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等警訊時,已發展至晚期。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提升存活率的關鍵,早期診斷並治療的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除了透過預防醫學降低風險,對於有家族史或不良飲食習慣等高風險族群,近年興起的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否能提供新的控制策略?本文將帶您了解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新趨勢。
搜尋結果
4 筆相關資料
2025/08/28
16
收藏
一位52歲邱先生,從事資訊行業,長期工作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且有抽菸習慣,多年前,騎車感覺屁股腫痛但不以為意。直到2023年11月因副睪丸炎及肛門廔管至外院開刀,醫師檢查發現惡性直腸腫瘤第三期,不能開刀只能清創加造口,隨後接受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但腫瘤未減反增且每天流出膿水。2024年4月,邱先生至新光醫院尋求第二意見,腫瘤治療科季匡華主任安排熱治療並結合外院的化療、放療,腫瘤開始縮小並獲得控制。2025年6月直腸癌再度復發,季主任採取威智刀放射治療,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及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邱先生的症狀幾乎消失,2種腫瘤指數下降,正子檢查明顯進步。
2025/04/15
96
收藏
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她趁回診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時,向李營東醫師反映這些症狀,李醫師考量可能潛藏其他疾病,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2023/07/19
529
收藏
62歲的陳先生平時喜歡吃醃漬等加工食品,一年前開始出現血便的情況,由於解便時沒有疼痛的感覺,一直以為是內痔所造成。但長時間下來,陳先生血便情況並無改善,解便次數也越發頻繁,遂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呂宗儒醫師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一3公分大腫瘤,診斷為直腸癌第三期。經過前3個月放射及化學治療後,呂醫師執行「達文西直腸切除手術」,成功切除腫瘤,6天後平安出院。後續陳先生僅須再接受三個月的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8年即可。
2023/05/31
377
收藏
惡性腫瘤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在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隨著飲食西方化、生活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及肥胖人口增加,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在大腸直腸癌的發展過程中,大腸瘜肉被視為發展為腫瘤的前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