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 筆相關資料
更新:2025/08/15
2023/03/30
11,854
收藏
2 筆相關資料
2024/09/13
13,877
收藏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患者都需要長期的復健治療來提升生活品質。被動式復健有助於患者在最初恢復階段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活動,而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步引入主動運動計劃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功能恢復。運動處方則結合了這兩種方式,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達到更佳的復健效果。雖然運動處方在台灣尚未完全普及,但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和預防醫學概念推廣,越來越受到重視。
2023/08/14
467
收藏
中風絕對是許多人的夢靨,不僅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大受影響,如何照顧中風後的家人,也是讓很多家屬十分頭大,今天就讓家天使小編帶大家了解照顧中風的病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吧!
5 筆相關資料
2025/09/30
8
收藏
72歲陳先生,日前突然說話不清和吞嚥困難,在家反覆嗆咳2天後被家人帶來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門診,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延腦外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後病情日趨穩定,但仍舊吞嚥困難,無法安全進食、喝水,只能仰賴鼻胃管。長期下來不僅體重驟減、情緒低落,更因吸入性肺炎風險倍增,讓家屬焦慮不已。
所幸,在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運用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陳先生擬訂個人化復健方案,設計循序漸進的飲食建議和吞嚥訓練輔助計畫,並搭配營養師設計的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陳先生已能進食稠狀液體和半固體餐點,減少鼻胃管依賴後,情緒因而改善並願意積極治療,家屬如釋重負,焦慮少了許多。
所幸,在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運用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陳先生擬訂個人化復健方案,設計循序漸進的飲食建議和吞嚥訓練輔助計畫,並搭配營養師設計的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陳先生已能進食稠狀液體和半固體餐點,減少鼻胃管依賴後,情緒因而改善並願意積極治療,家屬如釋重負,焦慮少了許多。
2025/09/08
51
收藏
「我為什麼會中風?」42歲邵小姐去年突發左側麻木無力,經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所幸治療後恢復。然而即使抽血、做超音波、核磁共振、長時間心電圖及罕病檢測等檢查仍找不出病因,被歸類為不明原因的「隱源性腦中風」。轉診到臺中榮總做經顱超音波搭配「微小氣泡測試」檢查,確認是「開放性卵圓孔」導致腦中風;苗栗61歲張先生,去年半夜如廁時突發左側癱軟、口齒不清,轉至臺中榮總經動脈取栓術治療,後續檢查同樣被診斷為開放性卵圓孔造成腦中風。臺中榮總心腦團隊為兩人進行心導管卵圓孔關閉術,成功預防再中風。
2025/09/16
14
收藏
2025/09/16
16
收藏
今年初,47歲的楊先生在朋友公司閒聊時,突發口齒不清、神情恍惚。朋友見狀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腦中風。雖已第一時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取栓搶救,但隨後併發嚴重腦水腫,必須暫時取下頭骨降低腦壓。然而術後腦水始終未能自體吸收,導致頭骨無法蓋回及氣切管難以移除,甚至出現腦組織掉到頭蓋骨外的狀況,令家屬焦急萬分。
2024/03/21
422
收藏
以生命為賭注的競速賽跑。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病人去(112)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頭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搶救後康復出院,兩周後又因急性腦中風再度送進急診。腦中風治療團隊迅速於20分鐘內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手術,病人成功在兩個月內挺過兩次生死關卡。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與中風互為高風險因子,也都面臨「黃金治療時間」的挑戰,民眾若有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都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