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更新
215,919
collect
收藏

胰臟癌存活率高嗎?罹病原因、症狀、末期治療方式

諮詢專家:彭正明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達文西微創中心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胰臟癌存活率高嗎?罹病原因、症狀、末期治療方式
胰臟癌「癌症之王」有多可怕?患者發病後會迅速惡化、快速蔓延到其他器官,導致台灣每年有500多人因胰臟癌失去性命,如台灣傳奇主持人巴戈,前立委李應元,其他像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時尚大神卡爾拉格斐都因胰臟癌相繼離世,相當駭人!
#胰臟癌 #達文西機械手臂 #腹腔鏡微創

目錄

胰臟癌發生原因、症狀,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

胰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它具有內分泌和外分泌兩種功能。

  • 內分泌功能:胰臟的內分泌功能是由胰島素和升糖素兩種激素共同調節血糖。胰島素可以促進血糖進入細胞,降低血糖水平;而升糖素則可以促進肝臟釋放葡萄糖,升高血糖水平。
  • 外分泌功能:胰臟的外分泌功能是由胰腺分泌的胰液來完成的。胰液中含有胰澱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消化酶,可以幫助消化食物。
胰臟這個器官位於人體腹腔中的胃臟後面,臟器型態是一個橫向狹長型淡黃色腺體,是位在腹部的相對深處,這裡周邊血管複雜加上有腸胃的空氣遮蔽,一般利用超音波很難看得清楚,加上惡化與轉移的速度非常迅速,導致胰臟癌的治癒率並不高。據統計,胰臟癌的患者只有15%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而胰臟癌在發病後的5年存活率平均不超過5%。

高風險族群

胰臟癌在現代來說目前確切的病因尚不明確,只能透過注重日常的保養還有定期健康檢查來避免,建議民眾先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之後再搭配每年一次的腹部磁振造影檢查,應是較適合的胰臟癌篩檢方式。尤其以下的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更該注意:
  1. 高齡族群
  2. 胰臟癌家族史
  3. 抽菸
  4. 高脂飲食
  5. 酗酒導致患有慢性胰臟炎
  6. 有糖尿病史

胰臟癌的發生率還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

  • 地理位置:胰臟癌在發達國家更為常見。例如,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四的癌症死亡原因。
  • 種族:黑人患胰臟癌的風險高於白人。
  • 性別:男性患胰臟癌的風險高於女性。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臟癌的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
  • 慢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患者患胰臟癌的風險高於非慢性胰臟炎患者。
  • 年齡:胰臟癌通常發生在 60 歲以上的人群中。然而,近年來,胰臟癌的發病年齡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糖尿病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該研究分析了超過 1300 萬人的數據,發現:

  • 新發糖尿病患者的胰臟癌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 2.4 倍。
  • 有糖尿病史的患者的胰臟癌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 1.8 倍。
  • 在 4 年內出現糖尿病並伴有體重減輕的患者的胰臟癌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 3.6 到 6.8 倍。

該研究的作者認為,糖尿病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徵兆。他們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胰臟癌的其他症狀,例如上腹部疼痛、黃疸和疲倦。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胰臟癌分類與症狀差異

胰臟癌分為兩大類,依照腫瘤發生位置有不同的症狀與名稱:

  • 胰臟腺癌:是最常見的胰臟癌類型,佔所有胰臟癌的 80% 以上。它是由胰管上皮細胞引起的。症狀通常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常見症狀包括:
  1. 上腹部疼痛
  2. 食慾不振
  3. 體重減輕
  4. 黃疸
  5. 疲倦
  6. 腹瀉
  7. 噁心和嘔吐
  •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胰臟癌類型,佔所有胰臟癌的 10% 左右。它是由胰臟內分泌細胞引起的,大多為良性。常見症狀包括:
  1. 低血糖症
  2. 胃酸倒流
  3. 腹瀉
  4. 喘息
  5. 皮疹
  6. 心悸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已經是晚期。以下是一些胰臟癌的常見臨床表徵:
  • 腹痛(一般大於六個月):這是胰臟癌最常見的症狀。疼痛通常位於上腹部或背部,可能是鈍痛或絞痛。疼痛可能在進食後加劇,並可能在夜間更嚴重。
  • 黃疸:如果腫瘤壓迫膽管,膽汁就會積聚在血液中,導致皮膚和眼睛發黃。
  • 體重減輕:胰臟癌患者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這可能是由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癌症消耗身體能量所致。
  • 消化不良:胰臟癌患者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症狀。
  • 糖尿病:胰臟癌患者可能出現新的糖尿病或現有糖尿病惡化。
  • 腹瀉:胰臟癌患者可能出現腹瀉。

診斷方式

  • 血液常規及生化檢驗:查看患者是否有貧血、肝功能異常、胰腺功能異常等問題。
  • 腫瘤標記:癌胚抗原 (CEA) 和碳水化合物抗原 19-9 (CA19-9) 是兩種常見的胰臟癌腫瘤標記。但這些腫瘤標記的特異性並不高,也可能在其他疾病中升高。因此,腫瘤標記通常不能用於胰臟癌的診斷,但可用於胰臟癌的追蹤檢查。
  • 超音波檢查:查看胰臟是否有腫瘤、膽管阻塞或其他異常。
  •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 (ERCP):幫助醫生診斷胰管癌、膽管癌和其他胰膽疾病。醫生會將內視鏡插入患者的嘴裡,然後通過食道和胃到達十二指腸,再將顯影劑注入胰管和膽管,進行X光檢查。
  • 電腦斷層攝影 (CT) 和磁振造影 (MRI):查看胰臟是否有腫瘤、膽管阻塞或其他異常。

胰臟癌腫瘤分期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整理資料,癌症腫瘤分期是根據T:腫瘤大小N:淋巴結是否轉移M:遠處器官是否也有轉移,這些參數制定來自分類癌症擴散程度的全球公認標準。最常見的腫瘤具有其自己的TNM分類。有時也稱為AJCC系統。我們則以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所提出的第8版胰臟癌分期,依腫瘤大小進行制表:

T1 癌腫瘤最大直徑≤2㎝
T2 癌腫瘤最大直徑2-4㎝
T3 癌腫瘤最大直徑>4㎝
T4 癌腫瘤侵犯到腹腔動脈幹、上腸繫膜動脈或肝總動脈,此時期腫瘤已無法切除。
 
其次,按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說明
N0 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N1 轉移3個以下局部淋巴結
N2 轉移4個以上局部淋巴結

胰臟癌 T-N-M 分期

M:遠處器官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第一期 T1 N0 M0 1A:腫瘤小於2公分
T2 N0 M0 1B:腫瘤介於2至4公分之間。
第二期 T3 N0 M0 2A:腫瘤大於4公分且可能已擴散至胰臟外,但仍未侵犯到腹腔動脈或上腸繫膜動脈。
T1-3 N1 M0 2B:腫瘤已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
第三期 T4 Nany M0 腫瘤已擴散侵犯至腹腔動脈、上腸繫膜動脈及靜脈或肝總動脈,且伴隨出現淋巴結轉移。
T1-3 N2 M0
第四期 Tany Nany M1 腫瘤已侵犯至遠端器官


胰臟癌的預後與5年存活率

 

胰臟癌的預後與分期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分期越早,預後越好。1A期胰臟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 60% 以上,而第四期胰臟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 5%。
由於胰臟是後腹腔中的器官,並鄰近肝門區、十二指腸、胃、和橫結腸,所以容易發生器官的轉移,而胰臟尾部腫瘤則比較會轉移至腹膜腔和脾臟。由於附近血管、淋巴管、神經,分布密集,所以也容易遠端器官轉移。胰臟癌轉移的症狀取決於轉移的部位。常見症狀包括:

  • 肝臟轉移:肝臟轉移可能導致黃疸、腹痛、肝腫大等症狀。
  • 肺臟轉移:肺臟轉移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等症狀。
  • 腹膜轉移:腹膜轉移可能導致腹痛、腹脹、腹水等症狀。
  • 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症狀。
  • 其他器官轉移:其他器官轉移可能導致相應器官的功能異常。

胰臟癌一經診斷,通常都是末期階段,因為胰臟癌的預後不佳,一般民眾更應該著重如何在日常當中為疾病做預防。若能藉由健檢早期發現,及早經由手術切除治療,積極支持性與營養照顧,對患者而言將會是延長壽命的最佳方法。

胰臟癌手術選擇:開腹、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

胰臟癌轉移的治療方法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轉移的部位:不同的轉移部位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肝臟轉移可能需要化療、放療或手術切除,而肺臟轉移可能需要化療或放療。
  • 轉移的範圍:轉移的範圍越大,治療就越困難。
  • 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會影響其對治療的耐受性。

手術

胰臟癌的手術治療主要就是施行切除。根據統計,約有 2/3 的胰臟癌發生在胰臟頭部,1/3 發生在胰臟尾部。胰臟癌手術是一項複雜的手術,其目標是切除腫瘤並降低死亡率和併發症的發生率。醫師建議,不需要追求最新式手術,畢竟沒有一種術式可以應用於胰臟癌的所有病變,還是得以患者病況做主要考量。常見的手術類型包括:

  • 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最常見的胰臟癌手術,用於切除胰臟頭部、十二指腸、膽囊和部分胃。
  • 胰體尾部切除術:切除胰臟體部或尾部。
  • 遠端胰臟切除術:切除胰臟尾部和脾臟。
手術風險:出血、感染、胰漏(胰液感染)、糖尿病、營養不良。

至於如何開刀,有以下幾種方式選擇:
  • 傳統開腹手術:傳統開腹手術需要在腹部切開一個約 20-30 公分的傷口,以進行手術操作。傳統開腹手術的優點是視野較大、操作空間較大,因此手術的成功率較高。然而,傳統開腹手術的缺點是傷口較大、疼痛較多、恢復時間較長,也較容易造成感染。有健保給付,整體費用約新台幣5萬元。
  • 腹腔鏡微創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只需要在腹部切開幾個約 1-2 公分的傷口,再透過腹腔鏡和器械進行手術操作。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時間較短、也較不容易造成感染。然而,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缺點是視野較小、操作空間較小,因此手術的難度較高、成功率較低。有健保給付,需負擔自費醫材,整體費用約新台幣6-8萬元。
  •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是一種改良的腹腔鏡微創手術,它使用機械手臂代替人手進行手術操作,視野更清晰、操作更精準、穩定性更強。無健保給付,整體費用約新台幣20-35萬元。
手術方式 傷口大小 手術時間 出血量及疼痛 恢復時間 費用
傳統開腹手術 約20-30公分 約4-7小時

較多

較長

健保給付
整體約新台幣5萬元
腹腔鏡微創手術 約 1-2 公分 約4-6小時

較少

較短

健保給付+自費醫材
整體約新台幣6-8萬元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 約 1-2 公分 約4-6小時

較少

較短

全自費
整體約新台幣20-25萬元

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胰臟癌術後常見的輔助治療手段。放射線治療可以殺死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放射線治療通常在術後 4-6 週開始進行,每天照射一次,持續 5-6 週。放射線治療的範圍包括胰臟切除部位、周圍淋巴結和可能存在癌細胞轉移的部位。

常見副作用:疲倦、噁心、嘔吐、腹瀉、腸炎、皮膚損傷。

化學治療

胰臟癌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或阻止癌細胞生長和分化。化學治療可以作為胰臟癌的根治性治療,也可以作為姑息性治療。根治性化學治療的目標是殺死所有癌細胞,治愈癌症。姑息性化學治療的目標是控制癌症的生長,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化學治療可能會傷害到正常健康組織而引起副作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副作用也會不同,同一種治療方式也會因為患者不同而對病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常見副作用
  • 血液毒性:白血球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
  • 胃腸道毒性:噁心、嘔吐、腹瀉、便秘
  • 神經毒性:手腳麻木、刺痛、感覺異常
  • 皮膚毒性:皮疹、瘙癢、脫髮
  • 疲倦

其他治療方法

  • 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是一種針對胰臟癌細胞生長的新型治療方法。標靶治療藥物可以阻斷癌細胞生長所需的特定信號通路。標靶治療通常副作用較小。
  • 姑息治療:姑息治療旨在緩解胰臟癌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胰臟癌的傷口照護與日常監測

  1. 術後引流管:手術完成之後,病患身體上可能會接許多管子(如:鼻胃管、尿管、腹部引流管、胰液引流管、空腸餵食管等),用來監測或治療。
  2. 引流管觀察:如有引流管,請每日記錄各引流管的量及顏色、性質,避免拉扯到管子(正常膽道引流量小於400-500 cc/天。正常胰管引流量小於200-400 cc/天)。
  3. 固定回診:出院後,傷口請每天換藥、保持清潔乾燥,並按醫囑,至一般外科門診複診。
  4. 如果有發高燒,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有滲出液或出血現象,持續嘔吐、腹脹、大量腹瀉、劇烈腹痛、黃疸、引流管阻塞或滑脫、等情形時,請立即回醫院診治。

胰臟癌的營養照顧

胰臟癌病患常因噁心、胃口差、脂肪吸收不良、腹瀉等問題,導致營養攝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進而產生營養不良。即使病患努力進食,也無法改善營養狀況。此時,可建議病患少量多餐,並進食低脂飲食。

目前對於胰臟癌病患是否應接受全靜脈營養(TPN)治療,仍存在爭議。大部分隨機控制的臨床研究並未指出 TPN 治療是否能延長接受化學治療的胰臟癌病患之存活期。然而,部分研究發現,接受 TPN 治療的病患存活期有所改善,且存活期較只接受水和電解質治療的病患為長。此外,研究也顯示,高卡路里攝取的病患存活期顯著高於低卡路里攝取的病患。這表示,足夠的卡路里攝取可延長重度胰臟癌病患的存活期。而由於病患常有食慾不振的問題,TPN 是提供卡路里的最佳方法之一。

以下針對胰臟癌病患的營養照顧提出建議:

  • 少量多餐:將一天的食物分成6-8餐,每餐間隔2-3小時,避免胃部負擔。
  • 進食低脂飲食:減少脂肪攝取,以減輕消化負擔。
  • 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是修復組織和維持免疫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建議病患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1.5克蛋白質。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胰臟癌病患常因腹瀉、嘔吐等症狀而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因此,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脫水。
  • 適當運動:運動有助於維持體力、增進食慾、改善心情。建議病患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適度的運動。
  • 營養諮詢:由專業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並提供個別化的營養指導。

胰臟癌的疼痛控制

胰臟癌的疼痛控制非常重要,因為約有60%的胰臟癌病患會出現嚴重的疼痛問題。疼痛會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胰臟癌的疼痛控制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

藥物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疼痛治療指南,可依照疼痛程度,使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

  • 輕度疼痛:可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 中度疼痛:可使用弱效鴉片類止痛藥。
  • 重度疼痛:可使用強效鴉片類止痛藥。

使用鴉片類止痛藥時,常會擔心成癮的問題。然而,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鴉片類止痛藥,並不會產生成癮的問題。此外,鴉片類止痛藥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便秘等,通常可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獲得改善。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可輔助藥物治療,以達到更好的疼痛控制效果。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包括:

  • 神經阻斷術:透過注射藥物或酒精,阻斷傳遞疼痛訊號的神經。
  • 放射線治療:可縮小腫瘤,減輕對神經的壓迫。
  • 心理治療:可幫助病患學習如何應對疼痛,並改善情緒問題。

胰臟癌如何預防?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6

  • 戒菸:吸菸是胰臟癌的重要危險因子。
  •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以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 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紅肉、加工食品和高脂肪食物。
  • 適度運動: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健康,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 定期健康檢查:有胰臟癌家族史或其他危險因子的人,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6:根據研究顯示,攝取葉酸和維生素B6可能有助於降低胰臟癌的風險。葉酸和維生素B6都是 B 群維生素,參與體內多項代謝過程,包括 DNA 合成、細胞分裂和胺基酸代謝。

一項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進行的研究,針對超過 49 萬名受試者進行追蹤,結果發現,攝取葉酸有助降低 69% 的胰臟風險;而在研究中攝取最多維生素B6 與葉酸的組別,胰臟癌風險降低幅度更達 76%。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人的每日葉酸建議攝取量為 400 微克,維生素B6 則為 1.5 毫克。葉酸和維生素B6 都富含於天然食物中,包括:

  • 葉酸:深綠色蔬菜、豆類、肝臟、酵母、全穀類等。
  • 維生素B6:肉類、魚類、蛋類、豆類、堅果、全穀類等。

文獻參考

胰臟癌,三軍總醫院。
「癌王」胰臟癌奪命快 這些症狀不可輕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胰臟癌的症狀是什麼,又如何診斷出來?台灣癌症基金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