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更新
7,738
收藏
長者視力殺手 黃斑部病變治療新解方
諮詢專家:郭柏邑醫師/台大癌醫眼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黃斑部在眼睛的哪裡呢?
人類的眼球結構好比一台照相機,能紀錄看見的影像,經過大腦解讀過,世界就有了意義,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可以把眼球裡的視網膜看做照相機的底片:當光線從水晶體穿過,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而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正中心,佈滿感官神經,是視覺最敏感的區域,因為富含黃色色素而被稱為黃斑部。
黃班部主要的功能為感應光源而形成影像、辨別顏色,負責我們的中心視力,因此若發生黃斑部病變,患者的視力會大受影響。

圖說:人體眼球構造
如果發生黃斑部病變,會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症狀:
- 視力障礙:分為兩種,單眼的急性視力減退,且是突然大幅的下降;漸進性的視力減退,時間久了會逐漸下降。
- 中心視野改變:因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間,病變後視覺中心會出現圓形、橢圓形、不規則黑點或黑圈圈的情況。
- 色覺異常:患者對顏色的感受發生變化,或對比色敏感度下降。
要是發展到末期而輕忽,未進一步治療,讓黃斑部的感光細胞萎縮、死亡,甚至形成疤痕組織,即使接受治療可能恢復有限,還有失明風險,民眾不可不慎。

乾性和濕性的黃斑部病變有什麼差別?
黃斑部就像其他身體組織,會因老化而造成受損,或因為經常接觸光線,而累積出氧化傷害,分為脈絡膜有無新生血管的病變,包含乾性及濕性黃斑部病變。


- 乾性(無新生血管):指的是黃斑部的結節發生萎縮性病變,形成的原因為高齡造成的視網膜代謝異常及營養不良。乾性病變的惡化速度較為緩和,對視力影響較小,佔所有老化黃斑部病變的85-90%,但有可能轉為濕性。
- 濕性(有新生血管):因黃斑部下方的脈絡層血管增生異常所產生的新型血管,因非常敏感而破裂出血或血液的組織滲出,導致黃斑部腫脹,或血管阻塞導致急性缺血,甚至後續結痂,進而影響感光細胞的功能。雖然濕性病變佔老化黃斑部病變僅10-15%,但因惡化速度很快,有九成病患會因此失明。
除了老化,黃斑部病變還有其他危險因子嗎?
雖然老年黃斑部病變是台灣50歲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失明的原因之一,且隨著年紀增加,機率也會增加,但年輕人在3C產品的藍光和紫外線的雙重傷害下,也會出現黃斑部更容易病變,其他還有:
- 經常食用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肉、奶油、奶酪
- 過胖
- 抽菸(罹患風險為不抽煙者的兩倍)
- 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病史者
- 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家族史
-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卻沒有任何防護(如太陽眼鏡、帽子等)
該如何知道我有沒有黃斑部病變呢?
一起來看看阿姆斯勒方格表吧!
- 在光線充足且視野清晰的地方,把表格放在視線前約30公分的距離。
- 如果有老花或近視,必須配戴眼鏡測試。
- 遮住一隻眼,用單眼看著表格中心黑點,兩隻眼睛輪流檢查。
- 此時,表格中心區塊如果出空缺或是曲線,代表眼睛可能有病變,需盡快做詳細檢查喔。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久久網站
注射藥物跟雷射治療有什麼差別?
不同情況的黃斑部病變,其治療方式也不同,若為乾淨的黃斑部病變,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濕性黃斑部病變則要有近一步治療。
- 乾性黃斑部病變:改變生活型態(不熬夜、健康飲食),避免紫外線暴露,合併補充葉黃素,維持視網膜細胞功能。
- 濕性黃斑部病變: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徹底根治新生血管型黃斑部病變,主要目標會放在盡可能延緩病情惡化,並減少失明的機會,其方法為抑制脈絡膜再新生血管,來降低持續性破壞視網膜,再以結疤阻斷傷口。
注射療法
為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約八成患者在治療後視力會維持穩定,甚至有三到四成病患視力會進步。治療方法為在眼球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VEGF),直達不正常血管所在的脈絡膜直接作用,使得新生血管萎縮,避免黃斑部繼續病變,且結疤較小,病人恢復視力機會較大。
目前台灣有多種抗新生血管藥物,包含:
- 癌思停 Avastin:藥效較長,每月注射一次,後續依病情調整頻率,一次注射約 6,000-8,000元 ,健保未給付。
- 樂舒晴 Lucentis:三個月前每月施打一次,後續依病情調整頻率,一次注射約 3萬元 ,健保有條件給付 。
- 采視明 Eylea:三個月前每月施打一次,後續依病情調整頻率,一次注射約 3萬元 , 健保有條件給付 。
患者可與醫師討論療程,選擇最適合的藥物施打,因藥效和個人反應不同,前面3個月每月1針,一年內約打7-9針,依疾病嚴重程度需治療1-2年。而健保給付部分,從2022年開始放寬針數上限,從原本的7針增加到14針,讓病患可減少經濟負擔之際,做最完整的治療。
併發症:注射療法的術後併發症並不多,但仍有機會導致眼壓增高(青光眼)、或眼壓過低、白內障、飛蚊症、眼球內出血、眼球內感染、視網膜裂孔或剝離。有部分病人手術後黃斑部水腫會持續,及需要多次注射或其他治療方法等。
抗新生血管藥物健保給付條件
- 50 歲以上血管新生型(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wAMD),給付 14 支。
- 糖尿病引起黃斑部水腫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之病變,給付 8 支。
-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14 支。
- 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CRVO)續發黃斑部水腫所導 致的視力損害,給付 7 支。
- 病理性近視續發的脈絡膜血管新生所導致的視力損害,給付 3 支。
-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BRVO)續發黃斑部水腫所導致的視力損害,給付 7 支。
資料來源:健保署
另外,注射療法還可以選擇長效型類固醇Ozurdex,僅適用在眼中風、病變及水腫,可將類固醇慢慢釋放到玻璃體內,對黃斑部產生治療效果,療效可長達六個月,須全自費。惟不適合有青光眼,或無水晶體的患者,副作用則有血壓升高、白內障等。
雷射療法
傳統雷射有時間短、無侵入及感染風險、不須休養及術後無眼部不適的優點,但僅能延緩病情惡化,多數人無法真正恢復視力,患者得評估需求再做選擇。但如果是發生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也就是脈絡膜長出一顆顆像葡萄的息肉狀異常血管,就得靠雷射治療,包含:
- 光動力療法(PDT):將光敏感藥物(如Verteporfin)注射到黃斑部,再以特殊波長的雷射注射以活化藥劑,可讓新生血管栓塞或萎縮。此方法因使用的雷射光能量低,對視網膜的傷害極小,需在三個月後回診檢查,醫師會判斷需不需要再次雷射。
- 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利用雷射光灼燒新生的血管並使其凝固,可能會對周邊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因此若新生血管的位置在中央時,則不建議此方法。

黃斑部病變的術後照顧
- 戒菸:因吸菸會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與加速其發展速度。
- 飲食:除了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患者也應避免攝取豆類,以防其在血液產生一氧化氮而跑到眼睛裏頭,讓視網膜和視神經受到過多壓力。應多吃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比如芥蘭菜、柳橙、蛋黃、芒果、菠菜、水蜜桃等等,葉黃素可幫助眼睛增生感光細胞,增加視神經敏感度,促使眼睛構造回到穩定。富含Omega-3的食物如鮭魚、沙丁魚、比目魚等,則可減少視網膜異常新生血管。
- 維生素:可延緩黃斑部病變的進展並保持視力(但無治療作用),包含維生素C有助於修復和新生細胞、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
- 運動:每週運動3次可降低70%風險。
常見問題:黃斑部病變與白內障有關嗎?
A:雖然黃斑部病變跟白內障的病發部位不同,與其說有必然的因果,不如說患者年紀越大,會一起出現的機率越高,且白內障可靠手術治療,黃斑部病變卻是不可逆的傷害,只能控制不要繼續惡化,所以還是要到醫院檢查清楚是何種疾病,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