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更新
87
收藏
胃穿孔是什麼?和消化道潰瘍一樣嗎?症狀、原因、位置、手術治療一次看
責任編輯:洪凱斌
設計:殷嘉岑
設計:殷嘉岑
胃穿孔是什麼?
胃穿孔是指胃壁上出現了一個孔洞,讓胃裡的消化液和食物流入腹腔。這是一種嚴重的腹部急症,需要立即就醫治療。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腹膜炎,甚至敗血症,危及生命。胃穿孔在台灣並不少見,特別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人,更容易發生胃穿孔。
胃穿孔原因?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
消化性潰瘍是造成胃穿孔最常見的原因,超過九成的胃穿孔是由於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引起。潰瘍會讓胃壁變薄,如果沒有妥善治療,這個薄弱的區域就可能破裂,形成穿孔。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包括:-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高達 9 成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和 7-8 成的胃潰瘍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它會寄居在胃黏膜,破壞胃的保護機制,造成發炎和潰瘍。
- 藥物: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類固醇等藥物,會抑制胃黏膜的保護因子,增加潰瘍風險。
- 壓力: 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狀態下,會增加胃酸分泌,並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更容易形成潰瘍。
- 吸菸、酗酒: 這些不良習慣會損害胃黏膜,增加潰瘍風險。
- 其他因素: 例如: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愛吃刺激性食物、家族遺傳等。
其他較少見的胃穿孔原因:
- 外力穿刺: 例如:誤吞尖銳異物、腹部遭受外力撞擊等。
- 腫瘤侵犯: 胃部惡性腫瘤侵犯胃壁,造成穿孔。
- 胃部手術併發症: 例如:胃切除手術後,吻合口癒合不良,造成滲漏。
- 其他疾病: 例如:克隆氏症、胃結核等。
胃穿孔前兆?認識表淺性胃炎、胃糜爛、潰瘍
胃穿孔本身沒有程度之分,但若要細分,可以從胃穿孔前兆的潰瘍嚴重程度來區分,按照黏膜損傷程度可以分為:- 表淺性胃炎: 僅限於胃最內層(黏膜層)的發炎。
- 胃糜爛(胃破皮): 胃黏膜出現表淺的破損,但尚未穿透黏膜肌層,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症狀。
- 潰瘍: 胃黏膜破損已穿透黏膜肌層,甚至達到黏膜下層或更深,會造成疼痛、出血等症狀。
- 潰瘍穿孔: 潰瘍深度穿透漿膜層,導致胃壁或腸壁破裂。
胃穿孔常見的發生位置在哪裡?
胃穿孔大多由消化性潰瘍引起,而潰瘍好發的位置,也就成為胃穿孔的高危險區域。以下胃穿孔最常發生的部位:
- 十二指腸球部:
十二指腸球部是十二指腸的起始部分,也是胃酸排出的第一站,長期暴露在高濃度胃酸的環境下,容易受到侵蝕,形成潰瘍,也最常發生穿孔。統計數據顯示,約有九成的胃穿孔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
- 胃竇部:
胃竇部是胃的末端部分,靠近幽門(胃與十二指腸的交界處),負責研磨食物和排空胃內容物。胃竇部也容易受到胃酸和幽門螺旋桿菌的侵襲,形成潰瘍,進而導致穿孔。
- 胃小彎:
胃小彎是胃的上緣,形狀像一個弧形,這裡的血液供應較少,自我修復能力較差,一旦形成潰瘍,更容易穿孔。
- 胃體:
胃體是胃的主體部分,負責儲存和初步消化食物。胃體穿孔相對較少見,通常由較嚴重的潰瘍或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腫瘤侵犯、外力穿刺等。
- 胃底部:
胃底部是胃的頂部,呈圓頂狀,這裡的穿孔最為罕見。
胃穿孔症狀有哪些?胃穿孔有什麼感覺?
胃穿孔的臨床症狀變化多端,取决于穿孔的大小、位置、時間長短以及個人體質等因素。以下是常見的胃穿孔臨床症狀
- 突發性劇烈腹痛:
胃穿孔最典型的症狀,通常發生在上腹部,感覺像刀割或灼燒般疼痛,難以忍受。疼痛會持續存在且逐漸加劇,甚至蔓延至整個腹部,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部分患者會感覺疼痛放射至右肩或背部。
- 腹部僵硬:
由於腹膜受到刺激,腹肌會反射性地收縮,導致腹部變得僵硬,像木板一樣。按壓腹部會加劇疼痛,稱為反跳痛。
- 噁心、嘔吐:
胃穿孔會刺激腹膜,引起噁心嘔吐的反射。嘔吐物可能含有食物、胃液、膽汁,甚至血液。
- 發燒、畏寒:
腹腔感染會導致發燒,體溫可能升高到38℃以上。患者也可能出現畏寒、全身無力等症狀。
- 休克:
嚴重的腹膜炎會導致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皮膚濕冷、意識模糊等休克症狀。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危及生命。
胃穿孔的高風險族群是哪些人?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消化性潰瘍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它會寄居在胃黏膜,破壞胃的保護機制,導致胃炎和潰瘍,進而增加胃穿孔的風險。
- 長期服用特定藥物者: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例如阿斯匹靈、布洛芬等,這些藥物會抑制胃黏膜的保護因子,長期服用會增加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 類固醇: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同時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 生活習慣不良者:
- 吸菸: 尼古丁會刺激胃酸分泌,損害胃黏膜,增加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 酗酒: 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增加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 壓力大: 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狀態下,會增加胃酸分泌,並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更容易形成潰瘍和胃穿孔。
- 飲食不規律: 經常暴飲暴食、空腹時間過長或愛吃刺激性食物,都會刺激胃酸分泌,損害胃黏膜,增加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 其他高風險因素:
- 年齡: 胃穿孔好發於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下降,更容易發生潰瘍和穿孔。
- 性別: 男性罹患胃穿孔的機率比女性高。
- 家族史: 家族中有胃潰瘍或胃穿孔病史的人,罹患此病的風險較高。
- 曾有消化性潰瘍病史: 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的人,更容易發生胃穿孔。
- 其他疾病: 例如:克隆氏症、胃結核、胃部惡性腫瘤等,也可能增加胃穿孔的風險。
胃穿孔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 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 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症狀、病史,並進行腹部觸診檢查。
- 站立胸部 X 光片: 可觀察到橫膈膜下方是否有游離空氣,這是診斷胃穿孔的重要依據。
- 腹部電腦斷層掃描: 可以更清楚地顯示穿孔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 胃鏡檢查: 通常不作為診斷胃穿孔的首選,因為穿孔時進行胃鏡檢查有風險。但若病人情況穩定,可以考慮使用胃鏡來觀察潰瘍的情況。
胃穿孔能自癒嗎?胃穿孔飲食選擇?有哪些保守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的目標是讓穿孔自行癒合,並控制感染,避免病情惡化。主要適用於穿孔較小、病人狀況穩定且沒有明顯腹膜炎的情況。雖然沒有手術介入,但後續的照顧護理同樣重要,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並積極配合醫囑,才能確保穿孔順利癒合,避免病情惡化。胃穿孔保守治療方法
- 禁食: 停止進食,讓胃部得到充分休息,減少胃酸分泌,避免刺激穿孔處,幫助癒合。
- 胃腸減壓: 通過放置鼻胃管,持續引流胃液和氣體,減輕胃部壓力,促進穿孔閉合,並防止胃內容物繼續漏到腹腔。
- 藥物治療:
- 抑制胃酸分泌: 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 (PPI) 或 H2受體阻斷劑,有效降低胃酸分泌,減少對穿孔處的刺激,幫助癒合。
- 抗生素治療: 預防和控制感染,避免腹膜炎發生,通常會選擇廣譜抗生素,覆蓋可能存在的細菌。
- 止痛藥物: 緩解患者的腹痛,提高舒適度。
- 靜脈輸液: 禁食期間,需要通過靜脈輸液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維持身體機能。
- 密切觀察: 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觀察腹痛、腹脹、反跳痛等症狀變化,評估治療效果,並及時發現可能的併發症。
後續經醫生評估確認後,可逐步恢復飲食,下列事項需特別注意:
- 飲食選擇: 初期以清流質飲食為主,例如:米湯、果汁等,待排氣後,可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和軟食,選擇易消化、低纖維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油炸、咖啡、茶、酒精等。
- 少量多餐: 減少每次進食的量,增加進餐次數,避免加重胃部負擔。
- 細嚼慢嚥: 充分咀嚼食物,減輕胃部消化壓力。
- 避免暴飲暴食: 控制飲食量,避免一次性進食過多,加重胃部負擔。
- 戒菸戒酒: 尼古丁和酒精會刺激胃酸分泌,延緩穿孔癒合。
胃穿孔手術治療的適合條件?
胃穿孔是需要緊急處理的嚴重狀況,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立即手術。醫師會根據以下條件綜合評估,決定最佳治療方案:- 穿孔的大小和時間:
- 穿孔小、時間短: 通常指穿孔小於1公分,且發生時間在12小時內,這些患者腹膜炎程度較輕,可以考慮腹腔鏡微創手術。
- 穿孔大、時間長: 穿孔超過1公分,或發生時間超過12小時,腹膜炎通常較嚴重,需進行剖腹手術,以便徹底清除腹腔的感染。
- 腹膜炎的程度:
- 輕微或沒有腹膜炎: 患者腹痛、腹肌緊張等症狀較輕,生命徵象穩定,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或修補縫合術。
- 嚴重腹膜炎: 患者出現高燒、休克、呼吸困難等症狀,生命徵象不穩定,需要緊急剖腹手術,清除感染,並進行更廣泛的腹腔沖洗。
- 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 年輕、健康狀況良好: 心肺功能正常、沒有嚴重慢性病,可以耐受手術和麻醉,適合微創手術或修補縫合術。
- 年紀大、合併慢性病: 心肺功能不佳、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手術風險較高,需要更謹慎評估,甚至可能需要先穩定病情再進行手術。
- 其他因素:
- 穿孔的位置: 胃後壁穿孔,可能與周圍組織形成粘連,手術難度較高。
- 患者的意願: 醫師會向患者解釋不同手術方式的風險和益處,尊重患者的選擇。
胃穿孔的手術方法
腹腔鏡微創手術
利用腹腔鏡進行修補縫合穿孔的破洞,傷口小、恢復快。手術過程中會在腹部打幾個小洞,將腹腔鏡和手術器械伸入腹腔進行操作。可分為單純縫合或加強縫合,加強縫合會使用附近的組織或網膜來覆蓋破洞,加強癒合。- 適應症:穿孔較小(通常小於1公分),穿孔時間較短(通常在12小時內),沒有明顯的腹膜炎或腹膜炎輕微,患者心肺功能良好,可以耐受氣腹。
- 風險:
- 氣體栓塞: 手術過程中,二氧化碳氣體可能會進入血管,造成氣體栓塞。
- 出血: 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傷周圍血管,造成出血。
- 感染: 任何手術都有感染的風險。
- 其他腹腔鏡手術的風險: 例如:腸道損傷、膀胱損傷等。
網膜是什麼?
在胃穿孔的手術中,醫生可能會使用網膜來幫助修復破洞。「網膜」是一種特殊的腹膜組織,醫學上叫做「大網膜」(omentum)。大網膜是一種懸掛在胃和其他腹部器官上的脂肪組織,其作用包括支持和保護腹部器官,以及在腹腔內提供免疫功能。手術時,醫生可能會用大網膜覆蓋在穿孔部位,以幫助止血和促進傷口的癒合。它的血液供應豐富,可以加速癒合過程,並防止感染的擴散。
剖腹手術
傳統的開腹手術,會在腹部開一個較大的切口,直接觀察和處理穿孔。適用於穿孔較大、腹膜炎嚴重、或不適合腹腔鏡手術的患者。- 適應症:穿孔較大,穿孔時間較長,腹膜炎嚴重,不適合腹腔鏡手術的患者,例如:心肺功能不佳、凝血功能異常、腹腔嚴重沾黏等。
- 風險:
- 傷口感染: 剖腹手術傷口較大,感染風險較高。
- 傷口癒合不良: 可能造成傷口裂開或癒合時間延長。
- 腸沾黏: 手術後腸道可能會沾黏在一起,造成腸阻塞。
- 切口疝氣: 傷口癒合後,腹腔內容物可能從傷口處突出,形成疝氣。
胃大部切除術
切除部分胃部,通常是切除胃的下半部,包括幽門和十二指腸球部。適用於潰瘍反覆發作、穿孔難以修補的患者。- 適應症:潰瘍反覆發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穿孔邊緣組織發炎壞死嚴重,難以修補。懷疑穿孔是由惡性腫瘤引起。同時合併有其他胃部疾病,例如:幽門梗阻、胃出血等。
- 風險:
- 傾食症候群: 胃切除後,食物快速進入小腸,導致一系列不適症狀,例如:心悸、頭暈、腹脹、腹瀉等。
- 營養不良: 胃切除後,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受影響,導致營養不良。
- 吻合口潰瘍: 胃與腸道吻合處可能發生潰瘍。
- 其他胃切除手術的風險: 例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狹窄等。
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
胃切除手術後,因為食物快速從胃進入小腸,造成血糖及血容積快速變化所引起的現象。常發生於攝取高滲透壓、富含醣類的食物時。飲食控制是減輕症狀最有效的方法:注意限制醣類攝取(初期每日不超過200公克)、避免乳製品、少量多餐、進餐採取半坐臥姿勢,餐後向左側平躺三十分鐘,減緩胃排空速度、避免食物快速進入腸道等,能減輕不適症狀。
胃穿孔術後照護與飲食建議
胃穿孔手術後,住院期間的細心照顧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患者及家屬應要了解每個階段的注意事項,促進傷口癒合,預防併發症。術後初期(1-3天)
- 生命徵象監測: 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心跳、呼吸、體溫等生命徵象,觀察是否有出血、感染、休克等跡象。
- 疼痛管理: 術後疼痛是正常現象,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使用止痛藥物,並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家屬應協助觀察疼痛程度,並及时向醫護人員反映。
- 傷口護理: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觀察是否有紅腫熱痛、滲液等感染徵象。醫護人員會定期換藥,家屬應協助觀察傷口變化,並及時報告。
- 引流管護理: 術後可能放置鼻胃管、引流管等,協助引流胃液、血液或滲液,家屬應注意觀察引流物的顏色、量和性狀,並保持引流管通暢。
- 活動與翻身: 儘早協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並鼓勵在床上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 飲食: 術後初期需禁食,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逐步恢復飲食,從清流質食物開始,例如:米湯、果汁等,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和軟食。
術後恢復期(4-7天)
- 繼續生命徵象監測: 觀察患者的生命徵象是否穩定,並注意是否有新的不適症狀。
- 鼓勵下床活動: 患者狀況穩定後,應鼓勵其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促進腸胃蠕動,預防腸沾黏,並幫助恢復體力。
- 逐步恢復飲食: 根據醫囑,逐步增加食物種類和份量,選擇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胃穿孔手術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胃穿孔手術成功修補了胃壁的破洞,但這並不代表從此高枕無憂,因為造成穿孔的根本原因,例如消化性潰瘍,可能依然存在,若不積極處理,胃穿孔仍有復發的可能性。復發的可能性取決於以下因素:
-
根本原因是否得到解決:
- 幽門螺旋桿菌: 如果胃穿孔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潰瘍造成,術後必須進行徹底的除菌治療,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
- 藥物: 如果胃穿孔是由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等藥物引起,術後應避免繼續服用這些藥物,或改用其他對胃黏膜刺激較小的藥物。
- 壓力: 如果胃穿孔是由於壓力過大導致,術後需要學習壓力管理技巧,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才能降低復發風險。
- 術後護理是否到位:
- 規律服藥: 術後需要按醫囑服用一段時間的藥物,例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保護胃黏膜的藥物等,才能促進潰瘍癒合,降低復發風險。
- 飲食調整: 術後應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油炸、咖啡、茶、酒精等,並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才能保護胃黏膜,減少復發機會。
- 生活習慣: 戒菸戒酒、規律作息、適度運動,都能增強胃的抵抗力,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