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髖關節發育不良DDH:症狀、復健、治療方式、後續追蹤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髖關節發育不良會影響走路嗎?能運動嗎?
嬰幼兒的骨頭分為頭顱骨、軀幹骨與四肢骨,對比成人骨骼堅硬,如樹木的主幹,兒童骨質軟而有彈性,如樹幹新生的嫩枝,兩端還多了生長板,負責骨骼的生長、發育與關節活動度。因此,兒童骨骼的形狀大小會隨著時間改變,也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疾病,比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全、關節不穩定或半脫位,也就是俗稱的DDH(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可能再延伸出其他骨骼疾病,如長短腳、畸形腿等。
一般新生兒打預防針時,醫生都會徒手檢查寶寶的大腿骨,確認髖關節的穩定度、看看有沒有脫臼等。若寶寶還沒三個月,因骨骼還沒發育完全,可以自費超音波來檢查,為無侵襲性、無放射性、準確度高、快速又簡單的檢查,六個月以上的寶寶則改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和X光等機器。但最第一線的檢查,還是要靠各位爸爸媽媽,平時要注意寶寶的髖關節發展:
- 躺著時,寶寶兩腿外展的角度有無一致。
- 髖關節活動時發出喀喀聲響。
- 臀部大小不一樣。
- 大腿的皮膚紋路不太一樣(因兩邊不對稱而增加皺褶)。
- 走路會單腳踮起、跛腳。
方式 | 時間 | 檢測準確度 | 費用 |
---|---|---|---|
徒手檢查 | 打預防針時由醫生檢查 | 人工判斷33-87%,偏低 | 無 |
超音波檢查 |
另外安排時間檢查
|
機器輔助判斷88.5%,高 | 自費約新台幣1,100元 |
髖關節發育不良原因?角度計算?
目前沒有真正能預防DDH的方法,推測發生原因可能與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面,長達九個多月時間屈著身體、胎位不正,或與基因、荷爾蒙、性別(女寶寶發生率是男寶寶的4-6倍),包含:
- 有相關家族病史(父母之一曾有過DDH,則子女罹病機率為1/8,是普通人的12倍)。
- 懷孕期間因子宮環境狹窄,寶寶活動空間受限(羊水過少、多胞胎、4,000克以上巨嬰、過熟兒)。
- 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位產(頭在上)的寶寶,雙腳被擠在一起,增加DDH風險。
- 寶寶出生後有斜頸症、螃蟹腳或前足內翻。
- 有先天畸形足
據統計,台灣新生兒每年20萬人,約有300個寶寶罹患DDH,但要是加上髖關節不穩定或半脫位等情況,機率大概為百分之一,等於每年有1,000-2,000個寶寶得追蹤治療DDH。而因為此疾病為漸進式發展,寶寶不會感到疼痛而哭鬧,也不影響早期運動表現,等到會爬會走,家長也沒發現的話,可能會發生以下情況:
- 單側髖關節發育不良(單左側發生率60%、單右側發生率20%):單側肌肉無法正常使力而有跛腳、萎縮。也因為骨盆中的骨盤會像短側傾斜,而導致寶寶漸漸脊椎側彎。
- 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20%):寶寶站立時臀部會翹起,肚子往前凸,而讓下肢顯得比較短,比例不對稱而看起來比較矮。
- 長期下肢的受力不均而容易痠痛,發生早期關節炎,嚴重者可能小小年紀就得裝人工髖關節。
- 長短腳、O型腿(6個月大到1歲最明顯)
這個壞習慣可能導致DDH
常有家長或長輩擔心新生兒的驚嚇反應,會讓寶寶睡不安穩,而使用過緊的包巾、背巾,限制寶寶的髖關節發展。其實寶寶的下半身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彎曲、伸直等自由活動,因此寶寶下肢要維持M字腿,才能讓髖關節維持在正確的位置。
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包巾、開刀怎麼選
醫師建議把握治療黃金時間,越早發現、治療,寶寶的痛苦越少,依不同年齡的骨骼狀況,處置的方式也不同:
- 6個月內發現:採徒手閉鎖復位,把股骨頭推回原本的位置,加上穿帕式吊帶(Pavlik Harness)來矯正。吊帶須24小時穿戴,持續3-6個月(視情況可逐漸減少),搭配X光檢查1-2年,大概可恢復九成穩定。帕式吊帶為全自費項目,價錢約新台幣8,000-13,000元,依個品牌不同而有差異。
- 6個月到1歲發現:此時寶寶已經會翻身、一點點爬行,因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和韌帶逐漸形成,不能用吊帶治療,改為全身麻醉下的徒手復位加上石膏輔助固定,平均六星期要再重打一次石膏,拆掉之後還要以開腿支架固定3-6個月,讓髖關節穩定。
- 1歲-7歲發現:髖關節可能已經變形,必須切除一部分軟組織,或針對髖關節骨盤、股骨部份做切骨術,搭配骨釘骨板,術後以人字石膏固定來增加關節穩定度。
- 7歲以上發現:此時才接受治療,因涉及股骨縮短與較複雜的切骨術,而讓髖關節矯正效果有限,且青年時期可能發生髖關節疼痛,未來可能要做髖關節重建手術。
小結
治療DDH是一場長期抗戰,要是拿其他案例和自己的孩子比較,覺得怎麼恢復的很慢,自責哪裡沒照顧好孩子而導致這樣的疾病,這些負面情緒都是會感染給孩子的!只要家長保持正向樂觀的心情,積極配合醫生的療程,加上孩子超強的恢復力,相信孩子很快就能找回健康,正常跑跑跳跳。
髖關節發育不良術後照顧與追蹤期
通常開刀後一個月,會需要回診檢查,但還記得DDH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嗎?代表患者並非手術後就一勞永逸,成長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髖外翻、髖關節角度不佳、患側術後得裝上鋼釘鋼板,有的案例還得控制生長板方向。因此,即使小朋友感覺恢復得差不多了,也還是要定期回診追蹤直到成年骨骼發育完畢之後,家長才可以算是鬆一口氣。
術後注意事項
- 通常術後1-3天,輕微發燒是正常的現象,若在38.5度以下可採物理降溫方式,比如冰毛巾、調整空調或衣衫,若超過38.5度需告知護理人員。
- 因為上石膏得全身麻醉,再以插管保持呼吸,所以術後小朋友可能會喉嚨有痰、沙啞,可以多補水分。
- 術後小朋友可能情緒不穩、容易哭鬧,家長可抱抱、拍拍孩子,這情況可能會維持3-5天,或回家後感到安心就會好些。
- 飲食部分可以清淡、好消化的為主,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以利骨骼修復。或沒食慾可以吃點布丁、養樂多等,小朋友心情也會比較好。
- 每天觀察患部有沒有感染,或石膏飄出異味,可能伴隨患部末梢冰冷、蒼白、疼痛或麻痺等感覺異常,須通知護理人員。
石膏護理事項
- 若石膏潮濕或弄髒,可以用濕毛巾擦拭,再用吹風機吹乾。
- 若要將寶寶抱起,記得要托著石膏,避免壓到患部,可與醫師諮詢最適合抱寶寶的方法。
- 每2-4小時協助寶寶翻身、輕微活動,可減少皮膚長時間被石膏壓到紅腫破皮。
- 打石膏期間要多按摩、活動下肢避免肌肉萎縮。
- 即使拆了石膏,也不能將孩子的雙腿併攏,此時肌肉僵硬、萎縮,會導致孩子哇哇大哭的!
常見問題:打石膏怎麼換尿布?
A:雖然髖關節開刀接近會陰部,但一般來說可以正常換尿布,反而要更勤於更換,以免大小便弄髒石膏。
Q:穿石膏可以搭飛機嗎?
A:不建議,高空會導致患部受到更多壓力,變得更腫脹,而有缺血的可能。
Q:石膏內可以用痱子粉嗎?
A:不可以!痱子粉反而可能會造成皮膚毛孔阻塞,而造成更多刺激,應試著以更通風、減少出汗的方法嘗試。
Q:拆石膏後怎麼腿上長毛了?
A:因為不透氣的石膏裡,皮膚需要呼吸,腳毛也跟著長長,可能需要3-6個月脫落,漸漸會恢復原樣。
Q:拆石膏後多久可以走路、跑跳?
A:不一定,即使骨骼已經完全恢復,也可能因為孩子怕痛、心理障礙等,影響運動表現,家長可以多鼓勵、引導,給孩子信心,比如帶去公園探險,都是很好的復健。
為搜集更多第一線病患及家屬心得,以讓文章完整度更高,部分問題取自網路社群「DDH-(兒童及成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CDH-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交流園地」,也歡迎家長們分享自身經驗到手術善其事官方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