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更新
452
collect
收藏

大腸癌遺傳機率高?細胞儲存對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管理

諮詢專家:
王貫宇醫師/博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沈明宏醫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兼門診部主任

責任編輯:洪凱斌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大腸癌遺傳機率高?細胞儲存對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管理

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等警訊時,已發展至晚期。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提升存活率的關鍵,早期診斷並治療的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除了透過預防醫學降低風險,對於有家族史或不良飲食習慣等高風險族群,近年興起的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否能提供新的控制策略?本文將帶您了解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新趨勢。

目錄

大腸癌遺傳機率高?HNPCC基因是什麼?


大腸直腸癌是全球常見的癌症之一,其發生受到基因、生活型態和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由腸胃道黏膜上的息肉慢慢增大癌化所致。家族遺傳約佔大腸直腸癌病例的10%,尤其一等親屬罹癌會顯著增加個人風險。了解家族病史並進行適當的基因檢測,有助於及早發現高風險族群並採取預防措施。此外,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定期篩檢對預防大腸直腸癌至關重要。

大腸直腸癌的某些類型遵循顯性遺傳模式,意即只需從父母一方遺傳到一個突變基因的拷貝,就會顯著增加罹癌風險。以下是一些與顯性遺傳模式相關的大腸直腸疾病:

  •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 (FAP): 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疾病,與APC抑癌基因的突變有關。此突變導致細胞無法正常抑制癌症發生,患者體內會出現超過100顆腺瘤性息肉(易癌變),顯著增加大腸癌風險。
  • 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 (HNPCC) / 林奇症候群 (Lynch Syndrome): 也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疾病,與DNA複製錯誤修復基因異常有關。HNPCC患者病灶更容易發生在右側大腸,且可能快速發展成腫瘤,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其他腸胃道腫瘤和皮膚腫瘤的風險。由於遺傳性很強,建議有家族病史的親屬應密集接受監測。

大腸癌篩檢,基因檢測?遺傳性大腸癌的風險管理怎麼做?


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醫學著重於預防疾病發生、促進健康和延長壽命,與著重於診斷和治療已發病的傳統醫學有所不同。它更強調早期介入和健康管理,以降低疾病風險或延緩疾病進展,並透過初級、次級和三級預防策略來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在大腸直腸癌,特別是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控管上,預防醫學至關重要。不同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遺傳性大腸直腸癌主要由特定基因突變引起,發病年齡更早,罹癌風險更高。積極的預防策略,包含個人化的篩檢和健康管理,對於有效降低風險和改善預後至關重要。以下說明三個層次的預防策略如何應用於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1. 初級預防:預防疾病發生:
    • 遺傳諮詢與基因檢測: 建議有家族病史(尤其一等親屬)或懷疑有遺傳性大腸直腸癌風險的族群進行基因檢測和遺傳諮詢。例如,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FAP)可考慮 APC 基因檢測,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可考慮 MMR 基因檢測。這有助於了解自身風險,並制定個人化健康管理計劃,及早發現風險。
    • 健康生活方式: 鼓勵富含纖維的飲食(例如新鮮蔬果)、規律運動、戒菸、限酒、維持健康體重及正常的作息和排便習慣,都能降低大腸直腸癌風險。適當補充益生菌,例如優格,也有助於腸道健康,減少息肉甚至癌症的發生。
    • 風險降低手術(適用於特定高風險族群): 對於帶有高風險基因突變(例如 FAP 或 Lynch 症候群)的人,與醫師討論評估風險降低手術(例如結腸切除術)的益處和風險,可能是一個有效降低發病風險的選項。
  2. 次級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
    • 定期篩檢: 高風險個體(例如有 FAP 或 Lynch 症候群家族史)應比一般族群更早且更頻繁地接受大腸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和糞便 DNA 檢測可作為輔助篩檢工具。
    • 個人化篩檢計劃: 根據患者的遺傳背景、年齡和其他風險因素,制定個人化篩檢策略,提高早期發現癌症的機會。
  3. 三級預防:減輕疾病影響和防止併發症
    • 疾病管理: 確診患者需根據個人情況制定綜合治療計劃,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等,以控制疾病進展、提高治癒率,並改善生活品質。早期發現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很高。
    • 康復治療與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營養指導和物理治療,協助患者維持身心健康。
    • 長期監測: 已治療的患者需要定期隨訪,監測癌症復發或其他併發症。

政府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資訊:

  • 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 45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可以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
  • 篩檢目的: 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及早治療。
  • 篩檢方式: 政府提供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為陽性,即使沒有症狀,也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因為可能有大腸息肉(癌前病變)或大腸癌。
  • 篩檢的重要性: 定期篩檢非常重要,是有效的防癌方式。即使排便正常,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也應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能提高治癒率和生存率。

大腸癌的治療策略:個人化且多面向的整合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策略日益精進,已從單一療法走向多學科整合的個人化治療。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考量癌症分期、基因突變類型、患者整體健康狀況等多重因素,並由多專科醫療團隊共同研擬,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以下概述主要的治療方式:

  • 細胞治療: 是一個新興的治療選項,主要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療法涉及從患者體內取出免疫細胞(例如 DC 樹突細胞、NK 自然殺手細胞、CIK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增殖、活化和訓練後,再回輸至患者體內,以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細胞治療常與其他標準治療合併使用,但治療流程的安排、患者體力恢復狀況和長期療效仍是挑戰,持續的研究和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 手術: 在早期大腸直腸癌(第一、二、三期)中扮演關鍵角色,是主要的治癒手段,旨在切除腫瘤及周邊淋巴結。對於直腸癌,術前可能會先進行放射治療或化學放射治療,以縮小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並盡可能保留肛門功能。在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中,手術通常用於緩解併發症(如腸阻塞或穿孔),而非主要治癒手段。
  • 化學治療: 可用於輔助治療或主要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可清除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第四期大腸直腸癌,化療則扮演主要治療角色,通常與標靶藥物合併使用,控制病情和延長存活期。
  • 放射治療: 主要用於直腸癌。術前放射治療可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放射治療可清除殘存癌細胞,降低局部復發機率。
  • 標靶治療: 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例如 EGFR、HER2)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阻斷癌細胞生長和擴散。在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中,常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
  • 免疫治療: 主要適用於具有 MMR(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免疫治療透過活化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辨識和攻擊癌細胞,但對於沒有 MMR 基因突變的患者效果有限。

大腸癌最新治療進展?細胞治療及細胞儲存的潛力


細胞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興療法,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其原理是從患者體內提取功能正常的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增殖和活化,使其具備更強的抗癌能力後,再回輸至患者體內,增強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癌細胞的能力。細胞治療通常與標準治療方法(如化療、標靶藥物治療)合併使用,以提升治療效果。

對於遺傳性大腸直腸癌高風險族群,或擔心未來可能罹癌的人來說,預先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猶如一份「健康保險」,能增加應對疾病的選擇和資源。儲存免疫細胞的特點包括:

  • 預備未來治療資源: 細胞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未來可能出現更多、更有效的療法。預存健康的免疫細胞,讓患者在需要時有更多治療選擇,避免疾病惡化後,細胞受損或難以取得而錯失治療良機。
  • 降低治療副作用: 使用自體細胞治療可降低排斥反應和其他副作用的風險,提升治療安全性。
  • 提高治療有效性: 年輕健康的細胞通常比患病或年長後的細胞更具活力,在治療中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治療成功率。
  • 保存自身健康細胞資源: 化療、放療等治療方式可能會損害人體的免疫細胞。預先儲存健康的細胞,可在治療後用於協助組織修復和再生,加速身體康復。

大腸癌細胞治療種類有哪些?台灣細胞治療的法規與現況


台灣在2021年通過「再生醫療雙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規則》),為細胞治療的發展奠定了更完善的法規基礎,規範了施行機構、人員資格、細胞製備場所、細胞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等,以確保治療品質及安全。目前,衛福部已核准多項細胞治療技術,應用於多種疾病,包括血液惡性腫瘤、實體癌(如大腸直腸癌)、慢性傷口等,提供多樣化且個人化的治療選擇。詳細內容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

常見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的細胞種類:

  • DC樹突細胞:在固態腫瘤治療上備受矚目,能有效辨識癌細胞,並引導其他免疫細胞進行攻擊。
  • NK自然殺手細胞:能直接殺死癌細胞。
  • CIK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經過細胞激素誘導,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殺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癌細胞。
  •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TIL):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來的淋巴細胞,經體外活化和擴增後,能更精準地鎖定和攻擊腫瘤細胞。

而民間也有業者成立了相關的資訊平台,讓民眾能更深入了解細胞儲存/治療細節,例如「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提供專家線上視訊諮詢管道,協助民眾獲得專業的「第二意見」做為參考,除此之外,該平台上也彙整了許多細胞儲存/治療的最新發展動態、衛教宣導、相關法規更新等資訊,以及使用者經驗回饋,供大眾參考細胞儲存/治療的實際狀況和潛在風險。

然而,所有醫療決策都應以個人健康狀況及疾病為依據。建議您在選擇任何治療方案前,務必諮詢主治醫師等專業醫療人員,審慎評估、多方比較,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決策。

細胞治療的效益、風險與未來展望


細胞治療是利用活細胞治療疾病或修復受損組織的先進醫療方法,為許多疾病,尤其癌症(特別是大腸直腸癌),帶來新的治療希望。雖然極具潛力,但仍處於發展階段,療效和應用效果仍需更多臨床資料佐證。患者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了解其益處、風險、限制及適用性,再做出治療決策。

目前在台灣,經衛生福利部核准的細胞治療技術,主要應用於以下幾類疾病:

  • 血液惡性腫瘤: 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造血幹細胞移植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法之一。
  • 實體腫瘤: 正被研究用於治療部分類型的肝癌、大腸直腸癌等,但大多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 免疫系統疾病: 例如紅斑性狼瘡等,但療效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 退化性關節炎: 利用間質幹細胞促進軟骨再生和修復。
  • 慢性傷口和燒燙傷: 利用幹細胞促進皮膚再生和傷口癒合。
  • 其他疾病: 包含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細胞治療的風險會依治療類型、細胞來源和患者健康狀況而異,可能包含:

  • 感染: 細胞製備和移植過程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異體移植更可能傳播感染性疾病。
  • 免疫反應和排斥: 異體移植可能引發排斥反應,自體移植也可能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 腫瘤形成: 移植細胞理論上存在癌變風險,基因修飾細胞療法風險更高。
  • 其他副作用: 發燒、寒顫、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難、過敏反應、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或神經毒性等。
  • 療效不確定性: 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或受益,部分疾病的療效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 費用高昂: 高昂的費用可能限制患者的治療機會。

細胞治療的挑戰:

  • 與標準療法合併使用的複雜性: 療程安排複雜,易受患者體力和標準療法副作用影響。
  • 時間限制: 免疫細胞取出培養後,須在一定時間內回輸。
  • 癌細胞的免疫逃逸: 癌細胞可能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 固態腫瘤的複雜性: 腫瘤微環境複雜,影響治療效果。
  • 分子標記的尋找: 尋找有效辨識癌細胞的分子標記仍具挑戰性。
  • 腫瘤負擔: 難以完全清除大量的癌細胞。
 

細胞治療的未來潛力:

  • 更精準的標靶治療: 結合AI技術加速發現和篩選有效分子標記。
  • 降低副作用: 精準攻擊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 更持久的治療效果: 免疫細胞在體內持續作用,有助於長期控制病情。
  • 提升治療便利性: 未來可能在診所等場所進行治療,增加便利性。

遺傳性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細胞儲存機構的選擇關鍵

台灣提供細胞儲存服務的機構主要分為醫療機構和生技公司。並非所有醫療機構都提供細胞儲存服務,通常是較大型的醫院或特定專科診所才會設置細胞庫。生技公司則專注於細胞儲存和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合法性至關重要,機構的細胞製備場所必須符合「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以確保細胞產品的安全、有效和品質。除了合法性,選擇時還應考量機構的專業能力、費用結構、契約內容,並與醫師深入諮詢,評估自身是否適合細胞治療,了解其風險與益處。
以下幾點可以幫助你選擇適合的細胞儲存備製場所:

  1. 合法性與資質
    • 政府認證與許可:確認細胞備製所是否擁有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或相關部門的認證和許可。台灣的細胞儲存服務必須符合衛生福利部的規範。
  2. 質量標準認證
    • 了解細胞備製所是否遵循國際標準,如 ISO 認證、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規範,這些標準可以確保細胞處理和儲存的高質量和安全性。
  3. 技術能力與設施
    • 專業實驗室設備:選擇具有現代化設施和技術的備製所,尤其是在細胞分離、培養和冷凍保存技術上有經驗的機構。
    • 先進的冷凍技術:確認其是否擁有最先進的超低溫液氮儲存設施,能夠保證細胞在長期儲存期間的穩定性和活性。
  4. 專業團隊
    • 專業技術人員:備製所應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如幹細胞專家、生物技術人員、醫學博士等,他們能確保細胞的處理和儲存過程符合規範。
    • 醫學支持:了解機構是否提供醫療支援,如醫師諮詢、專業治療計劃等,這樣可以在儲存和後續使用時獲得專業建議。
  5. 儲存和安全保障
    • 儲存環境穩定性:確保細胞備製所具備可靠的電力和安全系統,能在各種緊急情況下確保細胞不受損。
    • 雙重儲存系統:一些細胞備製所提供雙重儲存系統,將細胞樣本分別儲存在不同的地點,以防止單一系統故障帶來的風險。
  6. 長期儲存保障
    • 瞭解其儲存契約的條款和年限,確認能否提供長期穩定的儲存服務。
  7. 服務內容與透明度
    • 個性化服務:了解該機構是否能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客製化的細胞儲存和備製方案。
    • 透明的定價:細胞儲存涉及到初期的細胞採集、處理費用和後續的年費。選擇價格透明,並且能清楚說明費用構成的機構。
  8. 儲存記錄與追蹤
    • 詳細的儲存記錄:選擇可以提供完整的細胞儲存記錄、細胞品質檢測報告的備製所。提供你可以定期查看儲存細胞的狀況。
    • 追蹤系統:確認機構是否擁有完善的追蹤系統,確保你的細胞樣本從採集到使用都能被有效追蹤。

細胞治療大腸直腸癌臨床案例分享


參考資料

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

林展鵬,陳立宗,大腸直腸癌,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預防醫學是什麼?最新健康觀念!精準客製化健康管理,改善亞健康,聯安醫週刊。

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衛生福利部。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