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更新
5,489
collect
收藏

肝癌早期症狀有哪些?存活率、原因、診斷與治療方式

諮詢專家:彭正明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簡睿晞

設計:林盟凱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肝癌早期症狀有哪些?存活率、原因、診斷與治療方式

肝癌長年在霸榜國人死亡率排行前三名,民眾不可不慎!人體肝臟因沒有痛覺神經,罹癌初期鮮少出現症狀,感到不適時就醫檢查常常為時已晚。根據估計,台灣每年新確診的肝癌病人超過9千人,而2019年因肝癌死亡人數則佔了癌症死亡總人數的兩成,超過8千人。

#肝癌 #腹腔鏡微創手術 #達文西機械手臂 #多針射頻消融術

目錄

肝癌的發生原因?肝癌有哪些分類?

肝癌是指肝臟長出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肝癌」。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負責過濾血液、製造膽汁、儲存能量等重要功能。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就會形成肝癌。肝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肝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10萬人就有15.6人死於肝癌。依照癌細胞發生部位與細胞病變種類的不同,可分為以下:

依據癌細胞發生的部位

  • 原發性肝癌:是指起源於肝臟本身的癌症,是最常見的肝癌類型。
  • 次發性肝癌:是指從其他器官轉移到肝臟的癌症,例如大腸癌、胃癌、肺癌等。

以細胞病變的種類

  • 肝細胞癌:最為常見,佔成人肝癌約85%,通常發生在慢性B型、C型肝炎感染患者,和酒精性肝炎,如果沒有妥善控制,會從肝硬化漸漸轉為肝癌。
  • 膽管癌:發生在組成膽管的細胞,約佔肝癌的12%。分為兩種,近端膽管癌發生於靠近膽管的上端,接近膽囊的位置。末端膽管癌則是位於靠近膽管的下端。
  • 血管肉瘤:佔肝癌的1%,主要發生在肝臟血管,好發於70~80歲老年人。
  • 肝母細胞瘤:好發於3歲以下的男孩,是較罕見的肝癌。

肝癌的症狀有哪些?

肝癌的症狀會隨著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病程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在早期階段,症狀可能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逐漸出現或加劇。以下是肝癌在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症狀及簡要描述:

肝癌早期

早期可能較不明顯,或出現較輕微的症狀:

  • 疲倦感:感覺異常疲累,即使充分休息也難以恢復精力。
  • 食慾不振:對食物失去興趣,或很快感覺飽足,不想進食。
  • 體重無故減輕:在沒有刻意節食或增加運動的情況下,體重出現不明原因的明顯下降。
  • 右上腹部悶痛或不適:肋骨下方右側區域持續感到隱隱的疼痛、壓力或不舒服。

肝癌中期

隨著病情進展,症狀可能加劇或出現:

  • 黃疸:皮膚和眼白(鞏膜)變黃,尿液顏色變深,糞便顏色可能變淡。這是由於肝臟功能受損或膽道阻塞,導致膽紅素累積。
  • 腹水:腹部因液體堆積而異常腫脹,可能感到腹脹、沉重和不適。
  • 下肢水腫:腳踝、足部或小腿出現腫脹,通常是因為肝臟製造的蛋白質減少或腹水壓迫血管所致。
  • 疼痛加劇:右上腹部的疼痛變得更劇烈、更持續,或範圍擴大,可能影響到背部或肩膀。
  • 嚴重疲倦:極度疲憊,甚至難以進行日常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肝癌晚期

晚期或病情嚴重時,可能出現影響意識的症狀:
  • 意識模糊:思考困難、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或個性可能出現改變,這是肝性腦病變的表現。
  • 昏迷:肝性腦病變的嚴重階段,患者陷入深度無意識狀態。

肝癌會轉移到哪裡?

肝癌細胞主要透過血液或淋巴這兩種途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血行轉移:是肝癌最常見的轉移途徑。肝癌細胞會隨著血液循環,跑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 淋巴轉移:肝癌細胞會隨著淋巴液循環,跑到附近的淋巴結。

肝癌最常轉移的部位

  • 肝內轉移:肝癌細胞跑到肝臟的其他部位。
  • 肝外轉移:肝癌細胞跑到肝臟以外的部位。最常轉移到以下肝外器官,其發生比例約為:
  1. 肺臟:約佔肝外轉移的 50%。
  2. 骨骼:約佔肝外轉移的 30%。
  3. 淋巴結:約佔肝外轉移的 20%。

其他可能轉移部位

除了上述,肝癌也可能轉移至腎上腺、腦部、腎臟、脾臟、胰臟、胃腸道等器官。

哪些人容易得肝癌?肝癌分期與存活率

據統計,9成以上肝癌患者與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有關,其他因素相對比重較小:

  1. 感染B型、C型肝炎病毒
  2. 酒精性肝炎
  3. 肝硬化
  4. 脂肪肝
  5. 肝癌家族史

肝癌早期篩檢

若有以上的病史,或是一等、二等親內有肝癌患者,建議定期做甲種胎兒蛋白的檢查或每半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確保任何指數與影像是否為腫瘤而引起,尤其腹部只要有一公分大小的腫瘤,就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
  • 抽血驗甲型胎兒蛋白 (AFP):AFP 是胎兒在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正常成人體內 AFP 的濃度很低。如果 AFP 濃度升高,可能是肝癌的徵兆。
  • 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是一種簡單、方便、無創的檢查方法,可以偵測肝臟是否有腫瘤。
甲種胎兒蛋白是什麼?
在嬰兒還未出世時媽媽的肚子裡才會分泌,出生後就會隨之消失,這種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分泌,所以如果這個數值升高,表示體內有腫瘤在生長,這種情況會視為癌症的一個前兆,需要接受近一步檢查。    但是一般來說,胎兒蛋白也可能表示肝臟處於發炎的狀態亮紅燈,應儘早治療與休息,但隨著發炎指數下降,甲種胎兒蛋白就會跟著慢慢降低,如果數值超過200ng/ml,得到肝癌的機率有99%!

肝癌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可以檢測甲型胎兒蛋白 (AFP) 和異常凝血酶原 (PIVKA-Ⅱ) 的濃度。AFP 和 PIVKA-Ⅱ 都是肝癌的腫瘤標記,如果濃度升高,可能是肝癌的徵兆。
  • 腹部超音波檢查:簡單、方便、無創的檢查方法,可以偵測肝臟是否有腫瘤。
  • 電腦斷層攝影 (CT):可提供更詳細的肝臟影像,可以幫助醫師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侵犯範圍等。
  • 核磁共振 (MRI):可提供更清晰的肝臟影像,可以幫助醫師區分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 切片檢查:肝癌診斷的黃金標準,可以確定腫瘤是否為惡性。

肝癌分期與存活率

肝癌臨床分期共分 5 個等級(0、A、B、C、D):
期數 疾病狀態 5年存活率
第零期(0) 腫瘤小於 2 公分,且無侵犯血管或肝外轉移。 90% 以上
第一期(A) 單一腫瘤大小2公分以下,癌細胞沒有侵犯血管,
尚未轉移到淋巴結、其它組織或器官。
70% 以上
第二期(B) 單一腫瘤大小3公分以上,且已經侵犯血管;或有多個肝癌腫瘤,
但大小不超過5公分,癌細胞均未轉移到淋巴結、其它組織或器官。
50%
第三期(C) 3A:有多個腫瘤,且其中至少一顆大於5公分,
以上癌細胞均未轉移到淋巴結、其它組織或器官。
30%
3B:至少有一顆腫瘤,無論大小為何,已侵犯肝門脈和肝靜脈,
但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其它組織或器官。
第四期(D) 4A:至少有一顆腫瘤已侵犯周邊淋巴結,
但癌細胞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
不到 10%
4B:至少有一顆腫瘤已侵犯周邊淋巴結,
且癌細胞已經轉移至遠端器官。
(右滑看完整表格內容)

肝癌手術方式、費用、手術風險

肝癌的手術切除是根治肝癌的重要方式。但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適合手術切除。在進行手術切除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

  • 腫瘤的狀態:手術切除的目標是完整切除所有腫瘤。因此,如果腫瘤太大、位置太深、數量太多、或侵犯血管,則可能無法完整切除,不適合手術切除。另外,通常肝門靜脈阻塞時也不建議開刀。
  • 肝功能狀況: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具有多種重要功能。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已經衰竭,則切除部分肝臟可能會導致肝功能進一步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進行手術切除之前,需要評估患者的肝功能狀況。
  • 全身狀況:手術切除是一項重大手術,對患者的體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患者的全身狀況較差,則可能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

肝臟切除手術

肝癌肝臟切除是指切除部分或全部肝臟,以治療肝癌。肝癌肝臟切除是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但僅適用於早期肝癌患者。符合以下條件的肝癌患者,較適合考慮進行肝臟切除手術:

  • 腫瘤大小在 5 公分以下
  • 腫瘤數量在 3 個以下
  • 腫瘤沒有侵犯血管或肝門靜脈
  • 患者的肝功能良好

根據切除範圍的不同,肝臟切除手術可分為:

  • 部分肝切除術: 僅切除肝臟中含有腫瘤的部分,保留大部分健康的肝臟組織。
  • 全肝切除術: 切除整個肝臟。進行全肝切除後,必須緊接著進行肝臟移植手術。
肝癌切除的手術方式
  • 傳統開腹手術:在腹部切開30∼50公分的傷口,以人字型傷口最為常見,其次是L型的開口,敞開患者腹部進行腫瘤切除
  1. 特點:傳統開腹手術傷口較大、視野清楚,能夠切除大部分的肝臟腫瘤,醫師在執行開腹手術時,可以透過手感直接判斷腫瘤取乾淨的程度。
  2. 風險:傷口大、出血量較多、住院時間長
  • 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腹部開4至7個0.5到1公分的小傷口,最後在下腹部不影響美觀且疼痛程度較低的部位,劃開一個比較大的傷口,將切除的肝臟組織取出。
  1. 特點:傷口小、疼痛感低,較少出現與傷口相關的副作用且恢復較快!現代腹腔鏡手術可搭配搭載 3D-4K 高畫質顯像系統,提供清晰立體的術野影像,輔助手術進行。
  2. 風險:無法直接用手觸摸器官,缺乏直觀的觸感來判斷腫瘤的質地或邊界,且手術器械沒有達文西手臂那般靈活角度。
  • 達文西機械手臂:在腹部開4至7個0.5到1公分的小傷口,使用機械手臂的仿真手腕,獨有的549度旋轉角度,在腹部可以靈活轉向、夾取肝癌腫瘤。
  1. 特點:高靈活度與精準度,有助於處理複雜的手術步驟與困難位置腫瘤。若手術中包含血管、膽管或腸胃道等需要精準縫合(吻合)的步驟,機械手臂輔助操作能提供更穩定的平台和更精密的動作,有助於獲得較佳的吻合效果。
  2. 風險:和腹腔鏡一樣無法直接用手觸摸器官,且手術費用高。

多針射頻消融術(RFA)

利用射頻能量,以高溫破壞腫瘤組織的治療方法。藉由超音波導引,在肝腫瘤內插入雙電極針,藉由高周頻電流加熱,燒灼腫瘤促使凝固壞死,雙電擊電燒針一次最多可以置放六隻,燒灼出八公分的治療範圍
  1. 特點:如果腫瘤沒有侵犯到血管,體積較小(小於三公分),可以使用微創的射頻燒灼,保持肝臟完整。
  2. 風險:燒灼過程中因為電燒針會穿刺腫瘤,容易讓腫瘤細胞沿著血液擴散出去,臨床上常見到患者治療過後幾個月又復發。

肝癌酒精注射治療(PEI)

在超音波的精準導引下,將醫用級酒精直接注射到肝癌腫瘤內部。酒精能夠導致腫瘤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進而使其壞死,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
  • 適用對象:通常適合腫瘤小於 3 公分,且數量在 3 至 4 個以下的肝癌。
  • 潛在治癒:對於體積更小(小於 2 公分)的腫瘤,PEI 甚至有機會達到治癒的效果。
  • 大小限制:腫瘤越大,酒精在組織內的滲透效果越差,可能使治療效果打折扣。若腫瘤大於 5 公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且復發率極高。

免疫細胞療法

免疫細胞療法是一種透過活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的治療策略。其中一個重要的治療方向是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作用機制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特別是 T 細胞)的抑制,使 T 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攻擊癌細胞:

  • PD-1/PD-L1 路徑:癌細胞或其微環境中的 PD-L1 蛋白質,當與 T 細胞表面的 PD-1 接受器結合時,會發出抑制訊號,導致 T 細胞的免疫功能被抑制、失去活性。PD-1 或 PD-L1 抑制劑能夠阻斷這個結合,解除對 T 細胞的抑制,使其恢復活性並能毒殺癌細胞。
  • CTLA-4 路徑:CTLA-4 是 T 細胞表面的另一個重要的免疫檢查點,其被結合後也會導致 T 細胞活性下降。使用 CTLA-4 抑制劑同樣可以解除這種抑制,使 T 細胞再度活化去攻擊癌細胞。
透過阻斷這些免疫檢查點,恢復 T 細胞對癌細胞的正常免疫應答,達到治療效果。

經導管肝動脈(化學)栓塞術(TAE、TACE)

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術(TAE)與經導管肝動脈化學栓塞術(TACE)是肝癌治療的兩種微創介入性療法。透過導管技術,將導管經由血管送至供應肝臟腫瘤的肝動脈分支。隨後,經由導管注入栓塞物質(TAE)或合併化學治療藥物(TACE)。其主要目的是阻斷或減少腫瘤的血液供應,使腫瘤因缺乏養分而壞死或生長受到抑制。
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學)栓塞術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的肝癌患者:

  • 不適合手術切除的肝癌:包括腫瘤體積過大、位置較深、數量過多,或已侵犯重要血管而無法進行手術完整切除者。
  • 手術切除後的復發性肝癌:對於手術後可能殘留並導致復發的癌細胞,可利用此療法進行控制。
  • 作為手術切除的輔助治療:在手術前執行,以期縮小腫瘤體積、減少術中出血量,並提升手術切除的成功率。
此療法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作為輔助治療的肝癌有其效果,特別是對小型肝癌。根據統計,超過七成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後,腫瘤能夠縮小或病情保持穩定。
  • 副作用:疼痛、噁心嘔吐、發燒、肝功能損傷:栓塞物質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傷、膽道梗阻。
  • 併發症:腸胃出血、膽囊炎、胰腺炎、肝膿瘍。

放射治療

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在腫瘤大小方面,放射治療並無絕對的限制,但其適用性與治療策略會根據腫瘤狀況有所不同。放射治療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的肝癌患者:

  • 對於大小約在 5 至 8 公分,且不適合手術切除或栓塞治療的腫瘤。
  • 對於大小超過 8 公分的腫瘤,可能需要採取分次多次治療、結合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或合併栓塞療法進行,以提升治療效果。
  • 手術切除或栓塞治療後,仍有殘存腫瘤者。
  • 存在肝門靜脈阻塞的情況。
  • 癌細胞已發生局部淋巴轉移。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基於患者的身體狀況,放射治療可能不被建議:

  • 黃疸指數過高。
  • 肝功能指數過高 (通常指特定的肝功能指標異常)。
  • 白血球數量過低。

肝癌標靶治療

不同於傳統化學治療廣泛攻擊快速分裂的細胞,而是針對癌細胞生長過程中的特定分子或信號通路進行作用。透過精準地抑制這些特定目標,標靶治療能夠阻斷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所需的關鍵路徑,進而達到控制或治療癌症的目的。

肝臟移植

肝臟移植是治療某些嚴重複雜肝臟疾病,以及特定情況下肝癌的一種方式。主要考慮用於以下情況:

  • 嚴重肝硬化導致肝功能衰竭:當慢性肝臟發炎最終導致肝硬化末期,肝臟功能嚴重衰竭時,移植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 肝腫瘤切除預期會導致肝衰竭:對於部分肝癌患者,其原有肝功能已不佳。若僅切除腫瘤,剩餘的肝臟組織不足以維持正常功能,可能導致術後肝衰竭。在符合特定條件下,這類患者可能考慮進行肝臟移植。

不過,肝臟移植作為肝癌的治療方式,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限制與挑戰:

  • 腫瘤已發生轉移:若肝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以外的其他器官,通常不適合進行肝臟移植。
  • 術後腫瘤復發風險:接受肝臟移植後,患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預防器官排斥。然而,免疫抑制劑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可能增加殘留或新生癌細胞復發的風險。
  • 存在肝門靜脈阻塞:肝門靜脈是供應肝臟主要血液的血管。若肝門靜脈發生阻塞,可能影響肝臟移植手術的進行或術後移植肝臟的血流,因此通常不適合進行移植。

如何評估肝癌的治療方式?

肝癌的治療決策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腫瘤的特性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來綜合評估。主要的評估方向與治療考量如下:

具有切除或移植潛力的早期肝癌

  • 對於處於早期階段的肝癌患者,如果腫瘤的大小、數量和位置適合進行手術切除,且患者的肝功能良好,則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式,以期達到根治效果。
  • 若患者的肝功能已不佳,但符合肝臟移植的條件(如符合移植標準的腫瘤數目與大小,且無肝外轉移),且移植預期優於單純切除,則可考慮肝臟移植,這同時能解決原有的肝臟疾病及腫瘤。

不適合手術切除或移植的肝癌

當肝癌因腫瘤過大、位置複雜、數量過多,或患者因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而無法承受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時,會考慮其他治療方式來控制腫瘤生長、延長生存時間:
  • 局部治療:直接作用於肝臟內的腫瘤,對周圍正常組織影響較小。包括射頻消融術(RFA)、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TAE/TACE)、酒精注射治療(PEI)等。這些方法通常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的早期或中期肝癌患者。
  • 全身治療: 透過藥物作用於全身,包括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全身治療通常適用於晚期肝癌患者。

已發生遠處轉移的肝癌

對於肝癌已經擴散轉移到肝臟以外其他器官的患者,通常已無法透過手術切除或移植達到根治。此階段的治療目標主要轉為控制腫瘤的全身性進展、緩解相關症狀,並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全身性治療(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常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肝癌術後照顧與飲食建議

傷口護理

  • 手術後通常會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需保持傷口乾燥,若傷口滲液染濕紗布,應通知護理人員換藥。
  • 為保持傷口乾燥,未拆線前以擦澡方式清潔身體,待7-14天拆線後方可沖澡。

疼痛控制

  • 若無法忍受疼痛時,可依醫囑注射止痛針,通常二次止痛劑給予的時間需要相隔 4~6 小時,以免藥物引起呼吸抑制及降低腸蠕動等副作用。
  • 亦有自控式止痛劑可供選擇。

引流管護理

  • 鼻胃管:由鼻腔放到胃部,主要引流胃液,預防腹脹,不可因不舒適而自行拔管。
  • 若管子引起咽喉不適,可以漱口藥水清潔口腔,以減輕不適。
  • 如固定管子的膠布有鬆脫,可請護理人員重新固定。
  • 放置時間長短,要視每天抽吸量及排氣情形而定,醫師會做最後拔管的決定。
  • 傷口引流管:主要引流腹腔內術後殘餘的血水,血水若不引流至體外,容易造成傷口化膿發炎,而延長傷口癒合。
  • 引流管未拔除時,活動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不要把引流管牽扯滑落即可。
  • 導尿管:主要是方便尿液的排出,若無排尿問題,醫護人員會依醫師指示儘早移除。

液體補充

  • 術後至排氣前,請勿進食,也不可過度飲水,以免腹脹不適,若會口乾不適,可用棉棒沾開水潤口。
  • 醫師會開立點滴適當補充。

休息與活動

  • 床上翻身運動:手術後 1~2 天內,由於傷口疼痛,許多人不敢下床活動,但是如果持續維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造成臀部尾骨處紅腫潰爛(褥瘡),所以請務必要在床上自行翻身活動。
  • 手術後第二天,可依醫師建議下床活動,嘗試坐在床沿或床旁原地踏步,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 首次下床應注意突然改變姿勢所引起的姿態性低血壓。
  • 為避免下床時有暈眩的感覺,可先坐於床緣休息 10 分鐘,再走到床旁椅坐下休息 10 分鐘,在家人的陪同下床活動。

出院後的居家照顧

  • 出院後須按醫師指示回門診複診。
  • 出院後傷口未拆線時,依醫護人員指導的換藥方法,由自己或家屬協助換藥。
  • 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有不正常分泌物時應立刻就醫。

日常飲食調養

  • 禁酒類及生水,食物及飲水務必煮熟、煮沸。
  •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習慣,以避免感染。
  • 避免食用酒釀、豆腐乳、臭豆腐等發酵處理及發霉食品。
  • 採清淡(低鹽)、高纖維、均衡飲食習慣。
  • 合併有食道靜脈曲張的病患,避免進食粗糙、堅硬之食物,應細嚼慢嚥,或以流質飲食取代。
  • 食慾差時,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攝取量。
  • 有肝昏迷現象時,請依營養師建議選用奶類與植物性蛋白質食品。

追蹤建議

  • 每3至6個月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
  • 定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

異常症狀

  • 有茶色尿或黃疸現象,如皮膚、掌心或鞏膜泛黃。
  • 容易瘀血或刷牙容易流血等出血現象。
  • 腹部腫大、腹脹、下肢水腫、食慾差。
  • 有吐血、大便顏色呈黑色或紅色,應儘速送醫。

常見問題:肝癌跟膽結石有關嗎?

就目前醫學臨床上的判斷來說,膽結石與肝癌的成因並沒有症相關,如果有偶而會嘔吐的情況,也要綜合是否有其他症狀的出現,接受專業醫療的檢查才能斷定是否罹患肝癌。

文獻參考

肝癌,國泰綜合醫院。
肝癌治療方式有哪些?肝癌症狀及治療注意事項總整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肝癌,三軍總醫院。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