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藥也能止痛 麻醉科的神經阻斷術
設計:林盟凱

皮膚、骨骼、器官疼痛都是不同的生病警訊

人的痛覺是一種很奇妙的訊號,會痛表示那個部位可能有創口、發炎或是過敏反應等現象,不過在醫療臨床上也有某部位出現疾病,但疼痛的位子卻是相差甚遠的情況,還不在少數。所以疼痛有著五花八門的來源,而這些源頭都會將劍指大腦這個勤指中心,大腦發出警訊讓我們知道那個部位出現不適與痛感。
近代醫學發展對於痛覺的接受與傳導,人們對於神經纖維的分佈研究越來越深入,不僅僅是皮膚有痛覺接受器,肌肉與骨骼甚至內臟其實也都有,所以經過痛覺接收器的疼痛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 皮膚疼痛:因身體皮膚或是肌肉組織受損而引起。由於皮膚痛覺接收器的神經分布細密,所以當下產生的痛覺明顯,維持時間會視創傷嚴重程度而定。引起之症狀:小傷口和輕度燒傷引起的疼痛屬此類。
- 四肢軀幹疼痛:主要來自於韌帶、腱、骨、血管或肌肉受到外力傷害或發言病變,引起內在隱隱作痛的感覺,位置範圍較不明顯。引起之症狀:扭傷、斷骨和肌膜疼痛症候群屬此類。
- 內臟疼痛:訊號來自體內的器官,不過內臟痛覺接收器的神經分布更疏,產生的痛感更強和更長時間,較難馬上檢查出引起痛覺的所在之處。
比較特殊的是由F.G Smiidy所提出由內臟疼痛所引起的「感應痛」,代表的是支配該內臟的神經能影響脊髓中同一節的其他神經,使得這個位置的皮膚區域或組織產生痛覺與客觀性的感覺過敏。
從源頭切斷疼痛:神經阻斷術
目前對應疼痛的醫療處置雖然劃分出疼痛醫學專科,但在過去各醫療專科的疼痛處置有其相應之道。舉例來說,復健科之於疼痛的治療面向,就是在門診中就會對患者施以物理治療緩解疼痛,而神經外科治療神經因為老化所造成的疼痛,會以神經阻斷的方式將止痛藥物注射於神經根周邊,使神經發炎及疼痛的訊號減弱,病患的疼痛感就可以獲得大幅減輕。而疼痛科處置病變造成的長期疼痛也會借重神經阻斷術來替病患進行治療,幫助減弱疼痛訊號,還給病患一個無痛生活!
圖說:醫療團隊利用神經阻斷針將麻醉藥劑注入脊椎阻斷疼痛感應
同理可證,神經阻斷術是一種已施行許久的麻醉與止痛方法。神經阻斷術介入輔助外科手術,麻醉科醫師會將局部麻醉藥注射至掌管手術部位的神經周圍,使手術傷口感覺麻木,藉此降低術後的疼痛感,進行較重大的外科手術患者,術後在麻醉恢復期過後醒來會感到手術傷口的劇烈疼痛,這時就是神經阻斷術派上用場的時刻了。
在每一次的手術中,是不是使用神經阻斷還有注射的範圍與時間都不一定,傳統的施打方式類似於「盲打」,就是根據解剖位置,以按壓方式定位,再憑手感辨識進針深度;但傳統施打方式的成功率以及產生併發症機率因人而異,常不盡理想。
人體神經系統介紹
神經系統的組成是由腦與脊髓為主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與連結身體各處的周邊神經系統所組成,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感覺、運動以及自律
-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
- 周邊神經系統負責接受及傳遞訊息。當疼痛產生時,知覺接收器會將訊號送達大腦,促使身體做出其他反應,避免更大傷害。
神經阻斷術的治療過程,目前大多神經阻斷術的進行已經不如以往盲刺,在現今更具體清晰的醫學影像技術的加持,導引麻醉科醫師找到適合進行阻斷的神經位置,例如超音波、X光或電腦斷層等,使用注射針具或設備可以精準進入阻斷位置,透過注射麻醉藥物來達到阻斷的目的,暫時性的完成麻醉目的,緩解疼痛困擾。

術中會使用到的醫材有哪些?
因為手術的前、中、後期也都會出現疼痛感,不僅是患者本身病變所引起的疼痛,還有開刀過後的創口所產生的痛,麻醉科醫師得要面對不同階段幫助手術患者緩解疼痛,就會利用神經阻斷的方式,目前也都有納入健保給付。
- X光機影像導引
- 超音波影像導引
- 神經阻斷針
- 麻醉藥劑
手術風險與注意事項
手術中部分的病患要使用神經阻斷時對注射藥物過敏或是藥物導致局部反應的副作用,臨床上較少引發全身性副作用。特定的神經阻斷可能引起特定的副作用,例如肌肉無力或鄰近注射部位疼痛等副作用。
接受神經阻斷術的病患,術後可能會出現短暫的肌肉無力狀況,或是身體物份感覺喪失、遲鈍,要小心身體的擺位與注意尖銳物的使用,避免受傷而不知道。並持續與護理站人員與看護家屬,保持身體狀態的回報,一有不適就需要請醫師介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