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阻斷術健保給付嗎?優缺點、費用、後遺症、注意事項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皮膚疼痛、脊椎疼痛,神經阻斷術有效嗎?
認識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及其相互聯繫構成的功能複雜的系統,是人體最重要的系統之一。它主要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兩部分組成。
- 中樞神經系統: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位於人體的頭和脊柱內,由腦和脊髓組成,主要功能包括感覺、運動及自律。
- 周邊神經系統位於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之外,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它負責將來自體內外環境的各種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並將中樞神經系統的指令傳遞給各個效應器。
神經系統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感覺功能:神經系統可以感知來自體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例如光、聲、味、嗅、觸等,並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大腦進行加工處理。
- 運動功能:神經系統可以控制骨骼肌的收縮和舒張,從而產生各種運動。
- 調節功能:神經系統可以調節人體的內環境,保持機體的正常運作。例如,神經系統可以調節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生理指標。
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疼痛?
疼痛是一種複雜的生理現象,涉及多種神經元和神經通路。簡而言之,疼痛是人體對潛在傷害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當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傷害或刺激時,皮膚、肌肉等組織中的痛覺感受器會被激活。這些痛覺感受器將疼痛訊號沿著神經通路傳遞到脊髓,再傳遞到腦幹、丘腦和皮層。在這些過程中,疼痛訊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情緒、記憶、認知等。
大腦接收到疼痛訊號後,就會產生疼痛的感覺。疼痛的感覺是一種主觀體驗,因人而異。有些人對疼痛的敏感性較高,而有些人則對疼痛的敏感性較低。疼痛可按其持續時間分為:
-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組織損傷引起的,持續時間較短,通常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消失。
- 慢性疼痛:通常與疾病或病變有關,持續時間較長,通常在幾個月或幾年以上。
疼痛也可按其來源分為以下幾種:
- 皮膚疼痛:由皮膚或肌肉組織受損引起。由於皮膚痛覺感受器的神經分布細密,所以當下產生的痛覺明顯,維持時間會視創傷嚴重程度而定。
- 四肢軀幹疼痛:主要來自於韌帶、腱、骨、血管或肌肉受到外力傷害或發炎病變,引起內在隱隱作痛的感覺,位置範圍較不明顯。
- 內臟疼痛:訊號來自體內的器官,不過內臟痛覺接收器的神經分布更疏,產生的痛感更強和更長時間,較難馬上檢查出引起痛覺的所在之處。
- 感應痛:是一種特殊的內臟疼痛,由 F.G. Smiidy 提出。感應痛是指支配內臟的神經能影響脊髓中同一節的其他神經,使得這個位置的皮膚區域或組織產生痛覺與客觀性的感覺過敏。
神經阻斷術的原理、治療風險、費用
疼痛該如何治療?
疼痛的治療取決於疼痛的類型和原因。傳統的疼痛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
隨著對疼痛的認識不斷深入,疼痛醫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疼痛醫學是一門研究疼痛的病因、機制、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學科,疼痛醫學的發展為疼痛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來,疼痛醫學取得了重大進展,開發出了許多新的疼痛治療方法,例如介入性疼痛治療、基因治療等。
什麼是神經阻斷術?
神經阻斷術是一種利用藥物注射來阻斷疼痛訊號傳遞的治療方法。它不是手術切斷神經,而是將藥物注射到引起疼痛的神經周圍,使這些神經暫時失去傳遞疼痛訊號的能力,神經阻斷術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通常可以緩解疼痛數小時至數週。神經阻斷術通常用於治療以下類型的疼痛:
- 急性疼痛:例如手術後疼痛、外傷引起的疼痛、分娩痛等。
- 慢性疼痛:例如癌痛、神經病理性疼痛、關節炎疼痛等。
另外,神經阻斷術可用於鑑別不同類型疼痛的病因。例如,對於脊椎疼痛患者,神經阻斷術可以幫助醫生區分是脊椎狹窄導致的壓迫性疼痛,還是小關節症候群導致的非壓迫性疼痛。
對於小關節症候群患者來說,神經阻斷術不僅可以幫助確診,還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小關節症候群是指脊椎小關節發生退化、炎症或錯位,導致疼痛、僵硬等症狀。神經阻斷術可以將藥物注射到小關節周圍,阻斷疼痛訊號的傳遞,從而緩解疼痛。
神經阻斷術的類型
- 神經根阻斷:可以用於治療頸椎痛、腰椎痛、胸椎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
- 神經叢阻斷:可以用於治療腰腹痛、頭痛、胸痛、肩痛等。
- 神經節阻斷:可以用於治療癌痛、帶狀皰疹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等。
圖說:醫療團隊利用神經阻斷針將麻醉藥劑注入脊椎阻斷疼痛感應
神經阻斷術會如何進行?
傳統的神經阻斷術,是利用醫師的經驗和技術,根據解剖位置,以按壓方式定位,再憑手感辨識進針深度,將局部麻醉藥注射至掌管手術部位的神經周圍,使手術傷口感覺麻木,藉此降低術後的疼痛感。然而,傳統的神經阻斷術存在以下缺點:
- 成功率不穩定:傳統的神經阻斷術需要依靠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因此成功率會因醫師的技術水平而異。
- 併發症風險高:傳統的神經阻斷術是「盲打」,因此存在誤傷神經或血管的風險。
- 患者疼痛難耐:在麻醉恢復期過後,患者可能會感到手術傷口的劇烈疼痛。
為了克服傳統神經阻斷術的缺點,近年來,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為神經阻斷術的精準性提供了新的保障。目前,常用的神經阻斷術影像導引技術包括超音波、X光和電腦斷層導引。影像導引神經阻斷術具有以下優點:
- 起效迅速:神經阻斷術通常在注射後數分鐘內就能起效。
- 效果持久:神經阻斷術的止痛效果通常可以持續數小時至數週。
- 副作用較少:神經阻斷術的副作用通常較少,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麻木、乏力等。
- 不需手術:神經阻斷術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因此患者不必住院。
神經阻斷術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射部位出血或感染:神經阻斷術通常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藥,因此存在注射部位出血或感染的風險。
- 藥物過敏:在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對注射的藥物產生過敏反應。
- 局部反應:神經阻斷術的藥物可能會引起注射部位的局部反應,例如疼痛、麻木、乏力等。
- 神經損傷:在極少數情況下,神經阻斷術可能會引起神經損傷,導致肌肉無力或感覺喪失等。
神經阻斷術的禁忌症與費用
神經阻斷術是一種有效的疼痛治療方法,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禁忌症。以下人群不適合進行神經阻斷術:
- 對注射藥物過敏者:如果患者對注射的藥物過敏,則不適合進行神經阻斷術。
- 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神經阻斷術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藥,因此存在注射部位出血的風險。如果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則出血風險會更高。
- 有感染或發炎者:如果患者在注射部位有感染或發炎,則不適合進行神經阻斷術。
- 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會影響患者的傷口癒合能力,因此增加神經阻斷術的感染風險。
-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表明神經阻斷術對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應慎用神經阻斷術。
此外,以下情況也應謹慎進行神經阻斷術:
- 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如果患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例如脊髓壓迫、多發性硬化症等,則神經阻斷術可能會加重病情。
- 精神疾病患者:如果患者患有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則神經阻斷術可能會加重精神症狀。
-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生理機能下降,因此神經阻斷術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神經阻斷術的費用
神經阻斷術並無健保給付,具體費用會因醫院、醫生和患者的情況而有所不同,費用從新台幣3,000-10,000元都有。神經阻斷術術後照顧與注意事項
神經阻斷術後,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 注射部位的護理: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疼痛、腫脹、麻木等現象。患者應保持注射部位清潔乾燥,避免劇烈活動。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症狀,應立即就醫。
- 肌肉無力的預防:神經阻斷術可能會引起注射部位的肌肉無力。患者應注意該部位的保護,避免受傷。如果出現肌肉無力,應立即告知醫生。
- 感覺喪失的預防:神經阻斷術可能會引起注射部位的感覺喪失。患者應注意該部位的安全,避免受傷。如果出現感覺喪失,應立即告知醫生。
- 一般注意事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服用止痛藥,並注意休息。如果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