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更新
38,531
收藏
心肌梗塞每年9,000人 冠心病該如何預防?
諮詢專家:林茂欣醫師/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王植賢醫師/臺大醫院心血管外科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冠狀動脈三條血管都塞住,心臟缺氧恐猝死
心臟病的分類
- 冠狀動脈心臟病:當人體年紀漸長,血管漸漸因為老化失去原有的彈性,加上生活習慣不良,加速血管壁的硬化程度,膽固醇與脂肪慢慢沉積阻滯了血管的血液代謝速度,讓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
- 高血壓心臟病:血壓長期升高,會令左心室負荷加重、變得肥大而心臟衰竭。
- 先天性心臟病:因胚胎發育時不正常所致,20歲以下盛行率為千分之三。
- 風濕性心臟病:因感染而致病,受到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咽喉炎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主要侵犯心臟瓣膜,台灣發生率低。
冠心病發生在心臟的哪裡?
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維持人體正常運作,心臟表面有三條冠狀動脈,分為三大支,包含左前降枝,左迴旋枝,與右冠狀動脈,提供心臟氧氣及養份。
圖說:冠狀動脈是人體心臟外面的動脈,主要有三條,左邊左主幹分出兩條為左前降支、左迴降支,右邊還有一條叫做右冠狀動脈
冠心病整個形成的過程是心臟血管壁長時間堆積大量的脂肪或壞膽固醇,一開始只是脂肪痕,隨著年齡增長愈積愈多,形成脂肪斑塊(又稱粥樣斑塊),也使血管日漸變窄,流入心臟的血液變少,使讓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
哪些人容易罹病?
除了遺傳、年紀漸長外,冠心病已被確認的危險因子包含:
- 高血壓:比一般人發生率多2.5倍。
- 糖尿病:比一般人發生率多2倍以上,男性約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
- 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罹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3倍。
- 肥胖: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情況而誘發心臟疾病。
- 抽菸:比一般人發生率多2.5倍,因香菸中的尼古丁或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血管,若血管出現裂痕會容易沈積膽固醇。
- 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及更年期後女性
- 情緒容易緊張、高壓者:因腎上腺素會分泌大量荷爾蒙,加速呼吸和心跳,使血壓和血糖上升,釋放更多脂肪到血管而增加罹病機率。
- 缺乏運動
- 濫用古柯鹼或安肥他命
心絞痛、心肌梗塞都跟它有關!
冠心病的發生可能在剛開始只是輕微的胸悶、胸痛(心絞痛)、氣喘、頭暈、心跳加速、冒冷汗,嚴重時會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是相當嚴重的疾病,細數其症狀包含:
- 勞累型心絞痛:勞累時、飯後、受寒、情續激動時,病人可感受前胸悶痛或壓迫感,休息或使用耐絞寧(硝化甘油舌下片)可迅速緩解症狀,疼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如果持續超過15分鐘,應懷疑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若歷經三個月以上,不改變病狀和病程,稱之為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如果粥狀塊表層裂開,激活血小板和局部其它細胞,釋放血栓素A2,收縮血管,凝聚血小板,形成一不穩定血栓,則心絞痛發作頻律增加,胸痛加重並延長,就是不穩定型心絞痛。
- 靜態型心絞痛:於休息或睡眠中發作。這類型的心絞痛通常是冠動脈痙攣所引起,即所謂血管痙攣型心絞痛。
- 寂靜型心絞痛:雖然有心肌缺氧的心電圖變化,但是病人沒有胸痛的感覺。
- 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冠動脈阻塞,斷絕心肌血液供應量超過15-30分鐘,心肌即因缺血而壞死,疼痛加劇而且延長,可擴散至左臂內側或頸顎部,常伴隨冒汗、呼吸困難、無力、及恐慌。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早期可因心不整律而猝死,晚期可併發休克或心衰竭。死亡率約10%,發病第一小時死亡率最高,以後遞減,5天後漸趨穩定。
-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不穩定型心絞痛和無Q波急性心肌梗塞,合稱為急性冠動脈症候群。
- 心臟猝死:嚴重突發性心肌缺氧,可觸發心室速動、心室顫動而在30秒至數分鐘內死亡。
- 缺血性心臟病嚴重複發性心肌缺氧,心肌細胞會逐漸退化壞死,由纖維組織取代,而呈現心肌病臨床病徵。
身體這些警訊,暗指你有冠心病!
罹患冠心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患,身體會出現4個明顯的特徵與症狀:
- 角膜白色老年環:角膜白環特徵就是瞳孔(黑色部分)外側出現一圈的白色環狀物,原因為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質過多進而沉積在眼角膜邊緣。臨床研究發現,角膜白環的發生跟年齡、高血壓、總膽固醇升高有關,同時也有可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代表著可能出現了冠狀動脈硬化。
- 眼瞼黃斑瘤:主要發生在單側或雙側眼皮上,有一個或多個黃色斑塊,這些黃色斑塊是因為人體細胞吞進大量脂肪,並沉積在皮膚的淺真皮層所致,而這些脂肪,大多是膽固醇,時間久了就容易在心血管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丹麥的醫療研究指出,眼瞼黃斑瘤患者出現心肌梗塞、嚴重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的1.48-1.69倍,而死亡率提升至1.14倍。

圖說:眼瞼黃斑瘤是冠心病的常見表現。
- 四肢出現發麻:如果您經常出現某一側肢體的手腳發麻的狀況,嚴重一點活動失靈,很有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時常會導致短暫性腦缺血,而引發單側肢體麻痹。
- 頭暈耳鳴:如果不明原因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代表可能患有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耳朵的聽覺受位於內耳,內耳感受器的微細結構與大腦組織一樣,對缺血和缺氧的耐受度極低,而且其缺氧的耐受度比心肌更為敏感。所以,一旦動脈硬化發生,內耳血液供應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而缺血,耳鳴、眩暈等症狀必然會在循環系統未有症狀表現之前發生。
減重、控制血壓,定期吃藥缺一不可
冠心病最首要的治療方式為改善危險因子,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可阻止脂肪、膽固醇沈積物持續在冠狀動脈累積。而藥物的使用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臟衰竭機率,包含:- β-阻斷劑:可降低心臟收縮與心跳,以達降低血壓、減少心肌細胞需氧量,而改善冠心病症狀與增加患者運動的耐受度。
- 硝酸甘油:可幫助冠狀動脈放鬆,增加心肌細胞的血液供應,減少冠心病症狀,目前有口服、貼片、舌下錠與注射劑型。
- 鈣離子阻斷劑:可降低心臟收縮與心跳,放鬆周邊血管,以達降低心肌細胞需氧量與降低血壓。
這些藥物的使用與搭配必須經由醫師評估,患者切記不可胡亂服藥,否則救命不成還可能造成反效果!
手術治療一定要開胸嗎?有哪些方式?
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患者,以手術治療有血管支架置放術及血管繞道手術,醫師會評估病人疾病嚴重程度與麻醉風險。原則上,若阻塞血管太多、範圍太大,需接受血管繞道手術;但患者的麻醉風險太高,且無經濟壓力則會建議放支架。
支架置放手術
冠心病可以利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又稱心臟血管成形術、氣球擴張術、心導管治療等等),手術方式就是在皮膚上做出微創小開口,然後沿著動脈血管向心臟方向送入氣球導管或血管支架等介入性醫材到有阻塞的冠狀動脈,在阻塞處進行擴張及疏通的一種心導管治療技術。
⇒點我了解更多「支架置放手術」
血管繞道手術
利用患者自體的內乳動脈或下肢的大隱靜脈作為替代血管,繞過阻塞的血管,將血液重新灌流回缺血區域。此方法必須做開胸手術,但在台灣優秀的醫療團隊操刀下,成功率已達99%,患者只會感受到傷口疼痛,恢復其不會比支架手術慢太多。⇒點我了解更多「血管繞道手術」
依統計數據來看,台灣做支架手術得患者平均一年有3萬例,血管繞道手術則不到3,000例,但做繞道手術的3年存活率達95%,支架手術則92%,且後者發生血管再狹窄的機率也比前者高。因此,患者可評估經濟狀況與想要的治療效果,與醫師商討最佳的治療計畫。
不過,通常有以下情況發生,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血管繞道手術,才能有效控制冠心病:
- 經檢查出現一條以上的冠狀動脈阻塞
- 左主冠狀動脈嚴重阻塞
- 冠狀動脈阻塞患者無法透過氣球擴張術改善
- 已經施行過氣球擴張術並放入支架,但血管再次狹窄
心肌梗塞手術有保險給付嗎?
心肌梗塞發生時,必須立即就醫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家屬在旁心急如焚,還得面對術後醫療費用的問題。到底心肌梗塞有保險給付嗎?依據各家保單有不同的給付條件,如:- 重大疾病險:給付癌症、心肌梗塞等七大疾病,需符合特定條件才能理賠,必須到醫院檢查才能獲得數據來比對是否符合給付條件,僅給付一次。
- 特定傷害險:比重大傷病險涵蓋範圍更廣(22項以上),整筆給付之外,還多了按月給付的生活照顧保險金。
- 終身手術險:理賠範圍涵蓋門診、住院、縫合手術,使用特定醫材還另有補助,且為終身保障。
- 實支實付:給付範圍包含病房升等、手術、醫材及藥物,讓投保人能選擇更新的術式或更好的醫材,但依據保單內容不同而有限額。
低油、低糖、高纖,飲食+運動保健康
日常生活
- 清淡食物為主:勿高油、高糖、高鹽分,且要多吃蔬菜、水果,有效控制體重可降低膽固醇指數與減少動脈再阻塞機會。
- 避免高壓、熬夜、工作過度的生活習慣,常常深呼吸可以減輕壓力。
- 規則服藥:尤其硝酸甘油舌下含錠要隨身攜帶,有胸痛時立刻含一顆,有助於心臟血管擴張。
- 戒菸: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迫使心臟更賣力運作,而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中的氧氣,傷害心臟血管內膜。
文獻參考
冠狀動脈疾病之照護,臺北榮總護理部。冠狀動脈阻塞,高雄榮總心臟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