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更新
5,834
收藏
進擊的高齡巨人 全身健檢為健康築起防範高牆
責任編輯:廖冠竣
設計:林盟凱
設計:林盟凱
以前常聽到長輩說,年紀大、老了身體不中用了!但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利用全身健檢可以有效判斷並預防人體可能因老化所產生的疾病,至於老化的保健則需要大家共同建立良好的飲食觀念與運動習慣,其實人生七十才開始呢!通常女性65歲以前會經過或正在經歷更年期的影響,並且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狀況,而老化還會產生哪幾類疾病又該如何預防?接下來將分類接續探討。
骨質疏鬆擋土牆-骨密度檢測
骨質疏鬆就是人體骨質密度的下降,大多數人通常會把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搞混。退化性關節炎病徵是關節處有發炎,關節處會出現疼痛不適感,進一步影響到關節的靈活度,一般來說退化性關節炎並不致命。而骨質疏鬆是一種全面性骨頭組織內礦物質(鈣質)流失疾病,以骨質疏鬆導致髖部骨折病患來看每五位骨質疏鬆患者就有一位會死亡,骨質疏鬆的疾病致死率相當高。
骨質疏鬆症是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第四名,尤其當中的女性患者比例會高出男性患者2倍以上,根據臺中榮總骨科指出停經後婦女得到骨質疏鬆的比例更高,因為尚未停經的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抑制噬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平衡造骨細胞的合成新骨的週期。而進入更年期後,雌性素分泌減少、導致骨質的吸收增加,促使體內的骨質密度急遽流失。
骨質疏鬆的發生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過程、我們體內的鈣質一點一滴隨著時間流失,重點是還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等到病情嚴重時才出現骨折、駝背這類症狀。可是一但發生骨折後,骨質疏鬆疾病的危險性就更高!所以要避免鈣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建議民眾日常不只是需要補充鈣質,更應著重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這類維生素大約有80%可經由皮膚吸收紫外線來形成。
骨質疏鬆的發生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過程、我們體內的鈣質一點一滴隨著時間流失,重點是還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等到病情嚴重時才出現骨折、駝背這類症狀。可是一但發生骨折後,骨質疏鬆疾病的危險性就更高!所以要避免鈣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建議民眾日常不只是需要補充鈣質,更應著重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這類維生素大約有80%可經由皮膚吸收紫外線來形成。
在於預防老化性疾病以及避免骨質疏鬆的風險下,建議40歲以上成年人可以規律2-3年進行一次健檢檢查,追蹤賀爾蒙改變後的骨質變化,而骨質疏鬆檢查是透過骨質密度檢測,利用俗稱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簡稱DXA)搭配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QUS)來判定是否有骨密度降低流失的情況,DXA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之X光為射源照射受檢部位,依不同的能量吸收來測量骨密度(BMD值,單位g/cm2),文獻統計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1/10,具低輻射暴露的優點。
動脈硬化檢查:末梢動脈硬化+頸動脈超音波+心臟鈣化指數
人體動脈血管本身就富有彈性,可以承受心臟輸出的血流壓力,不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還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工作壓力、慢性病等許多因素,日積月累就會發生血管壁發炎,進而從管壁形成一層層如粥狀的斑塊(ex: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當持續囤積、增厚,就會將阻塞血管,讓血管失去彈性、變得僵硬,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
至於動脈硬化的嚴重性有多可怕呢?因為動脈遍佈全身,如果按照人體由上而下的部位來畫分,
- 發生在腦部,可能使腦部血流不足,會形成偏頭痛、單側無力或是急性中風!
- 發生在心臟,出現冠狀動脈硬化可能會造成心絞痛或是心肌梗塞,嚴重可能會猝死!
- 發生在末梢:可能會造成四肢末梢壞死,一旦組織壞死就必須截肢來保住病患性命。
通常會造成動脈硬化疾病除了年紀問題之外,還有以下幾類危險因素,大家可以參考:
- 肥胖:容易導致三高與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加快動脈硬化!
- 抽菸:抽菸會導致血管壁變得不健康,異常收縮,菸草燃燒的致癌物也容易引起血管發炎反應,對血管是有弊無利!
- 喝酒:酒精過量容易引起糖尿病
- 缺乏運動:不運動會讓脂肪逐漸堆積,越來越多變成肥胖,進而造成三高
- 高血壓(血壓過高):長期高血壓會讓體內血管漸漸變硬,使得血管越來越狹窄,也相對地需要更大的血壓來輸送血液,造成惡性循環
- 高血糖(糖尿病史):高血糖可能加速全身動脈硬化,也會引起高血壓、高脂血症等併發症
- 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血脂異常包括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一般被認為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因
那麼誰應該做動脈硬化檢查呢?其實針對上面危險因子可以判斷作出分類:
- 本身有心臟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 親屬有心臟血管或糖尿病的病史
- 日常走路或運動時感覺腿部隱隱作痛、痙孿或間歇劇痛,但休息疼痛就消失(可能血管阻塞)
- 手指或腳指在晚上時不時出現麻感或疼痛(血管彈性不好,循環不好)
- 抽菸習慣
- 體重超過應有BMI值
- 每週吃油炸或多脂肪的食物超過三次
- 不太運動,一週運動不到一次,一次不足30分鐘者
至於應該如何落實預防動脈疾病的發生,除了老化這件事是無法避免之外,也應盡快改善以上的不良習慣。此外,建議35歲以上中年人士還有以上族群都應該每2年做1次全身性健康檢查包含動脈硬化檢查以及頸動脈超音波,動脈硬化檢查的方式是利用血壓量測方式進行,整個過程不需禁食,只要在檢測單位的病床上躺平,由工作人員在檢測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僅耗費五分鐘時間就可以看報告。經過脈波傳播速率(PWV)以及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值(ABI),了解血管硬化與阻塞程度,醫師也可經由脈波圖形做整合性診斷。
- PWV ( Pulse Wave Velocity ):稱為脈波傳播速率,因為心臟打出的血液所產生的脈搏拍動,通過血管傳到手與腳的速度,血管越硬則脈波的速度越快。故透過 PWV 的測定可以得知血管硬化的情形。
- ABI ( Ankle-Brachial Index ):稱為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值,經由測定腳踝與上臂血壓比值,可以測知血管阻塞程度。通常健康的人,腳踝的血壓會高於上臂的血壓。若腳部動脈因脂肪等黏稠物質堆積而使血流狀況變差,腳踝的血壓就會低於上臂的血壓所以 ABI 數值就會變低。正常值為 0.9 ~ 1.3。若ABI> 1.3可能代表血管嚴重鈣化硬化,血管狹窄嚴重程度可能低估,若ABI
而頸動脈超音波其實就是針對預防腦中風的檢測項目,我國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常年佔據排行榜前三名,而國人每年有一萬五千人死於腦中風。而其中80%的族群屬於缺血性中風病患,這當中又有25%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病變!所以只要頸動脈血管出現不夠暢通的不健康跡象,中風的風險就非常高。
根據衛福部統計如果在頸動脈超音波檢測過程看到頸動脈出現斑塊,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粥樣斑塊的機率會高出一般人的6倍、引起其他血管狹窄的機率也會高出3倍以上,所以一個頸動脈超音波不只是能夠檢測出腦中風的危機,也能看出心肌梗塞的風險。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都可以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包含頸動脈超音波,確保心血管出現狹窄或是阻塞的情況是否發生。
對於心臟出現粥樣斑塊的疑慮,在預防醫學的角度通常會再介入心臟鈣化指數檢測,作為更明確的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硬化斑塊的佐證,並且提供量化數據,協助醫師可以做有效的用藥與否指引(降血脂藥物等)。其檢查方法就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整體過程也只需要五分鐘,風險族群如同本章節所揭高齡以及有抽菸、喝酒以及三高的民眾,都應該每2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包含心臟鈣化指數分析檢查,準確預測風險分級、確定預防與治療方案。
對於心臟出現粥樣斑塊的疑慮,在預防醫學的角度通常會再介入心臟鈣化指數檢測,作為更明確的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硬化斑塊的佐證,並且提供量化數據,協助醫師可以做有效的用藥與否指引(降血脂藥物等)。其檢查方法就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整體過程也只需要五分鐘,風險族群如同本章節所揭高齡以及有抽菸、喝酒以及三高的民眾,都應該每2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包含心臟鈣化指數分析檢查,準確預測風險分級、確定預防與治療方案。
腦血管疾病的防線-頭頸部核磁共振
當人體開始老化,腦部血管的健康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腦中風的致癱率非常高,利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以將腦血管以3D方式呈現的非常清楚,這樣就可以得知血管是否出現異常。通常在沒有症狀之下,MRI可以檢測出
- 腦組織異常:白質高訊號斑點、腦萎縮、陳舊性出血、陳舊性腦外傷、微小中風、海綿狀血管瘤、靜脈畸形等;
- 顱內腫瘤:腦膜瘤、神經膠質瘤、腦下垂體腫瘤、脂肪瘤、聽神經瘤、惡性腫瘤腦轉移等;
- 顱內囊腫:蜘蛛膜囊腫、表皮樣囊腫、松果體囊腫、脈絡叢囊腫等;
- 動脈異常:粥狀動脈硬化、動脈狹窄、動脈阻塞、動脈瘤、動脈先天發育不全等;
核磁共振的原理在於不同的細胞組織會因應脈衝而發出不同的頻率,相應的共振訊號會被記錄下來交構成核磁共振造影,顯示大腦結構的詳細影像圖。
其實人都會老,任何人都希望老的健康、老的慢一點;人同此心,大家對於疾病總是希望不要發生,所以只要有了年紀就建議接受健康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如果發現有異常,及時與醫師確認治療方案、充分討論,獲得最適當的處置『及早發現、及早診療』,這才是健康檢查的核心與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