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更新
25
collect
收藏

唾液腺結石能自行排出嗎?症狀、原因、治療與手術方式

責任編輯:簡睿晞
設計: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唾液腺結石能自行排出嗎?症狀、原因、治療與手術方式
唾液腺結石是口腔科常見的疾病,指的是在唾液腺或唾液管中形成的鈣化硬塊,就像水管阻塞一樣,影響唾液的正常分泌。你是否曾經在吃飯時,突然覺得下巴或脖子腫脹疼痛?這很可能就是唾液腺結石在作怪!根據統計,約有1%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發生唾液腺結石,而且好發於中年男性。許多人會誤以為是單純的火氣大或是長痘痘,延誤就醫。
 

目錄

唾液腺的位置與功能

唾液腺是負責分泌唾液的器官,主要有三大對:

  • 腮腺:位於耳朵前方,是最大的唾液腺,主要分泌比較稀薄的漿液性唾液。
  • 頷下腺:位於下巴下方,負責分泌大部分的混合性唾液(漿液性和黏液性都有)。
  • 舌下腺:位於舌頭下方,體積最小。主要分泌比較黏稠的黏液性唾液。

此外,口腔黏膜中還散佈著許多小的唾液腺。這些腺體透過導管將唾液輸送到口腔,幫助我們濕潤食物、開始消化,以及維持口腔清潔。
 

唾液腺結石發生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釐清唾液腺結石的確切成因,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與傳統觀念認為的「火氣大」或「未做好口腔清潔」並無直接關聯。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以下因素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唾液成分異常:唾液中鈣、磷等礦物質含量過高,如同硬水中易形成水垢。
  • 唾液流動緩慢: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唾液腺或唾液管變得狹窄,或者因身體缺水、服用特定藥物等因素,使唾液流速減慢,進而促進礦物質沉積。
  • 唾液導管損傷:外力撞擊、手術等情況可能造成導管結構受損,影響唾液的正常排出。
  • 體質因素影響:由於體質因素,患有痛風或腎結石的人相對更容易罹患唾液腺結石。


唾液腺結石發生比例最高的是頷下腺,約佔80%。因下頷腺分泌之唾液偏鹼性,且較濃稠,鈣離子濃度高,加上其走向為由下往上,且導管線較長所致。
 

唾液腺結石的症狀

唾液腺結石最明顯的症狀,常在用餐時或餐後發生:
  • 局部腫脹:下巴、脖子或臉頰等處,可觸摸到腫塊,通常發生在單側。
  • 脹痛不適:腫脹處可能感到悶痛或刺痛。
  • 口乾舌燥:感覺口水分泌減少。
這是因為進食時,唾液腺會加緊分泌唾液,但受結石阻礙,唾液無法順利排出,導致腺體腫大。待用餐完畢,唾液腺不再分泌,腫脹情況便會逐漸緩解。

若結石引起細菌感染,則可能伴隨以下狀況:
  • 發燒:體溫升高。
  • 紅腫熱痛:腫脹部位的皮膚發紅、發熱,並伴隨疼痛。
  • 膿液:嚴重時,甚至可能自唾液管開口流出膿液。
如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建議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唾液腺結石的高風險群

  • 中年男性:此族群的發生率較其他年齡層及性別更高。
  • 曾有結石病史:曾患有腎結石、膽結石等,可能具有易於形成結石的體質。
  • 長期水分攝取不足: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導致唾液濃稠度增加,有利於礦物質沉積。
  • 特定藥物使用者:部分藥物,如利尿劑、抗膽鹼藥物等,可能減少唾液分泌,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
  • 特定疾病患者:罹患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痛風等疾病,可能影響唾液腺的正常功能或代謝。
  • 吸菸者:菸草中的有害物質可能刺激唾液腺,增加發炎反應和結石生成的風險。
  • 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者:放射線可能對唾液腺造成損害,影響其正常分泌功能。
 

唾液腺結石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唾液腺結石,醫師會綜合以下幾種方式來判斷:
  • 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這是診斷的第一步。醫師會詳細詢問您的症狀、發作時間、過去病史、用藥情況等,並檢查您的口腔和頸部,觀察是否有腫脹、壓痛等。
  • 觸診:醫師可能會用手觸摸您的口腔底部、下巴下方等部位,看看是否能摸到結石硬塊。
  • 影像學檢查:如果觸診無法確定,或需要更詳細的資訊,醫師可能會安排以下影像學檢查:
    1. X光檢查:有些結石可以在X光片上看到,但並非所有結石都能顯影。
    2. 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唾液腺腫大,以及結石的位置。
    3. 電腦斷層(CT)檢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結石的大小、形狀、位置,以及周圍組織的狀況。
  • 唾液腺內視鏡檢查:侵入性的檢查,醫師會將一根細長的內視鏡,從唾液管開口伸入,直接觀察唾液管內的情況,並可同時取出結石。

唾液腺結石能自行排出嗎?保守性療法有哪些?

若結石體積較小、症狀輕微,且無感染跡象,醫師通常會建議優先採用保守性療法,以促進結石自然排出並緩解不適:
  • 補充水分:每日飲用充足水分,有助於稀釋唾液,促進結石排出。
  • 局部按摩:輕柔按摩患側唾液腺,可促進唾液流動,幫助結石鬆動。
  • 溫敷:以溫熱毛巾濕敷患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與疼痛。
  • 刺激唾液分泌:咀嚼無糖口香糖或含服檸檬片等,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有助於沖刷結石。
  • 止痛藥物:如疼痛較為明顯,可適量服用止痛藥以緩解不適。
  • 抗生素:若已發生感染,醫師將視情況開立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唾液腺結石的手術方法有哪些?

如果保守性療法效果不佳,或是出現以下情況,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
  • 結石體積較大,無法自行排出
  • 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 引起嚴重感染或併發症

手術方法:

  • 經口取石術(導管開口切開術):
在口腔內找到唾液管開口,局部麻醉後,用手術刀切開約0.5-1公分的小切口,再用器械將結石取出。若切口較大,可能會縫合傷口,並置入唾液腺支架,以防止術後唾液管狹窄。
  1. 適用:結石位於唾液管開口附近,容易觸摸到,且小於0.5公分的結石。
  2. 特點:不需要皮膚傷口、手術時間短、恢復較快。
  3. 風險:可能無法完全取出較大結石、術後唾液管可能狹窄。
  • 唾液腺內視鏡手術:
將一根直徑約1-3毫米的細長內視鏡,從唾液管開口伸入,內視鏡前端有微型攝影機,可將唾液管內部的影像傳送到螢幕上。醫師會根據螢幕上的影像,找到結石,並使用迷你器械(如抓鉗、氣球擴張器)將結石取出,或使用雷射將結石擊碎。手術全程皆在可視情況下進行,能更精準地取出結石,並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1. 適用:各種位置的結石,特別是較深層或較大的結石,以及需要檢查唾液管內部情況時。但對於非常大的結石,可能需要先以雷射擊碎後再取出。(一般建議小於1公分)
  2. 特點:微創、傷口小、恢復快、可保留唾液腺功能、可處理較深層結石、可同時診斷及治療。
  3. 風險:需要專業設備及技術、手術費用較高。
  • 唾液腺切除術:
在全身麻醉下,於頸部或下巴下方切開一個傷口(約2-5公分),將唾液腺完整切除。手術過程中會仔細避開顏面神經,以減少神經損傷的風險。術後會放置引流管,以排出傷口內的血水和組織液。
  1. 適用:結石位於唾液腺內部,且唾液腺已嚴重受損,無法恢復功能,或反覆發炎感染,無法保留時。
  2. 特點:可以徹底解決問題,避免復發。
  3. 風險:需要切除整個唾液腺,可能影響唾液分泌,造成口乾等不適。手術可能傷及顏面神經,導致面部麻痺。

唾液腺結石接受手術治療後的照顧與飲食建議

住院期間:

  • 傷口照顧與護理: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遵照醫囑換藥。
  • 飲食:術後初期以流質或軟質食物為主,避免咀嚼。
  • 疼痛控制:若有疼痛,可告知醫護人員,給予止痛藥。
  • 觀察:注意是否有出血、感染等併發症。
 

出院後:

  • 傷口照顧:繼續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拉扯。
  • 飲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仍應避免過硬、過熱、刺激性食物。
  • 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傷口癒合情況,並評估腺體功能。
  • 口腔衛生: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 按摩:輕輕按摩患側,促進唾液流動。
  • 多喝水:保持水分,預防結石復發。
 

文獻參考

唾液腺結石,台北榮民總醫院。
下頷腺結石,台北榮民總醫院。
唾液腺內視鏡漫談,馬偕紀念醫院。
淺談唾液腺結石之預防與治療,台大醫院電子報。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