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更新
15
collect
收藏

鼻淚管阻塞怎麼辦?症狀、原因、治療與手術方式

責任編輯:簡睿晞
設計: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鼻淚管阻塞怎麼辦?症狀、原因、治療與手術方式
鼻淚管阻塞是常見的眼科疾病,指的是淚液無法順利從眼睛排入鼻腔,導致眼睛常常「流目油」、分泌物增多,甚至造成生活不便。如果眼睛總是濕濕的,隨時都淚眼汪汪,可能不是因為你情感太豐富,而是鼻淚管塞住了!根據統計,約有 2-6% 的新生兒會出現先天性鼻淚管阻塞,通常在一歲內自行痊癒;不只小朋友,中老年女性也是高風險族群!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造成反覆感染,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眼部疾病。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目錄

鼻淚管阻塞發生在哪裡?

鼻淚管阻塞發生在眼睛的淚液排出系統。淚液排出系統包含:
  • 淚腺: 位於眼窩上方,負責分泌淚液。
  • 淚點: 位於上下眼瞼內側,淚液經由淚點進入淚小管。
  • 淚小管: 連接淚點和淚囊的細小管道。
  • 淚囊: 位於內眼角下方,是淚液暫時儲存的地方。
  • 鼻淚管: 連接淚囊和鼻腔,是淚液排出鼻腔的通道。
淚液經由淚腺分泌,流經淚點、淚小管、淚囊,最後經由鼻淚管排出至鼻腔。任何一個部位阻塞,都會造成淚液排出不暢,導致鼻淚管阻塞。
 

鼻淚管阻塞的原因與高風險族群

後天性鼻淚管阻塞的原因複雜多樣,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 退化性改變: 這是成年人鼻淚管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年齡增長,鼻淚管組織會逐漸老化、纖維化,管腔變窄,降低淚液排出效率,最終導致阻塞。
  • 感染 : 鄰近組織感染,如慢性結膜炎、眼瞼炎、鼻竇炎等,都可能蔓延至鼻淚管,引起發炎、腫脹,進而造成管腔狹窄或阻塞。
  • 外傷: 鼻部或內眼角的直接撞擊,可能導致鼻淚管受損,造成阻塞、斷裂或狹窄。
  • 腫瘤: 鼻腔或淚囊的腫瘤生長,可能壓迫或阻塞鼻淚管,妨礙淚液正常排出。
  • 手術後併發症: 鄰近區域手術,如鼻竇或眼部,可能意外損傷鼻淚管,造成術後阻塞。
  • 其他少見原因: 包括異物阻塞鼻淚管、淚點狹窄、淚小管阻塞、自身免疫疾病、化療藥物等。

基於上述原因,以下族群屬於後天性鼻淚管阻塞的高風險族群:
  • 中老年人,尤其女性: 年齡和荷爾蒙變化是主要風險因素。
  • 慢性結膜炎、慢性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者: 長期慢性炎症增加阻塞風險。
  • 顏面外傷或鼻腔/鼻竇手術史者: 外傷或手術可能直接損傷鼻淚管。
  • 鼻腔或淚液系統腫瘤病史者: 腫瘤壓迫可能造成阻塞。


鼻淚管阻塞的症狀

鼻淚管阻塞的臨床症狀會因阻塞的嚴重程度、病程長短以及是否併發感染而有所不同。常見的症狀包括:

主要症狀:

  • 溢淚: 就是俗稱的「流目油」,是最常見的症狀,即使沒有哭泣持續性或間歇性流淚,淚水會從眼角溢出,甚至流到臉頰。
  • 眼部分泌物: 眼角分泌黏稠性分泌物,顏色可能為透明、白色、黃色或綠色,早晨起床時較明顯。黃綠色分泌物通常提示細菌感染。
  • 眼瞼紅腫: 阻塞嚴重或合併感染,眼瞼可能會紅腫、疼痛。
 

其他可能症狀:

  • 視力模糊: 嚴重阻塞時,積聚的淚液可能影響視力清晰度。
  • 眼部不適: 患者可能感到眼睛異物感、灼熱感、瘙癢感等不適。
  • 淚囊炎: 這是常見的併發症,因淚液滯留導致淚囊細菌感染,造成淚囊紅腫熱痛,甚至伴隨發燒、全身倦怠等全身性症狀。
  • 眼窩蜂窩組織炎: 淚囊炎少見的嚴重併發症,感染會擴散到眼窩周圍的組織,造成眼球突出、視力下降等嚴重後果。
 

鼻淚管阻塞診斷方式

診斷鼻淚管阻塞通常需要結合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和特殊檢查等多種方法。以下是常見的診斷途徑:
  1. 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
    • 詳細病史: 醫生會仔細詢問病人的症狀,包括:持續性流淚(溢淚)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眼分泌物(黏液膿性或水樣)的特性、是否有疼痛或不適感、以及是否有顏面、眼睛或鼻子外傷或先前手術的病史。
    • 視診: 醫生會仔細觀察病人的眼睛和周圍區域,檢查是否有發炎、腫脹或分泌物的跡象。也會評估淚點(眼瞼內側淚液排出的微小開口)是否通暢。
  2. 臨床檢查:
    • 鼻淚管灌洗 (或淚道灌洗): 這是常見且相對簡單的檢查,將無菌溶液(通常是生理食鹽水)緩慢地灌入鼻淚管。觀察溶液是否能順利從鼻腔排出,以判斷阻塞的程度。若鼻淚管阻塞,則排出液體會很少或沒有。
    • 探針檢查: 將細小的探針小心地插入鼻淚管,以評估阻塞的位置和程度。此檢查有助於判斷阻塞是完全阻塞還是部分阻塞。
  3. 影像學檢查:
如果初步檢查結果不明確,或懷疑有更複雜的潛在疾病,則可能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
  • 淚道攝影: 將顯影劑注入鼻淚管,再以X光攝影來觀察鼻淚管的解剖結構,並找出阻塞的位置和性質。
  • 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振造影 (MRI): 較少使用,但可幫助找出潛在結構異常導致的鼻淚管阻塞,例如腫瘤或骨骼畸形等。

鼻淚管阻塞按摩、熱敷會好嗎?

後天性鼻淚管阻塞的保守療法主要目標是舒緩症狀、預防感染,並評估是否能自然改善阻塞。 但它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且療效因人而異。 保守療法通常只適用於症狀輕微、阻塞程度不嚴重,且無明顯感染跡象的患者。 若保守療法效果不佳,或症狀持續惡化,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常見的後天性鼻淚管阻塞保守療法包括:
  • 淚囊按摩: 
透過規律的按摩動作,施加輕柔壓力於淚囊區域,嘗試疏通阻塞的淚道。效果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可能無效。 按摩力度需適中,避免過度用力造成傷害。 需經由醫師指導正確的按摩手法。
  • 淚管沖洗:
使用無菌生理食鹽水經由淚點灌注鼻淚管,以沖洗掉阻塞物,並評估鼻淚管的通暢程度。
  • 熱敷: 
溫熱濕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眼周腫脹和不適感,減輕發炎反應,但無法直接治療阻塞,僅能舒緩症狀。
  • 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 
當出現感染症狀時,用於控制或預防因阻塞引起的細菌感染,無法治療阻塞本身。
 

鼻淚管阻塞手術治療

若經保守療法後症狀仍無明顯改善,甚至持續惡化出現以下情況,醫師可能會推薦手術治療:
  • 嚴重且持續性溢淚
  • 反覆發作的眼部感染
  • 淚囊明顯腫脹、疼痛
  • 視力受影響

淚囊鼻腔吻合術 (Dacryocystorhinostomy, DCR): 

治療鼻淚管阻塞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手術目的是在淚囊和鼻腔之間建立一條新的通道,讓淚水可以繞過阻塞的鼻淚管,直接流入鼻腔。術後通常會在新的通道內放置一根細小的矽膠管,以維持通道的通暢,直到傷口癒合。矽膠管通常需要在個月後移除。

手術方式可分為傳統外開式和內視鏡兩種:
  1. 外開式淚囊鼻腔吻合術: 在眼內角下方約 1.5-2 公分處做一個小切口,直接在淚囊和鼻腔之間建立新的通道。
    • 特點: 手術成功率高,臨床經驗豐富。
    • 風險: 術後疤痕較明顯,恢復期相對較長。
  2. 內視鏡淚囊鼻腔吻合術: 利用內視鏡經由鼻腔進入,在鼻腔內建立淚囊與鼻腔間的通道,手術過程無需在眼周作切口。
    • 特點: 微創傷口,術後疤痕不明顯,恢復期短,住院時間短,且對於手術後再次阻塞的患者,可再次利用內視鏡進行手術,精準處理阻塞病灶。
    • 風險: 需要經驗豐富且熟練使用內視鏡的醫師操作,手術時間可能較長,且手術視野和操作空間有限,需要使用特殊的器械。
 

鼻淚管氣球擴張術:

適用於後天性鼻淚管狹窄但尚未完全阻塞的病患。將一個細小的氣球導管經由淚小孔送入鼻淚管深處,然後充氣將氣球撐大,撐開狹窄的部位,使淚液可以順利排出。
  • 特點:通常在門診進行,術後無明顯傷口,恢復期短,可立即恢復正常生活。
  • 風險:因鼻淚管周圍結構堅硬,對於較嚴重或深層阻塞效果有限,成功率約 5-7 成,且可能復發。
 

淚小孔擴張術:

使用專門的器械撐大淚點,以改善淚液的排出。 通常只適用於淚點狹窄或阻塞的情況,而非鼻淚管本身阻塞。
 

淚管通探:

使用細小的探針經由淚點進入鼻淚管,以清除阻塞物,例如:先天性鼻淚管阻塞的瓣膜或其他阻塞物

鼻淚管阻塞術後注意事項與飲食建議

術後照護:

  • 術後立即冰敷鼻部,每日4-6次,每次10-15分鐘,持續三天,以減輕腫脹和出血。 躺臥時抬高床頭。鼻腔引流管少量滲血屬正常,但大量出血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 術後當天可下床活動,但避免劇烈運動。
  • 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及鼻藥,持續兩週,以預防感染。
  • 術後約一週即可拆線。兩週內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噴嚏及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導管滑脫。鼻腔導管於術後兩週由醫師移除。淚小管插管於術後4-6個月門診移除,期間避免揉搓眼睛,小心清潔眼角。
  • 術後如有溢淚、腫脹、膿性分泌物等症狀,應立即回診。
 

飲食建議:

  • 術後第一天無嘔吐即可進食流質或軟食,第二天起恢復正常飲食,但應避免辛辣刺激及過硬食物,以免刺激或牽拉傷口。 建議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的營養食物,以促進傷口癒合。
 

文獻參考

鼻淚管阻塞的照護,台北榮總眼科中心。
告別淚汪汪 淺談『鼻淚管阻塞』,亞東院訊。
鼻淚管阻塞,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
鼻淚管手術病患術前術後須知及注意事項,三軍總醫院。
淚眼汪汪~鼻淚管阻塞,台大醫院。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