多巴胺神經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這個物質會協調我們的運動功能。一般而言,我們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而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在減量的速度上會比一般人快上許多,若低於正常人的80%,臨床上就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膾炙人口的愛情電影「愛情藥不藥」中,情場浪子傑米要向梅姬告白愛意,無奈女主角長年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失能的病魔日漸侵蝕梅姬的身體⋯⋯片中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命運的難題對於愛情,一般的人或是伴侶會如何抉擇,離開或是留下,值得細細思考,畢竟照顧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真的很不容易!國家教育研究院整理帕金森氏症患者主要會出現七類症狀:
- 顫抖:通常在肢體靜止或休息時,出現單隻手或腿節律性抖動,但四肢開始動作時反而顫抖會減少,患者入睡時顫抖會隨之停止。
- 肢體關節僵硬:漸漸發生的,會引起病人痠痛或僵直的感覺,常會被誤會成一般酸痛。
- 行為動作緩慢:特徵是要「開始」每一個動作時都很不容易,且很緩慢,例如要從床邊站起來、要從椅子上站起來或要跨出第一步,都很緩慢。
- 協調性動作減少:走路時,手臂自然擺動減少,出現彎腰屈背的樣子。
- 臉部缺乏表情與反應:有人形容像戴了面具一樣。
- 說話不清:由於說話肌肉受影響,患者說話會變得含糊不清,不容易聽懂,甚至會連講話都講不出來。
- 吞嚥功能緩慢:有時會發生流口水的情形。
從以上症狀能夠了解,帕金森氏症主要是影響我們的肢體與活動力,大部份患者思考及智力均正常,但在疾病後期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老年失智的症狀。根據美國著名神經學家 Hoehn和Yahr醫師制定「侯–葉氏分期表」,帕金森氏症在臨床上依運動障礙症狀正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它代表帕金森氏症的病程進展,和致病的期間長短沒有一定關係。

第1期 單側身體些微症狀

第2期 兩側身體的些微症狀,
但姿勢平穩都正常

第3期 輕微至中度之兩側症狀
姿勢稍微不平衡,不需他人協助

第 4 期 — 殘障,但走路和站立
仍不需幫助

第5期 若沒有人幫助,將完全依靠輪椅或終日臥床
藥物治療有哪些副作用?
帕金森氏症確診後的第一線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神經科醫師主要會以多巴胺相關藥物進行治療,不過臨床上偶有「異動症」副作用,使得本來受帕金森氏症所苦的顫抖變成大幅抖動、甩動,更影響患者原本正常的生活。
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需要長期使用,患者在長時間使用多巴胺藥物的累積之下,身體會對於藥物的反應逐漸降低,需要停藥一段時間,但此時症狀又會一一浮現,再服藥後才能獲得控制,形成「開關效應」。許多人在這種反反覆覆的用藥服藥情形下,變得生活有大部分時間在家庭與醫院兩頭跑、蠟燭兩頭燒,病況始終得不到良好的控制,這時候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帕金森氏症的健保、自費手術優缺點分析
腦組織燒灼破壞術(lesion procedure)
腦部深層刺激術(DBS)
衛福部在2022年6月將治療巴金森氏症執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整套特材,包括「深層腦部刺激器」、「深層腦部刺激器之導線組」及「深層腦部刺激器之立體定位套組」,完整納入健保給付。根據美國新英格蘭雜誌於2003年1份研究報導,針對40餘位巴金森氏症病患連續追蹤5年調查發現,使用DBS的病患,5年內可減緩巴金森氏症狀產生顫抖現象約70%,口服藥物也能大幅減少約5%以下的劑量。

雖然DBS的好處看來很多,然而它還是有極限在!DBS無法阻止大腦的退化、不能改善記憶力、較難改善講話的音量與走路時的起步,重點是他的效果也因人而異,價格也較昂貴,約20萬(2019年前未納入健保給付時更需要150萬!)。風險的部分:手術仍有併發症機會如植入的電極出現感染、故障、折損等問題。
醫薩刀超音波消蝕術
醫薩刀中文為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臺灣衛福部註冊名為「超音波腦神經治療儀」。利用搭載1,024個超音波射源的聚焦式超音波頭盔,針對顱內中腦區進行超音波聚焦燒融手術,屬於無切口手術,不須開腦、不會造成腦部感染或出血,術後一天可以出院。醫薩刀的優勢還有:可以減少中重度帕金森氏患者40%的藥物用量,相較於傳統手術,此項手術為不需開腦、不使用輻射、不需全身麻醉的無創手術,目前為自費治療費用大約新台幣50-65萬。

醫薩刀機台

治療前須經過顱骨厚度與密度分析

醫薩刀醫材-合金支架

醫薩刀醫材-矽膠頭套
幹細胞療法:細胞重建術(restorative therapy)
治療原理為透過具有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產生新的、健康的細胞,去取代功能不正常的細胞或是修復受損的組織。台大神經內科在2012年發表於醫藥新訊期刊文章「幹細胞治療彌補逝去的多巴胺」,摘要說明EuroSTELLS與Arena教授合作研究,以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分化而得多巴胺神經移植發現一種Wnt5a蛋白質與noggin蛋白質一同作用會促使幹細胞分化成更多的多巴胺神經元。爾後,花蓮慈濟在2018年由林欣榮院長完成幹細胞移植帕金森氏症第一例病例,絕對是目前最受期待的帕金森氏症治療方式。(新聞連結)
預防及延緩發作方法
根據義大利的研究者在分析了104份研究報告後發現,常接觸殺蟲劑、除草劑、有機溶劑等,將使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提高33~80%。預防帕金森氏症這類原發性疾病,卻要避免的是環境毒素。
在延緩症狀發作(症狀初期)方面,要避免開關效應可以跟主治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劑量或者藥物種類,有時候也不一定會需要換藥,可以改變吃藥的時間,例如空腹吃或者避免用藥前吃蛋白質,都是一種解決方式;如果是因為焦慮發作,則可以聽聽音樂或者轉換環境、轉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