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更新
6,580
collect
收藏

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免換人工髖關節!原理、適應症、術後復健

諮詢專家:王廷明醫師/臺大醫院骨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免換人工髖關節!原理、適應症、術後復健
你知道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嗎?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發生率為1%,要是患者沒有在新生兒時期發現此疾病,演變成長期又嚴重的髖關節不穩定,會比正常人的髖關節多承受10倍的壓力,進而造成髖關節過度磨損及提早退化!現在只要透過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能延緩髖關節炎的病程,還有機會讓患者終生免換人工關節!
#髖關節發育不良 #截骨矯正手術 #退化性關節炎 #髖關節

目錄

髖關節發育不良症狀?嬰兒、成人皆會發病

我們先來認識髖關節的構造:大腿根部和骨盆交接處的髖關節,是人體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由髖臼與股骨頭所構成,周邊有軟骨、滑液膜及纖維囊,一個靈巧的關節有圓球形狀的股骨頭,裝在髖臼裡,應付日常活動時全方位轉動,如跑、跳、蹲、跪、外展、向前彎曲、向後伸展等,幾乎所有下肢動作都要靠髖關節活動。
想像新生兒呱呱墜地到青少年高強度活動,孩子的骨骼形狀、大小會隨著時間成長,也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疾病,髖關節發育不全、關節不穩定或半脫位,俗稱的DDH(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就是其中之一。輕微的DDH在嬰幼兒時期可能不太明顯,想想小時候我們的體重才10公斤多,長大要增加5-7倍重量,壓在不正常的髖關節上有多吃力!統計上會多承受2-3倍,嚴重時是10倍壓力,髖關節當然吃不消而發出疼痛警訊,這時候往往已經是成年階段。
罹患髖關節發育不良會導致髖臼深度變淺、角度不對,都會對股骨頭無法完全包覆而導致脫位,也因為兩者的接觸面積變少,軟骨磨損更快,導致髖關節提早退化,有些患者在25-40歲就會出現症狀,比如:
  • 臀部或大腿根部腫脹、疼痛
  • 疼痛感從鼠蹊部延伸到膝蓋
  • 跛行、關節活動受限
  • 患肢變短、無力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物理治療?何時該開刀?

對於年輕、髖關節脫位卻不嚴重的早期患者,醫師會先用X光、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認髖臼狀態,缺損嚴重與否來判斷處置。若以保守療法,可以選擇:
  1. 減少跪姿、上下樓梯、搬抬重物以減少髖關節負擔
  2. 減重以減少對髖關節的壓迫
  3. 物理治療:電療、熱療等
  4. 藥物:消炎、止痛藥物等
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若能夠在12~40歲之間進行早期診斷,透過改變病人髖關節的異常結構再以鋼釘固定、重塑髖關節功能,能夠使髖關節活動時的壓力減少、軟骨磨損率降低,不但可解決病人的疼痛,也同時保有病人原本的髖關節。

髖關節補骨矯正手術優缺點、手術治療風險

髖關節節骨矯正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間1.5至2小時,成功率可達95%以上,有以下優勢:
  1. 微創傷口,僅8-12公分,且開在比基尼線,傷口不很明顯
  2. 術後隔天即可持助行器下床,且癒後可以完全恢復髖關節功能
  3. 不會有人工關節置換術可能會有的感染、磨損、脫臼、鬆動或二次手術的風險,且同一部位會隨著手術次數增加而增加難度
那麼,為何此手術可以有這麼多優勢?這與手術的目的與方法非常相關,髖關節截骨矯正手術的目的有這三種,能改變整個髖臼與股骨頭的結構:
  1. 旋轉改變髖臼的方向
  2. 重塑髖臼的形狀
  3. 改善股骨頭的覆蓋範圍
這三種目的分別會以不同的手術方式達成,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做最好的處置,我們只要了解到,這些手術的原理都是透過對髖關節製造骨折,把骨骼調整到適合的位置,再透過鋼釘固定就完成了!若這些骨折有切口,則會以自體骨或人工骨水泥來補上。

認識大人版與小孩版的截骨手術差異

以患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孩子和成人做兩大分類,一起來認識常見的髖關節節骨矯正手術吧!
大人版

大人版

  • 髖臼周邊截骨手術(PAO):醫師會在骨盆做四個切口來鬆開髖臼,再用專門的工具旋轉、調整髖臼的位置,並用螺釘固定。
  • 三重骨盆截骨術(TIO):於腸骨、坐骨和恥骨下刀的截骨術,讓髖臼可以繞著股骨頭大角度旋轉,再用鋼釘固定。此手術有不會破壞髖臼本身的結構,也不會影響髖臼的體積的優點。
  • Chiari截骨術:是一種髖臼上內移位的骨盆截骨手術,可以改善髖臼頂部容量不足,股骨頭因此半脫位的問題。想像這個手術就是把蓋在股骨頭上方的髖臼往上移,就像把屋頂加高再用螺絲固定,根據研究數據,內移15毫米可以使股骨頭的壓力減少20%,且沒有骨移植物再吸收的風險,適用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成人患者。

小孩版

  • Salter截骨手術:你知道嗎?人體的恥骨中間有個叫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的部位,在孩童6-7歲前這個部位是正在發育的軟骨組織,Salter截骨術就是透過兒童恥骨聯合還未發展成熟,具有彈性的特質來設計的!醫師會將患者的腸骨切一小塊下來,並在髖臼製造一個切口後,以恥骨聯合為軸心,將腸骨、恥骨往下旋轉來減少髖臼的傾斜角度,增加股骨頭的覆蓋面積,股骨也可以向下與內移,而剛剛缺口就由切下來的腸骨來填充。在腸骨截骨的過程中,醫師保留骨膜及骨垢以讓骨頭能順利長回來(約3個月),但患者會感受到原本平整圓弧的腸骨,即使康復摸起來仍有些凹陷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並不會影響到髖關節功能。此手術可以延長髖關節約3公分,適合適用3歲至青少年時期的髖關節半脫位者。

 
  • Pemvertom:為6歲以下兒童雙側有中度、重度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式首選。醫師會在髖臼周邊進行截骨,然後將髖臼向下旋轉,讓髖臼能更包覆股骨頭,缺口的部分可從腸骨切一塊骨塊下來。

 
台大骨科醫師王廷明分析:「適合小孩子的髖關節截骨矯正術有Pemberton, Salter, San Diego, Dega等,其實他們的手術原理都很像,大人則常用PAO和TIO,患者了解這幾項手術就行了!再看看有沒有要選擇自費醫材,讓手術事半功倍。」

手術併發症(機率均小於1%)
  • 傷口感染
  • 血管和神經損傷
  • 持續性髖關節疼痛
  • 骨頭癒合失敗
  • 腿部或肺部血栓

髖關節補骨矯正手術的健保、自費醫材

生物可吸收性骨釘 vs. 不鏽鋼骨釘

生物可吸收性釘骨板是聚乳酸和聚甘醇酸所合成特殊材質,可以被人體吸收,不必再動手術取出,減少再一次手術的痛苦,且在X光下不顯影,就不會干擾醫師對X光影像的判斷。
和金屬的骨釘骨板相比,可吸收式骨板不會在體內產生金屬離子,能避免造成兒童代謝器官的負擔,不會對兒童骨骼帶來影響,荷葉邊設計則更貼合兒童骨骼表面。
目前可吸收式骨釘骨板並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骨釘每隻約3萬元,但若截骨面積大、患者活動力強,醫師可能會建議用不鏽鋼鋼釘來降低鋼釘跑位的風險。

一般骨蠟 vs. 水溶性骨蠟

因骨科手術會面對大出血風險,一般會用止血棉來處理,但有止血時間長、移除後也有再出血的問題。若改用自費骨蠟,塞到含有出血的微血管骨腔,能有效控制切口出血,但因骨蠟不具生化作用、可吸收性極低,可能會抑制骨骼生長而造成輕微發炎反應,應少量使用並移除多餘的部分。目前健保無給付,自費約新台幣4,000元。
現在有新式的水溶性骨蠟可供患者選擇,除了能提供物理性屏障功能,控制骨表面的出血,也因為水溶性骨蠟具有生物相容性,不會抑制骨頭生長,也不會感染與造成慢性發炎。依使用量不同,價格範圍為新台幣4,000-10,000元。

補骨矯正手術術後照顧、復健運動

患者在術後72小時,約有90%患者感受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可以選幾種止痛藥幫助恢復:
  • 自控式止痛
  • 口服止痛藥
  • 肌肉注射止痛藥
也可以透過冰敷來緩解疼痛、腫脹感,通常手術隔天即可下床。住院天數預計5-7天,這之中需要練習呼吸、腿部運動、多走路、爬樓梯等,都可以幫助恢復。
術後前4週,患者需要透過拐杖來支撐體重、幫助步行,4-6周採雙拐部分負重,6-8週單枴部分負重,8週後就要嘗試正常走路,通常患者需要花3-6個月來適應矯正後的髖關節,這之中必定要持續復健、鍛鍊,讓強壯的肌肉幫助患者支撐新的髖關節。

常見問題:髖關節補骨矯正術後需要坐輪椅嗎?

A:以移動性為考量的話,輪椅不是非常必要的項目,但患者的確在剛開始時很難撐著拐杖移動太久,可以租借輪椅一段時間,讓患者有些喘息空間。若拄著拐杖太久,手掌開始痠痛,可以將拐杖的手把包厚一點,像像球拍握把會用的膠布,會對減壓有幫助。
Q:未來我還會要換人工關節嗎?
A:如果你的髖關節本身就有發炎,或髖臼的形狀特別淺,那麼關節還是會有些磨損,演變到最後的確有機會要換人工關節。注意!髖關節截骨矯正術並非一勞永逸地方法,只是延緩病患換人工關節的時間,所以平時還是要好好保養你的髖關節才行。
Q:骨釘要拿出來嗎?
A:若是在切骨位置所打進去的螺釘,可能因為螺釘頭突出而讓患者感到不舒服,這種情況可以很輕鬆的拆下螺釘,約6-8個月後。但如果沒特別不舒服,這些螺釘是不用特別需要拿出來的!

文獻參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