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更新
2,892
collect
收藏

這幾種人請小心 你的麻醉風險高兩級!

這幾種人請小心 你的麻醉風險高兩級!
人人聞「手術」色變,卻又不能不去面對!而伴隨著手術的,還有麻醉。一般民眾只知道麻醉分全身、半身麻醉,但其實麻醉才是所有重大手術病患面對的第一道風險。
#麻醉風險 #全身麻醉

麻醉分成很多種類型,其中,可能深到可以完全喪失知覺僅維持生命徵象、或失去意識但維持身體的基本反射,甚至有些腦部手術會讓患者在失去痛覺的同時,仍能與醫師對話。因此依照病患狀況擬定麻醉計畫就非常重要。麻醉計畫會以「麻醉風險分級」來做為判斷依據,這也是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近年來積極推廣的術前知識教育行動。


(麻醉並非睡著而已!得靠麻醉科醫師監控各項數據。圖片提供: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

「手術完成了病人卻醒不過來」是所有麻醉專科醫師的惡夢。但除了麻醉用藥以外,麻醉病人自身的健康條件也是麻醉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例如:抽菸者須戒菸至少兩週,否則手術風險會從1級直接跳升為2級,甚至變成3級或4級。高齡同時合併高血糖、敗血症的病患,其麻醉風險就像颱風天硬要起飛的班機,麻醉風險更高達5級。美國麻醉醫學會依照病人健康狀況將麻醉風險分成1~5級。第1級、2級風險低,約10萬人有1到2人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意外死亡。但若是第5級,手術前後死亡率可高達二分之一,但不開刀的話死亡率則為百分之百。


(患者麻醉風險等級表1-5級。圖片提供: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

麻醉醫師會盡全力避免風險,但也需要家屬的理解和承擔。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期望能翻轉過往衛教影片帶給民眾艱深看不懂的藩籬,將麻醉患者在不同階段會面臨的抉擇,藉由訪談、動畫形式重新詮釋「麻醉就像一趟長途飛行」,從起飛、航行到降落看似平靜無波的航程,其實都是專業機師們聚精會神,掌握每個細節的成果。

(每次麻醉就像一場逆風飛行,而麻醉專科醫師就是飛機駕駛員。圖片提供: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

影片中飛機駕駛員的原型是麻醉專科醫師,機艙內的各式的儀表板、操控桿及裝置,如同麻醉在術前、術中、術後關乎病患安全的重要輔助監測儀器與設備。研究統計,多數患者在麻醉後因血管放鬆,核心體溫要支援冰冷的四肢導致快速失溫,但患者因已麻醉,連在手術檯上連喊出:『好冷!』的能力都沒有!「手術全期體溫監測貼片」就是要讓麻醉團隊在術中即刻且精準地了解患者體溫狀況。而「熱空氣式保溫毯」則是為了保持身體不失溫的小幫手,並且可以避免心肌缺氧。麻醉深度監測儀、心跳血壓測量裝置,就像是機師掌握航程中各項數據的儀錶板,避免病患術中清醒及保有手術記憶。當航班即將抵達目的地,此時「逆轉劑」就是溫柔喚醒乘客的空服員,讓患者能在三分鐘內快速度恢復正常肌肉功能和呼吸,安全降落。

影片中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麻醉部王憶嘉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張嫚芸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麻醉部張詒婷醫師、亞東紀念醫院麻醉部施乃文醫師,為國人講解手術麻醉知識、搭配一看就易懂的動畫影像,用創意與接地氣的方式重新詮釋「麻醉」。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持續響應「醫病共享決策」,積極推動患者與醫師敞開對談的溝通機制,旨在為病患開啟對麻醉手術的認識!『麻醉,絕不是睡一覺醒來就好了』,醫師與各項醫材的搭配就像機長需要同步確認各項儀表數據正常,採用精確的監控才能讓病患能安全抵達終點,到站不會睡過頭 。」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