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更新
2
collect
收藏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新聞提供: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日前舉辦「心動的奇蹟分享會」,邀請80歲李伯伯親臨現場,分享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的經歷,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活動而發作,讓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後,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自2024年萬芳醫院引進最新PFA,已累積完成32例手術,達成零併發症、復發率僅6.25%的佳績,展現院方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前瞻視野,院長劉燦宏表示,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廣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降低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房顫動 #心律不整 #脈衝場消融術 #PFA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醫師表示,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

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所有病人均順利出院,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顯示此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具高度安全性與穩定療效。謝敏雄醫師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80歲的李伯伯便是其中一位受惠者,他回憶過去的日子,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從接受PFA治療後,困擾多年的不適症狀完全消失,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他笑著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道出他重獲健康的喜悅與感恩。

「心動的奇蹟分享會」當天,除了李伯伯的真實故事,醫療團隊也在現場解說PFA的原理、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同時劉燦宏院長表示,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先進醫療技術,並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團隊培訓,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提供高品質、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他也指出,醫療進步不僅來自專業努力,更仰賴社會支持,特別感謝張福源董事長、丁亞平董事長、李坤火董事長與李慶平董事長的愛心挹注,讓醫院得以購置冷凍消融儀,進一步強化治療能量,這份愛心不僅為醫療帶來助力,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社會共好的力量。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