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症狀如何改善?中風會好嗎?神經外科醫師詳解運動處方
責任編輯:洪凱斌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患者都需要長期的復健治療來提升生活品質。被動式復健有助於患者在最初恢復階段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活動,而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步引入主動運動計劃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功能恢復。運動處方則結合了這兩種方式,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達到更佳的復健效果。雖然運動處方在台灣尚未完全普及,但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和預防醫學概念推廣,越來越受到重視。
帕金森氏症及中風復健,居家復健運動所遇難題?
中風、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透過爲患者量身制定復健計畫、提供多元化的復健模式、強化家庭支持以及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復健效果,改善其生活品質。但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患者在復健的過程中最常見的狀況是低回診率、居家自主練習困難,導致恢復效果不顯著,活動能力受限等問題。
以下整理了患者在復健時所遇的挑戰:
低回診率與居家自主練習困難的原因?
- 交通不便: 對於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往返醫院復健是一項挑戰。
- 工作或家庭因素: 患者可能因工作或家庭因素無法固定時間進行復健。
- 復健過程枯燥乏味: 重複性的運動可能讓患者感到枯燥,降低回診意願。
- 對復健效果懷疑: 部分患者對復健的效果存疑,導致堅持性不足。
導致患者恢復效果不顯著的原因?
- 患者因素:
- 疾病本身的限制: 中風或帕金森氏症的病程發展、神經損傷的程度,都會影響復健的效果。
- 疼痛: 許多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會感到疼痛,進而降低運動意願。
- 疲勞: 復健過程可能導致患者疲勞,影響運動表現。
- 認知功能障礙: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認知功能障礙,難以理解和執行復健指令。
- 心理因素: 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可能影響患者的復健動機。
- 環境因素:
- 支持系統不足:照顧者、家庭成員對患者的復健不夠支持,可能導致患者缺乏動力。
- 醫療資源不足: 部分地區醫療資源有限,患者無法獲得及時的復健資源。
- 經濟因素: 復健費用高昂,部分患者無法負擔。
- 治療團隊因素:
- 個案化不足: 復健計畫缺乏個人化,無法滿足患者的個別需求。
- 溝通不足: 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不暢,可能導致患者對治療計畫的理解不夠深入。例如:有些患者認為只要長時間運動就會有效果,但實際上, 有效的運動需要考量運動的類型、強度、時間和頻率等因素。
帕金森氏症惡化速度,中風復發率,活動能力是關鍵?
中風和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疾病導致活動力下降,進而造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問題,如果不進行復健運動,更會形成病情加重的惡性循環。傳統復健方式如物理治療 (Physical Therapy, PT) 和職能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雖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患者主動參與度比較低,多半是被動的接受治療,效果有限。活動能力受限,加上無法保持適當的活動量,使患者面臨加重原有的病症,和引發一系列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中風患者: 中風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活動力不足會讓血液循環變差,更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再次中風的風險。此外,久坐不動容易導致肥胖、血脂異常和高血壓,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 帕金森氏症患者: 帕金森氏症患者本身就容易有心律不整和血壓問題,活動力不足會加重這些問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加速神經退化
- 中風患者: 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幫助受損的神經恢復。但活動力不足會讓腦部得不到足夠的刺激,反而可能加速腦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失語症等問題。
- 帕金森氏症患者: 運動可以減緩帕金森氏症患者腦部神經細胞的死亡速度,但活動力不足會加速神經退化,讓震顫、僵硬等症狀更嚴重,甚至影響思考和記憶。
復健期,如何評估中風、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活動能力?
在開始復健運動之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是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的第一步。透過評估,治療師能清楚了解患者的強項與弱項,以及身體功能的限制。根據評估結果,治療師能為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設定明確的治療目標並追蹤進度。
- 運動功能評估
- 評估內容:患者肌肉力量、協調性、平衡能力等。
- 中風患者側重點: 關注偏癱側肢體功能,如痙攣、異常動作等。
- 帕金森氏症患者側重點: 關注運動遲緩、僵硬、步態異常等。
-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
- 評估內容: 患者穿衣、吃飯、洗澡等日常生活能力。
- 中風及帕金森氏患者側重點: 找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難與潛在風險,例如跌倒、吞嚥困難。
- 語言功能評估
- 評估內容 :患者的語言理解、表達、閱讀、書寫能力,以及吞嚥功能。
- 中風患者側重點: 關注失語症的類型與程度。
- 帕金森氏症患者側重點: 關注言語障礙與吞嚥困難。
- 心理評估
- 評估內容:患者的心理狀態、情緒、認知功能等。
- 中風及帕金森氏患者側重點: 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社會支持系統。
帕金森氏症症狀減緩、中風復健,執行方法有哪些?
中風和帕金森氏症都是會影響患者活動能力和生活功能的神經系統疾病,雖然兩者病因和症狀不同,且都無法完全恢復到疾病前的狀態,但兩者的復健目標都是在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獨立性和生活品質。透過多種治療方式的結合,並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制定客製化治療方案、與家屬和醫療團隊共同努力,患者才有機會最大程度地恢復功能。
以下是常見的復健療法:
運動處方是什麼?運動處方的運作原理、成效評估?
運動處方是一種個人化的運動計畫,旨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或改善身體機能,它類似於醫生開立的藥物處方,由醫療專業人員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例如年齡、身體機能、疾病狀況、喜好和目標,量身打造訓練內容。 運動處方不僅僅是建議患者「多運動」,更重要的是教導患者「如何運動」,並透過持續追蹤和調整,確保患者能夠安全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標。
運動處方的設計原則FITT-VP
- 運動頻率(Frequency):每週運動的次數。
- 訓練強度(Intensity):運動時的激烈程度。
- 訓練持續時間(Time):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不包含熱身和緩和時間。
- 運動類型(Type):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或平衡運動等。
- 運動量(Volume): 訓練時間和強度的綜合指標。
- 運動漸進性原則(Progression):逐步增加運動量,避免運動傷害。
運動處方的訓練原則
- 個別性: 考量患者差異(如年齡、健康狀況、體能水平等),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計畫。
- 目標性: 設定明確的運動目標,並根據目標調整運動計畫。
- 全身性: 均衡鍛鍊全身肌肉群,而非只針對特定部位。
- 超載原則: 給予身體適當的負荷,才能有效提升體適能。
- 漸進性: 根據患者狀況,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避免運動傷害或過度疲勞。
體能與健康指標變化評估
- 心肺耐力監測指標: 最大心跳率(MHR)、儲備心跳率(HRR)、代謝當量(MET)。
- 肌力與肌耐力監測指標: 訓練的重量、次數、組數,以及 1RM(一次舉起的最大重量)。
- 柔軟度監測指標: 關節活動度、伸展的程度和時間。
- 平衡力與敏捷性監測指標: 平衡感、反應時間、動作速度、協調性。
- 身體組成變化監測指標: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無脂肪身體質量(FFB)、骨密度。
運動計畫執行的狀況追蹤
- 客觀記錄
- 穿戴裝置: 利用穿戴裝置可以持續監測並記錄患者運動過程中的心跳、血壓變化,以及運動時間、頻率等數據,作為評估運動強度和恢復狀況的參考依據。
- 運動日誌: 記錄每次運動的日期、時間、類型、強度、持續時間等,幫助了解運動計畫的執行狀況。
- 主觀感受
- 運動自覺量表(RPE): 透過 RPE 量表評估運動疲勞程度,分數越高代表越累,有助於根據患者感受調整運動強度。
- 與患者溝通: 主動詢問患者的運動感受,並根據他們的回饋調整運動內容。
帕金森氏症症狀、中風復健的運動處方案例
中風和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手術住院期間,身體機能會快速退化,患者出院後常常因為體力、家人支持系統不足等原因,無法持續進行復健運動。運動處方與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強調患者的主動參與和個人化的訓練計畫,教練在協助執行居家復健動作時,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讓患者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達到長期的健康效益。
- 了解患者的狀況和目標
例如:針對一位帕金森氏症患者,教練需要了解患者的病程、目前服用的藥物、日常生活受影響的程度、以及希望透過運動達成的目標(例如改善平衡感、增加肌力、或提升活動能力)。
- 個人化的訓練計畫
例如:針對一位中風後行動不便的患者,教練可以設計以增強下肢肌力和平衡感為主的訓練計畫,並將訓練動作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練習從椅子上站起來、行走、上下樓梯等。
- 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步行或騎自行車代替開車、爬樓梯代替搭電梯、做家事時加入一些伸展運動等。教練也可以鼓勵患者參加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運動課程或活動,例如:跳舞、游泳、太極拳、或瑜珈等。
- 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量
例如:可以先從每天運動 10 分鐘開始,再逐漸增加到每天 30 分鐘。
- 營造愉快的運動環境
- 長期持續訓練
- 與醫療團隊保持聯繫
- 注意營養補充
參考資料
陳全裕。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國立成功大學醫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慢性疾病運動處方中文版,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林紘毅。原來運動也有處方,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