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更新
56,800
collect
收藏

膝關節置換術有何風險?人工膝關節費用、材質、術後照顧

諮詢專家:王廷明醫師/臺大醫院骨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膝關節置換術有何風險?人工膝關節費用、材質、術後照顧
人工膝關節該怎麼選呢?老人家膝蓋出問題,活動受限之外,走路也不時感到疼痛,通常這時候吃止痛藥,效果有限,嚴重時醫師會建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聽到要開刀,長輩憂心忡忡,包含安全性、術後效果、疼痛感,重點是會不會花很多錢呢?其實,了解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理及醫材選擇,就能消除大半疑慮。
#人工膝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機械手臂

目錄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

人工關節是治療關節病變的終極手段,要是以下疾病無法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等得到緩解,嚴重惡化時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包含:

退化性關節炎

重度的關節退化、軟骨磨損殆盡且疼痛影響日常行動時,經醫師評估可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關節發炎疾病,初期可以藥物控制,但為了避免關節繼續惡化造成嚴重變形,也可考慮儘早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常見於壯年族群,若股骨頭已經嚴重壞死、塌陷,也得換人工膝關節。

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頭頸骨折

為了避免長者日後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或骨折癒合不良的現象,也會建議換人工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術前準備

我們都期待人工膝關節能使用十幾年,甚至三十年,因此手術前要詳細評估好風險和患者身心狀況,準備好功課之後,才能讓手術更順利成功:

內在評估

  • 考慮平均餘命與生活品質:假設患者年齡70歲,不接受治療可能還要承受疼痛和服用藥物10-20年,期間還得承受行動不便、生活品質越來越低,或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致併發症。
  • 嚴重程度:若骨質疏鬆加受傷導致嚴重骨折,不接受治療則高機率引起併發症。
  • 評估麻醉及手術壓力:若患者心肺功能不足,麻醉風險太高,則不適合手術。

外在幫助

  • 運動:術前運動有助於術後恢復,以肌力訓練為主,上肢肌肉可幫助術後使用助行器,下肢肌肉可幫助維持肌力和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機率。
  • 飲食與營養補充:富含維他命C和高蛋白成分食物可幫助傷口癒合,術前一天清淡飲食可減緩手術後因腸胃蠕動停滯所造成的便秘與嘔吐。充足的水分+足夠的纖維+補充鐵質。
  • 禁止抽菸、喝酒,以避免戒斷症候群與增加手術併發症、感染與血栓發生率,抽菸及飲酒也可能造成術後恢復緩慢。
  • 注意藥物使用,如抗凝血劑、抗發炎劑,可能增加手術後出血,需詢問醫生。

居家安全

手術前準備好居家設備、動線,可減少患者意外跌倒機率,包含:
  • 動線設計:移除家中障礙物如門檻、地板高低落差,加寬動線方便使用助行器。
  • 座椅選擇:要比膝蓋高5-10公分,最好有扶手、靠背支撐,不要坐會下陷的軟椅子如沙發。
  • 浴室:溼滑容易跌倒,應加裝止滑墊,或馬桶旁安置扶手,洗澡時以坐著淋浴為主。
  • 樓梯:應避免減少走樓梯,或視情況安裝升降椅。

準備輔具

  • 個人用:助行器、拐杖,需使用三個月。方便穿脫的鞋子、鞋拔等。
  • 浴室用:加高馬桶座、淋浴用椅子、安全扶手、手持式蓮蓬頭、洗澡海綿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原理、手術風險

置換人工關節在台灣是已經很成熟的手術,台灣每年約執行兩萬多例,極少出現副作用或後遺症,可分為全膝置換及半膝置換。若患者年紀較輕、骨質狀況佳、病變的部位少,可以做半膝手術,保留部分健康的關節和十字韌帶,活動受限較少,但如果關節變形厲害、體重較重、骨質疏鬆嚴重就得選擇全膝手術。

手術方式則分為人工與機械手臂輔助,一般手術仰賴醫師技術與臨床經驗,機械手臂則能透過電腦輔助讓開刀更精準,但需自費約40-50萬元,不過兩者的目的都是將受損的關節面磨掉後,裝上人工膝關節即可,過程有點像裝假牙套,但變成替骨頭端套上金屬面,中間再安裝墊片,並透過像白膠的骨水泥來黏合組裝。

  人工切除膝關節韌帶、軟骨 利用3D技術磨掉受損關節面
手術方式 中、後期退化性膝關節炎 早、中期退化性膝關節炎
適應症 傳統人工手術 機械手臂輔助
特點
  • 最多人使用但高度倚賴醫師技術
  • 能把關節結構看最清楚,適合重症患者
  • 精準開刀,保留關節健康部分
  • 幾乎無副作用
  • 設備門檻高且價格昂貴
復原期 6-8周 2-3周
傷口大小 10-15公分 8-10公分
費用 健保給付 自費40-50萬

一般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超過九成,危險性極低但還是有可能發生以下併發症

  1. 血栓(Blood Clots):來自小腿的血栓可能隨血液循環進入肺部,而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可透過抬高雙腿、多做小腿運動、穿護腿襪來增加血液循環,或可透過藥物稀釋血液。
  2. 手術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手術部位有發紅、疼痛、腫脹、分泌物、或患者出現發燒。
  3. 骨溶解(osteolysis reaction):人工膝關節零件的微小顆粒可能導致旁邊的骨頭溶解,發生病變。
  4. 關節鬆脫(Loosening)磨損(Wear)及破損(Breakage):由於人工關節材質改良,發生率已日益降低。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醫材選擇

人工膝關節置換可以分成四個零件,若以汽車來比喻的話:
  • 固定零件:如汽車輪框,不會磨損
  1. 大腿骨金屬套:固定在大腿骨上。
  2. 小腿骨頂端金屬板:固定在小腿骨上。
  3. 塑膠膝蓋骨:取代髕骨,為膝關節的蓋子。
  •  介面零件如汽車輪胎,是會磨損的零件
  1. 塑膠墊片:位於大腿骨和小腿骨間,取代半月軟骨,作為膝關節活動的緩衝介面,墊片的設計、好壞,決定介面磨損狀況跟速度。
據健保署統計,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案件中,若選用健保特才搭配自費醫材,以自費品項以墊片占率最高,材質上會做到更耐磨、更抗菌:
醫材 耐磨度 優點 缺點 適合對象 價格
塑膠墊片 
  • 價格低
  • 能應付日常使用
  • 可能因墊片磨損而發炎、關節鬆脫
  • 墊片碎片可能導致骨溶解
輕度使用者 健保給付  
超耐磨墊片 耐用
  • 可添加維生素E
  • 超低磨損率
  • 增加抗氧化穩定性
  • 有抗菌效果,即使磨損也不易感染
  • 仍有墊片磨損可能
  • 價格較高
體型肥胖、活動量大、年紀較輕者 部分給付

目前健保給付之人工膝關節及其使用規範,可看健保署整理的表格,看自己有沒有符合喔!

為追求更好的手術效果,市售許多特殊材質、特殊製作方法的人工膝關節,以達更耐用、更耐磨的效果,供民眾自費選擇:

  • 氧化鋯股骨:股骨頂端的蓋子具超耐磨、抗刮損特性,能有效減少與塑膠墊片之間的磨損、鬆脫機會,提高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也能降低塑膠墊片因磨損產生的微小碎片,而造成術後骨溶解機率。需新台幣約12-18萬元。
  • 女性專用股骨:根據女性骨骼設計,改善過去傳統膝關節角度不足、厚度過大的問題,需新台幣約8萬元。
  • 活動式襯墊組件:傳統墊片無法跟著關節活動而移動,但活動式襯墊因符合人體工學的特殊設計,讓墊片可自由滑動,減少股骨在墊片上滾動機會,能降低墊片磨損,費用約新台幣6.8-8.3萬元。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術後復健與注意事項

手術後的人工膝關節復健,主要是強化膝關節周邊的肌肉,以恢復力量並希望達到原先的活動度,直到病人可以正常活動為止。一般而言,會有護理人員與物理治療師的幫助與指導,訓練患者能以正確姿勢上下床、使用助行器、走路、上下樓梯等。出院後則有幾點注意事項:

  1. 持續彎曲、伸展膝蓋,並積極做肌肉復健運動。
  2. 因傷口得保持乾燥,建議術後四週內以擦澡為主,再換淋浴,若包紮防水膠布有浸水、脫落需更換。
  3. 若有其他疾病就醫,必須告知醫師以正確開藥。
  4. 若有以下症狀,儘速回診:
  • 傷口紅腫熱痛,且有異常分泌物。
  • 腿腫脹疼痛,活動量受限。
  • 新增膝蓋外傷,如跌倒、挫傷。

術後禁忌姿勢

一般而言,適度的伸展、彎曲可幫助下肢肌力訓練和促進血液循環,但不可以盤腿、跪、跳躍、翹腳,也不要在墊物品在膝窩下,避免膝蓋過度彎曲。術後追蹤手術後三個月需回診,可以漸漸恢復室外/內活動;術後半年以上追蹤,想要有更劇烈的活動、運動,可與醫師討論評估。

圖說:術後好好復健、保養,人工膝關節陪伴你長長久久。

常見問題:人工膝關節能用多久?

A:根據統計,正常使用下95%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為15-20年,但好好保養、運動保持身材,使用時間可更長久。

Q:手術後多久可以下床?

A:術後恢復良好即可下床,但若出現傷口疼痛、頭暈,需告知護理人員,一般而言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病人需住院約5-7天,局部人工置換手術則是3-5天,需醫師評估。

Q:為什麼術後有異物感?

A:過去人工膝關節設計是歐美尺寸,沒有男女、左右腳之分,但其實脛骨內外側不一樣大,也沒有對稱,傳統手術卻依然把零件裝到人體裡,導致有異物感。但近年透過大數據、客製化,已經能製作出符合病患骨頭形狀的人工膝關節零件,活動也會更自然。

Q:可以只換單邊膝關節嗎?

醫師建議,若在雙腳膝蓋變形的狀態下,只單換一邊人工膝關節,可能會造成長短腳的狀況,反而讓生活更不方便,還是會鼓勵患者一起手術喔!

文獻參考

退化性膝關節炎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照顧須知,長庚醫院。
人工膝關節置換病人手冊,奇美醫院骨科部。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衛教手冊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