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更新
84
collect
收藏

拇趾外翻會怎樣?原因、矯正治療、開刀方式

責任編輯:簡睿晞
設計: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拇趾外翻會怎樣?原因、矯正治療、開刀方式
拇趾外翻可說是台灣人腳部常見的「小麻煩」,全台約有 20% 的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特別容易在 40 至 65 歲之間出現。許多人常疑惑:「大拇趾怎麼歪了?」、「鞋子磨腳就是拇趾外翻嗎?」其實拇趾外翻不只是大拇趾歪斜這麼簡單,還包括大拇趾根部的骨頭向外突出,且伴隨著疼痛、發炎等不適。嚴重時甚至可能讓你走路時「步步驚心」,影響生活品質。
#拇指外翻 #軟組織重建手術 #軟組織放鬆手術 #蹠骨矯正手術 #微創矛型骨板

目錄

拇趾外翻的位置

拇趾外翻發生於腳部的大拇趾。腳的構造複雜,包含 26 塊骨頭、33 個關節,以及由超過 100 條肌肉、肌腱和韌帶交織而成的網絡。大拇趾本身由兩塊趾骨構成,並透過蹠趾關節與第一蹠骨連接。此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腱,扮演著維持大拇趾穩定性的關鍵角色。然而,當這些組織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可能引發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的原因?和扁平足有關?

  1. 遺傳因素
    • 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約佔70%左右。若父母或祖父母有拇趾外翻,子女罹患的機率會大幅提高。
  2. 先天足部結構異常
    • 扁平足:足弓塌陷使足部內側承受更大的壓力,進而影響大腳趾的排列。
    • 高弓足:足弓過高,足部壓力分佈不均,也可能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
    • 韌帶鬆弛:韌帶就像關節的「橡皮筋」,負責維持關節的穩定。韌帶鬆弛會使關節更容易移位和變形。
    • 第一蹠骨過長或異常形狀:第一蹠骨的長度和形狀會影響足部力線的傳遞,若有異常,便容易造成大腳趾基部的壓力增加。
  3. 後天因素
    • 不合適的鞋款:高跟鞋會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前腳掌,增加腳趾的壓力。尖頭鞋則會擠壓腳趾,使大腳趾被迫向外彎曲。
    • 不當的行走姿勢:足部壓力分佈不均,例如內八字或外八字,都可能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
    • 特定職業: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會增加足部的負擔,因此相關職業從事者更需要注意足部保健。
    • 創傷:足部骨折或韌帶損傷等創傷,可能會破壞關節的穩定性,增加日後發生拇趾外翻的風險。
  4. 特殊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慢性發炎,破壞關節軟骨和周圍組織,導致關節變形。
    • 神經肌肉疾病:例如腦性麻痺、小兒麻痺等,會影響肌肉控制和關節穩定性,也可能造成拇趾外翻。
    • 其他疾病:痛風和糖尿病等疾病,可能間接影響足部健康,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例如痛風會造成關節發炎疼痛,糖尿病則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影響足部感覺和肌肉控制。
  

拇趾外翻的症狀有哪些?

拇趾外翻的臨床症狀會隨著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的拇趾外翻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而嚴重的拇趾外翻則可能造成劇烈疼痛和行走困難。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臨床症狀:

輕度症狀:

  • 大腳趾基部紅腫:最早期的症狀之一,通常伴隨輕微疼痛或觸痛。
  • 大腳趾向第二腳趾傾斜:大腳趾開始偏離正常解剖位置,向第二腳趾靠攏。
  • 容易足部疲勞:即使沒有明顯的疼痛,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後也可能感到足部容易疲勞。
  • 穿鞋時感到摩擦或壓迫:尤其是穿著尖頭鞋或高跟鞋時,會感到大腳趾基部受到擠壓。

中度症狀:

  • 持續性疼痛:疼痛加劇,即使不穿鞋也可能感到疼痛。
  • 關節活動受限:大腳趾的活動範圍減小,彎曲或伸直變得困難。
  • 滑囊炎:大腳趾基部的滑囊發炎,造成局部紅腫、熱痛。
  • 雞眼或厚繭:足部壓力分佈不均,在腳趾或腳掌其他部位形成雞眼或厚繭,造成額外的疼痛和不適。
  • 錘狀趾:大腳趾的擠壓,第二腳趾可能向上彎曲,形成錘狀趾。

重度症狀:

  • 劇烈疼痛: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 關節僵硬:關節幾乎無法活動。
  • 足部變形:大腳趾嚴重向外彎曲,甚至與第二腳趾重疊。
  • 行走困難:由於疼痛和變形,行走變得困難,甚至無法正常行走。
  • 開放性潰瘍:嚴重情況下,突出部位的皮膚可能破損,形成潰瘍,增加感染風險。
 

拇趾外翻的高風險族群

  • 女性: 女性罹患機率遠高於男性,可能因女性韌帶天生較鬆弛,加上鞋子的選擇(例如高跟鞋、尖頭鞋)更容易加劇這個問題。
  • 家族史: 遺傳是拇趾外翻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如有拇趾外翻家族史,則患病風險也會更高。
  • 扁平足扁平足由於足弓塌陷,更容易對大腳趾施加額外的壓力,進而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
  • 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炎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疼痛和腫脹,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
  • 穿著不合適的鞋子: 穿著太緊、太窄或高跟鞋會擠壓腳趾,並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尖頭鞋尤其容易造成這個問題。

除了以上主要風險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可能增加患拇趾外翻的機率的因素,包括:
  • 年齡: 足部韌帶和肌腱隨著年齡增長而失去彈性,增加患病風險。
  • 先天性足部畸形: 出生時就存在的足部問題也可能增加罹患拇趾外翻的風險。
  • 神經肌肉疾病: 影響肌肉和神經的疾病,例如腦性麻痺、中風等。
  • 足部受傷: 尤其大腳趾關節受傷,也會增加拇趾外翻的風險。
 

拇趾外翻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1. 病史詢問:疼痛的程度、持續時間、加重或緩解的因素,以及是否有家族史等。
  2. 身體檢查:仔細檢查足部,觀察拇趾外翻的角度、腫脹程度、皮膚狀況(是否有滑囊炎)、足部活動範圍,以及其他問題(扁平足、錘狀趾等)。
  3. X 光檢查:透過站立位的 X 光片,測量足部承重時拇趾外翻的角度,並評估關節炎的嚴重程度。醫師會測量以下兩個角度來評估嚴重程度:
    • 拇趾外翻角 (Hallux Valgus Angle, HVA):第一蹠骨和近端趾骨之間的角度。 通常大於 15 度被視為異常。
    • 第一第二蹠骨間角 (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第一和第二蹠骨之間的角度。 通常大於 9 度被視為異常。

拇趾外翻矯正器有用嗎?保守性療法和注意事項

拇趾外翻的保守性療法旨在緩解疼痛和減緩病情惡化,但無法逆轉已發生的變形。通常用於輕度至中度的拇趾外翻,或是手術後輔助復健。以下是一些常見方法:

  1. 鞋具調整:
    • 選擇合適鞋型:避免穿著尖頭鞋、高跟鞋和其他會擠壓腳趾的鞋子。 選擇寬楦頭、低跟、柔軟且具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子。改穿寬楦頭鞋,鞋面材質柔軟,或特別改變鞋的內側鞋墊,以增加第一蹠趾關節的支撐力量,鞋跟不可超過2吋,以減少變形。
    • 使用鞋墊:訂製鞋墊可以提供足弓支撐,分散足部壓力,並幫助穩定足部,減輕大腳趾負擔。
    • 拇趾外翻分隔墊:幫助減少拇趾與鞋子之間的摩擦,同時伸展大腳趾和第二腳趾,幫助矯正腳趾排列,緩解疼痛和不適。
  2. 藥物治療:
    • 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布洛芬 (Ibuprofen) 或對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可幫助緩解疼痛和炎症。
    • 外用藥膏或凝膠:幫助減輕疼痛和炎症。
  3. 物理治療:
    • 腳趾動作訓練:幫助增加大腳趾的活動範圍和靈活性,加強足部肌肉。
    • 冰敷:幫助減少腫脹和疼痛。 每次冰敷 15-20 分鐘,每天數次。
    • 超音波治療:幫助減輕疼痛和炎症。
  4. 其他
    • 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讓足部得到充分休息。
    • 減重:維持適當體重可以幫助減輕足部的壓力。
       

拇趾外翻要開刀嗎?手術方式有哪些?

拇趾外翻手術目標是矯正大拇趾角度,移除增生骨骼,並修復受損軟組織。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變形角度大小有關,醫師會依術前X光的角度分期後再決定手術方式.常見的有:
  1. 軟組織重建或放鬆手術
    • 將拇趾外翻附近緊縮的韌帶放鬆、鬆弛的韌帶拉緊,或是透過韌帶重建方式來達成矯正的目的。
  2. 蹠骨矯正手術
    • 切開第一蹠骨,具體類型(如遠端、近端等)取決於嚴重程度與變形位置。手術調整角度後會使用骨釘或骨板等內固定物來固定。傳統手術方法,會有多處傷口及術後需使用石膏固定,目前有新型改良式手術矯正植入物,新型微創矛型骨板,搭配微創方式來固定截骨,兼具骨髓內固定及互鎖式鋼板的特性,使拇趾外翻的矯正效果更佳。除了可以改善傳統骨釘的缺點,提供更穩定的截骨固定,還能減輕疼痛和縮短恢復期。目前為自費負擔,參考雙和醫院自費價目紀錄價格為53,000元,最終收費依各家醫院公告為主。

拇趾外翻術後照顧與飲食建議 

住院期間:

  •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定期換藥並觀察是否有感染跡象(例如紅腫、熱痛、分泌物)。
  • 術後初期會有疼痛和腫脹,可依醫囑服用止痛藥,並冰敷患處。
  • 盡可能抬高患肢,高於心臟位置,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

出院後: 

  • 據醫囑穿著前足減壓鞋或石膏鞋,以保護手術部位並預防滑倒。
  • 患肢負重逐步增加,避免過早負重,影響癒合。三個月內避免跑步、跳躍、爬山或提重物。
  • 術後三個月內,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足部伸展和強化運動,以恢復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
  •  定期回診追蹤,讓醫師評估恢復情況,並調整治療方案。若有異常狀況如發燒、分泌物、疼痛加劇等應盡速返診。

飲食建議:

  • 高蛋白質食物: 修復組織首要之務,多攝取魚、肉、蛋、豆類等。
  • 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 維護骨骼健康,攝取乳品、豆腐、深綠色蔬菜,並適度日曬。
  • 補充維生素C: 促進傷口癒合,多攝取柑橘類、草莓、奇異果及多種蔬菜。
  • 充足水分: 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復原。
  • 避免刺激: 忌辛辣、酒精、咖啡等,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或加重不適。
 

  文獻參考

拇趾外翻新武器 Spear Plate-新型微創矛型骨板,中山醫訊。
拇趾外翻及術後照顧,國軍桃園總醫院。
如何有效治療拇趾外翻?專業手術治療指南,重仁骨科醫院。
什麼是拇指外翻?,西園醫療社團法人西園醫院。
拇趾外翻新式截骨手術治療,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