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退化不想換關節?症狀、等級、治療、手術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膝蓋退化該怎麼辦?衛福部統計,2019年台灣超過86萬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就醫,裡頭近3萬人會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雖然人數逐年增加,但對比歐美國家的手術人數比例仍低不少,大部分患者擔心術後風險、併發症而遲遲不換膝,每天忍痛吞止痛藥反而減少活動、心情鬱悶而得不償失。其實,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方法不只有置換人工關節,還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注射治療、截骨手術等方式,換言之,也許你還不用換膝蓋!
膝蓋痛、膝蓋退化怎麼辦?
你知道嗎?其實膝蓋沒辦法180度打直,走路時膝蓋平均彎曲角度約67度、上下樓梯約90度、深蹲約135度到145度,這種動作都必須保持膝蓋微彎來減輕骨頭震盪、增加靈活動,而膝蓋周邊的肌肉群能穩定膝關節運動,保持平衡和流暢的屈伸。膝蓋構造十分精密,包含股骨、髕骨、前後十字韌帶、軟骨和脛骨,每塊骨頭都扮演關鍵角色。
- 股骨:俗稱大腿骨,人體最長最粗的骨頭。
- 脛骨:俗稱小腿骨,人體第二大塊骨頭。
- 髕骨:倒三角的膝蓋骨,位於股骨和脛骨之間,會隨著動作上下運動。
- 前後十字韌帶:連接股骨和脛骨,有穩定膝關節的效果,防止骨頭過度移位。
- 半月板軟骨:位於脛骨頂端,有兩片半月形狀的軟骨,吸收膝關節運動時的壓力。
- 關節軟骨:在股骨頭兩端有白色帶光澤的部分,可以降低骨頭的摩擦力、高度吸震,也因為沒有神經組織所以磨損的也不會即時被發現。
為何會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為常見且重要的關節疾病,又被叫做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臨床上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
- 原發性:患者的關節結構、軟骨組織代謝或修復能力異常,以老化和肥胖為主因。
- 繼發性:因關節受傷(骨折、韌帶損傷);遺傳;代謝疾病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骨頭缺血性壞死或感染而引起關節軟骨被破壞所致。
高風險族群
若您有以下危險因子,建議定期檢查是否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 曾有外傷:關節損傷、骨折、韌帶損傷會加速退化。
- 長期關節受力不均:如姿勢不良易引起肌肉柔軟度變差,或肌力下降而造成關節磨損。
- 過度使用:長期過度負重、或工作長要久走、站、搬重物者。
- 年紀:65歲以上長者,每2人就有1人罹病,70歲以上更超過90%。
- 停經後婦女:常有骨質疏鬆的情況,骨頭耐受力更差。
- 體重過重者:關節承受更大壓力。
另外,若有是X型腿、O型腿的患者,軟骨因不正常的磨損而粗糙,會讓股骨與脛骨間的空隙縮減,膝蓋漸漸更往內或往外翻(通常是往內翻居多),讓患者感到明顯疼痛:
- 內側膝關節退化、關節腔狹小
- 創傷變形
- 內側股骨有缺血壞死、關節軟骨破損
- 先天內翻的O型腿
- 內側半月軟骨破損
膝蓋退化症狀、退化性膝關節炎分級
- 最先感受到的是膝蓋感覺浮浮踵踵的、有點腿軟的感覺,但並不會感到疼痛。
- 軟骨表面因磨損產生碎屑,也不會趕到疼痛。
- 軟骨磨出裂痕。
- 裂痕處出現剝落,像洋蔥一樣一層層掉落。
- 軟骨剝落非常多,開始有疼痛感。
以患者的外在感受,則可分為四等級,建議出現第三級以上的症狀,就必須到醫院做詳細檢查:
- 第一級:幾乎沒有感覺
- 第二級:搬重物等出力時會覺得酸軟
- 第三級:日常活動、走路出現吃力
- 第四級:幾乎無法正常活動
- 關節腫脹、疼痛,尤其過度活動或走樓梯、久坐要站起來時特別明顯疼痛。
- 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雖然活動一陣子會降低疼痛與僵硬感,但晚上疼痛感更劇烈。
- 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
- 關節會有變形或攣縮的情況,如膝關節會發生O型腿、關節無法伸直。
- 大腿肌肉萎縮。
- X光檢查後發現關節面狹窄、變形、長骨刺、軟骨下方硬化、有退化性囊腫。
哪些動作更傷膝關節?
通常涉及急停、突然改變運動方向、對膝關節施加不等比例壓力,或得過度彎曲膝關節的動作,都更容易磨損膝關節,家庭主婦跪在地上做家事像、喜歡做園藝得常常彎腰,或是跑、跪、蹲的劇烈運動,包含以下:
- 滑雪:此運動必須高速從玻頂往下滑,造成膝關節壓力。
- 籃球:起跑、停止、落地等向上又向下的動作,加上有止滑效果的籃球鞋抵消作用力,巨大壓力擠壓膝關節。
- 足球:同理籃球,但更容易造成十字韌帶撕裂。
- 長跑:雖然是很棒的有氧運動,但長時間跑步比其他有氧運動會對膝蓋造成較大衝擊。
- 其他:美式足球、體操、網球、棒球等。
此外,體重過重、常爬樓梯、愛穿高跟鞋,也容易造成膝蓋受傷,應減重、穿運動鞋,或是改溫和的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走路、瑜伽等,訓練心肺之餘又不會傷膝蓋。
診斷方式
- 病史詢問:醫師會詢問患者以下問題
- 關節疼痛的部位、時間、性質、嚴重程度
- 關節是否腫脹、僵硬
- 關節活動是否受限
- 是否有其他症狀,如發燒、體重減輕等
- 理學檢查:醫師會檢查患者的膝關節是否有以下情形
- 壓痛
- 腫脹
- 積水
- 活動範圍受限
- 肌力減弱
- 影像學檢查:X光是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可以顯示關節軟骨的磨損、骨刺的形成、關節間隙的狹窄等。核磁共振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影像,包括軟骨、韌帶、肌腱等組織的狀況。
- 其他檢查:抽取關節液檢查可以幫助醫師診斷關節炎的類型。血液檢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膝蓋退化的保守治療方法
治療膝關節的方法有很多種,端看膝關節受損狀況,如果儘早發現有軟骨磨損狀況,治療方法會比較緩和,分別為:
保守治療
- 減重及輔具:減少膝蓋承重,緩解發炎狀況。
- 適當運動:比增加膝蓋周邊肌肉力量。
- 藥物治療:口服消炎藥;若有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急性發炎症狀,可以類固醇快速減輕疼痛。
- 注射治療:
- 類固醇:可以透過健保給付注射,緩解發炎和有止痛效果。
- 玻尿酸
玻尿酸(又稱為透明質酸)是一種有高度吸水性及黏彈性的生物多醣體,是關節腔的潤滑液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緩衝碰撞。早期玻尿酸是從雞冠或牛眼萃取而來,近年已經可以透過細菌醱酵純化技術大量生產。
- 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RP):利用患者本身的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到關節裡,讓身體以為關節受傷,而加速修補肌腱韌帶與軟骨組織,屬於一種再生療法,主打免開刀、修復快,也因為從患者本身抽取血液而沒有排斥反應,但須全額自費,價格相對較高。
膝蓋退化治療何時手術?後遺症、費用評估
微創膝關節鏡手術
保膝手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術後注意事項?如何保養膝關節?
術後照顧
- 六個禮拜內患肢不能踩地。
- 應穿彈性襪到術後六週,可避免下半身深部靜脈栓塞。
- 避免在膝下放置軟墊,以免造成膝關節屈曲攣縮。
- 術後應維持正常體重,避免加重關節磨損。
如何保養關節?
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後,最重要的是減輕膝蓋的負擔,這也是術後的標準照顧,其方法包含:- 減少關節使用頻率
- 運動與減重:可選擇散步、游泳、騎腳踏車等對關節負擔較小的有氧運動,減少疼痛又兼具運動舒適感,規律運動也可訓練肌力、強健的肌肉可幫助關節穩定。
- 使用輔具:包含助行器、合適的鞋子、護膝等。
- 復健及物理治療:可調整患者的姿勢、肌肉狀態,能舒緩疼痛及恢復軟組織。
復健運動
- 坐姿抬腳:坐在椅子上,將受傷的腳伸直上抬,腳姆指朝天花板,建議每隔一小時重複做15次 ,可讓膝關節彎曲和伸張,避免關節硬化。
- 膝伸直下壓運動:身體平躺將膝蓋打直,將毛巾捲成一捲放在膝蓋下方,膝蓋向下用力壓,維持十秒後放鬆,重複動作可強化股四頭肌力。
常見問題:膝蓋開刀術後幾天能洗澡?
A:術後拆線過兩天可以淋浴,但泡澡需等到至少五週
文獻參考
退化性膝關節炎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照顧須知,長庚醫院。
人工膝關節置換病人手冊,奇美醫院骨科部。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衛教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