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更新
43
collect
收藏

膽囊息肉會消失嗎?原因、症狀、注意事項及膽囊切除手術

責任編輯:簡睿晞
設計: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膽囊息肉會消失嗎?原因、症狀、注意事項及膽囊切除手術
膽囊息肉只是單純的肉芽嗎?健檢報告上出現「膽囊息肉」字樣,是否讓你感到焦慮不安?你並不孤單:門診中,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膽囊息肉會不會變成癌症?」事實上,膽囊息肉在成年人中的盛行率高達 3-7%,但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所以先別自己嚇自己!雖然比例不低,但了解膽囊息肉的本質,才能真正擺脫恐慌。本文將為你揭開膽囊息肉的神秘面紗,讓你不再因陌生而恐懼。
#膽囊息肉 #膽囊切除術 #靛氰綠螢光膽管攝影導引技術

目錄

膽囊位置與構造

膽囊是一個梨形的小囊狀器官,位於右上腹部、肝臟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濃縮由肝臟製造的膽汁。膽汁在消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分解脂肪。
膽囊壁由內而外可分為三層:
  • 內上皮層: 這是膽囊的最內層,直接接觸膽汁。黏膜層表面有許多皺褶,可以增加膽囊的表面積,有助於濃縮膽汁。
  • 肌肉層: 位於內上皮層之外,由平滑肌組成,負責膽囊的收縮和舒張,將膽汁排入膽管。
  • 漿膜層: 這是膽囊的最外層,由結締組織構成,覆蓋在膽囊表面,具有保護作用。
膽囊息肉就是從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的病變,可以是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它們最常發生在膽囊的內上皮層上,但偶爾也可能發生在肌肉層或漿膜層。

膽囊息肉發生的原因

膽囊息肉的成因相當複雜,以下為可能的原因:
  • 膽固醇沉積: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約佔膽囊息肉的60-70%。膽固醇代謝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壁上,形成息肉。這種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不會癌化。
  • 腺瘤: 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有少部分(約5-10%)可能轉變為惡性。腺瘤通常是單發性的,較大,且有明顯的血管供應。
  • 炎症: 慢性膽囊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導致膽囊壁增生,形成息肉。這種息肉通常是比較小的,多發性的。
  • 腺肌增生症: 膽囊壁肌肉層增生,導致黏膜內陷,形成類似息肉的結構。這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一種膽囊壁的結構異常。
  • 其他:極少數情況下,膽囊息肉可能是由其他罕見疾病引起的,例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等。

膽囊息肉的症狀

膽囊息肉最常見的情況是「沒有症狀」。許多人都是在例行健康檢查,做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的。但若息肉比較大,或位置剛好阻塞了膽囊出口,就可能引起一些症狀,像是:
  • 右上腹部或上腹部悶痛: 通常是間歇性疼痛,有時會伴隨噁心、嘔吐。
  • 消化不良: 尤其是在吃了油膩的食物之後,更容易出現症狀,如腹脹、打嗝、食慾不振等。
  • 黃疸: 如果膽囊息肉阻塞了膽管,就可能導致膽汁無法順利排出,造成黃疸。
這些症狀並非膽囊息肉獨有,膽結石、膽囊炎等其他膽道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的症狀。所以,如果出現上述不適,還是要及早就醫檢查,才能確定病因。

膽囊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 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膽固醇代謝異常機率增加,提高膽固醇性息肉風險。
  • 男性:罹患膽囊息肉比例略高於女性。
  • 肥胖者: 可能導致膽固醇代謝異常,增加膽固醇性息肉發生率。
  • 高血脂患者: 血液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也容易增加膽固醇性息肉發生率。

相關病史

  • 膽結石病史: 膽結石和膽囊息肉常同時存在,且可能相互影響,增加發生機率。
  • 慢性膽囊炎病史: 長期慢性發炎反應可能刺激膽囊壁細胞增生,進而提高膽囊息肉的風險。
  • 家族病史: 遺傳基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家族中有膽囊息肉或膽囊癌病史者,個人發生機率也會提高。

膽囊息肉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診斷膽囊息肉主要仰賴影像學檢查,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診斷方式:

腹部超音波

診斷膽囊息肉最常用且方便的工具。利用聲波來產生膽囊的影像,清楚顯示息肉的大小、數量、位置,以及膽囊壁的厚度等資訊。非侵入性、無輻射且價格相對低廉,通常是第一線的檢查方式。大多數膽囊息肉都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的。如果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膽囊息肉,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以更準確地評估息肉的性質。

電腦斷層掃描

使用X光來產生更詳細的膽囊影像,可以更清楚地顯示息肉的形態、血管分佈,以及周圍組織的狀況。通常用於評估較大的息肉,或懷疑有惡性病變的息肉。

核磁共振造影

提供更佳的軟組織解析度,能更準確地區分膽固醇性息肉和腺瘤等不同類型的息肉。也可以用來評估膽囊是否有發炎或癌變。

內視鏡超音波

侵入性的檢查方式,需要將內視鏡從口腔或鼻腔伸入食道和胃,再利用內視鏡上的超音波探頭來掃描膽囊。由於探頭更接近膽囊,因此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能更準確地判斷息肉的性質,以及是否有侵犯到周圍組織。通常用於鑑別診斷,或是評估是否有早期膽囊癌。

膽囊息肉何時要手術?需把膽囊切除嗎?

如果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條件,醫師通常會建議手術切除膽囊:
  • 有症狀: 右上腹疼痛、反覆膽囊炎,影響生活品質。
  • 息肉較大: 通常直徑大於1公分的膽囊息肉,惡性風險較高。
  • 超音波異常: 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血流豐富,或短時間快速增大等,懷疑有惡性病變。
  • 合併膽結石: 出現膽絞痛等症狀。
  • 有膽囊癌家族史: 罹患膽囊癌的風險較高,建議積極處理。
  • 懷疑是膽囊癌: 經過檢查,高度懷疑膽囊息肉是惡性。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目前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傳統開腹手術 (Open Cholecystectomy)

在右上腹部開一個較大的切口(約10-15公分),直接進入腹腔,切除膽囊。
  • 適用情況:膽囊嚴重發炎、沾黏,或懷疑有惡性病變等複雜情況
  • 特點: 手術視野清楚,適用於複雜的膽囊病變,例如嚴重發炎、沾黏等情況。
  • 風險: 傷口較大、疼痛較明顯、恢復較慢、住院時間較長、術後發生腸沾黏的風險較高。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在腹部開3-4個小切口(約0.5-1公分),經由這些小切口將腹腔鏡及手術器械放入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仔細分離膽囊周圍的組織,並將膽囊完整切除。
  • 適用情況:大部分膽囊息肉,尤其是息肉較小、沒有明顯惡性特徵的患者。
  • 特點: 傷口小、疼痛輕微、恢復快速、住院時間短。
  • 風險: 需要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膽管損傷、出血、感染等併發症。

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較傳統腹腔鏡手術術更為創新。僅於肚臍內開約2-3公分的單一傷口,經由此傷口放入特殊設計的單孔腹腔鏡及手術器械,進行膽囊切除。
  • 適用情況:單純良性小於1公分的息肉,且膽囊結構清晰、粘連程度較輕的患者
  • 特點:傷口更小,只有一個切口,術後幾乎沒有疤痕。疼痛較輕,恢復快。
  • 風險: 手術時的操作範圍會受限,可能會延長手術時間,的難度遠較傳統的多孔腹腔鏡手術為高,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較為安全。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Da Vinci Robotic Surgery)

醫師坐在控制台,操作精密的機器手臂進行手術。達文西手術系統具有高解析度的3D影像和靈活的機器手臂,可以進行更精細的操作。
  • 適用情況:需要精確操作的手術,例如息肉位置特殊、手術難度較高的患者。
  • 特點: 傷口小、手術視野更清晰、操作更精準、出血量更少、恢復更快。
  • 風險: 手術費用較高、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手術時間可能較長。

靛氰綠螢光膽管攝影(ICG)導引技術:膽囊息肉手術的輔助利器

ICG 導引技術 (Indocyanine Green guided surgery) 是一種在手術中,利用螢光顯影劑 ICG 幫助醫師更精確辨識組織結構的技術。ICG 無毒、可代謝,照光後會發出螢光。運用ICG可於手術中將膽囊、膽囊管及總膽管用特殊的腹腔鏡呈色顯影,可大幅降低誤傷到總膽管和減少膽汁滲漏的風險;也利於辨認膽囊和肝臟的交界,方便將膽囊從肝臟上切割下來。ICG 在膽囊息肉手術的應用:
  • 辨識膽囊及膽管: 於發炎、沾黏等狀況下,提高辨識度,增加手術安全性。
  • 確認膽管血流: 避免手術中損傷膽管。
  • 偵測微小病灶: 輔助偵測傳統手術難以發現的微小病灶,目前仍在研究階段。

膽囊切除術後照顧與飲食建議

住院期間

  • 傷口: 保持清潔乾燥,觀察感染徵象,依醫囑換藥,避免弄濕。
  • 疼痛: 依醫囑使用止痛藥,若疼痛加劇速告知醫護。
  • 呼吸: 深呼吸、咳嗽,預防肺炎,可使用呼吸訓練器。
  • 活動: 初期臥床,體力恢復後漸進式下床,促進腸胃蠕動。
  • 飲食:
  1. 初期禁食,腸胃恢復後依醫囑漸進式進食。
  2. 順序:清流質 → 流質 → 半流質 → 軟質 → 正常飲食
  3. 避免產氣食物(豆類、牛奶、高麗菜等)。

出院後

  • 傷口: 持續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搔抓摩擦,注意感染徵象,定期回診換藥。
  • 活動: 避免劇烈運動或提重物,可適度散步,逐漸增加活動量。
  • 作息: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 追蹤: 依醫囑定期回診追蹤,若出現右上腹痛、黃疸、發燒等速就醫。
  • 飲食:
  1. 均衡飲食,多蔬果、全穀類、瘦肉、魚類,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
  2.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膩、過甜),可諮詢營養師。
  4. 若腹瀉,可適量補充纖維質,避免過多油膩食物。

文獻參考

膽囊息肉要追蹤嗎? 會不會變成膽囊癌? 內視鏡超音波搭配顯影劑幫助鑑別診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奇美醫院
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