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恩活潑可愛是全家的開心果,直到3歲時出現反覆發燒、腳痛、走路跛腳的情形,父母帶他至骨科就醫,一開始被當作關節炎治療,但隨著不明原因的發燒越來越頻繁,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後,才被診斷為第四期高危險群神經母細胞瘤。在完成所有治療療程一年後,神經母細胞瘤復發,因復發後能有效控制腫瘤的藥物有限(如免疫治療藥物GD2抗體dinutuximab),且必須自費,其家庭無力負擔,經過快2年的奮鬥,小恩最後仍不敵病魔去當小天使了。
69 筆相關趨勢
2023/07/07
401
收藏
55歲的劉先生,因長期喝酒導致糖尿病、慢性胰臟炎,五年前因上腹痛至某醫學中心就醫,診斷為遠端胰管狹窄遂置放胰管支架,疼痛雖有改善,但為避免胰管堵塞,每三個月都要再進行內視鏡手術更換支架且近年來每次更換完都產生腹痛、發燒,甚至有一次還併發大腸穿孔腹膜炎。日前劉先生換完支架後劇烈腹痛、發燒,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內視鏡超音波顯示有積液、發炎、膿包,雖無胰管狹窄的狀況但支架造成胰管輕微斷裂,產生胰臟假性囊腫,若不立即治療則會產生敗血性休克。胃腸肝膽科陳至翔醫師先以抗生素治療後,再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經胃引流手術」,將膿液引流並移除先前置放的胰管支架,胰管斷裂的部分則可自行修復。術後劉先生即退燒好轉,三天後出院,不必再擔心支架再次引起腹痛。
2023/07/19
484
收藏
62歲的陳先生平時喜歡吃醃漬等加工食品,一年前開始出現血便的情況,由於解便時沒有疼痛的感覺,一直以為是內痔所造成。但長時間下來,陳先生血便情況並無改善,解便次數也越發頻繁,遂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呂宗儒醫師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一3公分大腫瘤,診斷為直腸癌第三期。經過前3個月放射及化學治療後,呂醫師執行「達文西直腸切除手術」,成功切除腫瘤,6天後平安出院。後續陳先生僅須再接受三個月的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8年即可。
2023/07/31
427
收藏
中央健康保險署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積極導入創新免疫合併療法,含atezolizumab成分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之標靶藥品用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相較於現行給付標靶藥品,可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約5.8個月,且為國際治療指引第一線標準治療建議,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經112年6月15日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將於112年8月1日生效。
2024/01/23
1,444
收藏
胰臟癌為臺灣2022年第七大癌症死因,美國也預估胰臟癌將在2030年之前成為全美第二大癌症死因。胰臟癌擴散快,五年存活率僅有10%,為所有癌症中最低,因此素有「癌王」之稱。臺大醫院整合消化內科與外科、影像醫學科、腫瘤醫學與放射腫瘤科等多科團隊,從診斷、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併發症處置、支持與緩和治療,全方面照顧胰臟癌患者,以爭取更長的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