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更新
70
collect
收藏

沒症狀也可能藏危機!腸胃鏡揪出「有癌前病變風險息肉」 奇美醫院呼籲消化道癌症可防可治,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是關鍵!

新聞提供:奇美醫院樹林院區
沒症狀也可能藏危機!腸胃鏡揪出「有癌前病變風險息肉」 奇美醫院呼籲消化道癌症可防可治,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是關鍵!
45歲陳女士平日無明顯不適,僅偶爾出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原以為是壓力或飲食所致。因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陳女士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門診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3顆大腸息肉,其中一顆無法用一般內視鏡切除處理。因此,張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移除病灶,術後病理檢查未見惡性變化,目前陳女士定期於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腸胃息肉 #腸胃鏡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 #張瑄元醫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醫師提醒,大腸息肉初期並無症狀,但其中的腺瘤性息肉極可能轉變為癌症,尤其是年過40歲、有家族史、或具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異常者,更是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內視鏡篩檢。

早期發現,精準切除!消化道癌症治療新利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別再以為「沒症狀就沒事」!許多消化道癌症,尤其是早期大腸癌、胃癌與食道癌,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徵兆。一旦等到出血、體重驟減等症狀出現,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表示,透過胃鏡與大腸鏡的篩檢,不但可以早期發現消化道癌前病變,針對初期的癌症與大顆息肉,更可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進行微創切除,提早處理恐有癌變機會的病灶,不需開刀,傷口小、復原快、效果佳。
除了大腸癌,早期胃癌、食道癌等也能透過內視鏡篩檢發現,特別是有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感染病史、或曾患消化道潰瘍者,都是高危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別忽視消化道的微小警訊!這些症狀可能是早期癌的警報!
在消化道癌症的臨床經驗中,「早期無症狀」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特徵。然而,許多病人在回顧病程時,其實早已有跡可循。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指出,若能掌握這些「微小但不尋常」的變化,並及早就醫檢查,就可能抓住治療的黃金期,免於罹患晚期癌症的風險。
以下是常見消化道早期癌症可能出現的症狀與警訊:

  1. 排便習慣改變:大腸癌或直腸癌的早期可能出現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便形變細、排便不乾淨感、甚至間歇性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異常變化,若超過兩週,應就醫檢查。
  2. 不明原因的消瘦或食慾減退:當無減重計畫,卻在短時間內體重快速減輕(例如3個月減重5公斤以上),或長期食慾不佳,可能是胃癌、食道癌或胰臟癌早期的徵兆。
  3. 上腹或胸口悶脹、燒灼感:胃癌、食道癌的早期表現常與胃食道逆流相似,包含餐後脹氣、噁心、吞嚥不順、胸口灼熱感等,容易被誤認為單純消化不良。
  4. 黑便或血便:消化道出血是警訊之一,特別是黑色柏油樣便(可能代表胃或小腸出血),或糞便表面帶血、滴血(常見於直腸或大腸病灶),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
  5. 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若進食時常感到食物卡住、有異物感、吞嚥疼痛,或持續聲音沙啞超過兩週,也可能與食道癌或咽喉癌有關。
  6. 幽門桿菌感染史與胃潰瘍反覆發作:長期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若潰瘍治療後反覆復發,或病灶形狀不規則,更應警覺早期癌可能。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強調,以上症狀雖不一定代表癌症,但若持續出現、或合併高危險族群(如:年齡50歲以上、家族史、抽菸、飲酒等),更應儘早安排檢查,別讓癌症有機可乘。

微創內視鏡 vs 傳統手術:ESD技術帶來癌症治療新革命
在過去,診斷出早期消化道癌症後,病人往往需接受腹部開刀、胃或腸部分切除等手術,不僅恢復期長、風險高,還可能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已被國際胃腸癌症治療指南列為早期癌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之一,尤其對於希望保留器官完整性、提升術後生活品質的病人來說,可大幅降低手術傷害與併發症風險。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一種利用高階內視鏡技術,在不需開腹的情況下,從腸胃道內部完整切除病灶的微創手術。適用於早期胃癌、大腸癌、食道癌及癌前病變(如大型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局部侷限於黏膜層者。
項目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傳統手術
手術方式 經口或肛門以內視鏡分離病灶 開腹或腹腔鏡切除
傷口大小 幾乎無外部傷口,無需縫合 有明顯外部傷口,需縫合
麻醉方式 鎮靜或短時間麻醉 全身麻醉
住院時間    約1至3天     約5至10天
恢復期 恢復快、進食早 恢復期較長,活動與飲食需較長時間調整
病灶切除完整性 可精確切除病灶、保留器官功能 需大範圍切除病灶
復發率 若邊緣乾淨,復發率極低 較難保證完整切除,復發率視情況而定
適合對象 1.    局限性早期癌或大型腺瘤
2.    病灶無明顯深層侵犯、無淋巴轉移疑慮
3.    年長或不適合傳統手術的病人(高齡、心肺疾病)
1.    較晚期癌症
2.    有深層侵犯或轉移風險者
費用 自費 健保

結語:早期發現 + 微創治療 = 消化道癌症控制的關鍵公式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結果,大腸癌幾乎年年高居第3名,但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奇美醫院運用無痛內視鏡檢查與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微創切除技術,讓消化道癌症的治療走向低風險、高效率的新時代。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強調,消化道癌症是「可防可治」的癌症,尤其消化道早期癌與腺瘤性息肉,在發現與處理上有極高的成功率。張醫師也再次呼籲,40歲以上民眾、或具有危險因子的年輕族群,應定期接受胃鏡與大腸鏡檢查。透過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便可大幅降低癌症風險!奇美醫院提供無痛內視鏡檢查與高階內視鏡切除技術,守護您的健康每一步。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