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更新
20,932
收藏
全身健康檢查採用高階影像預判健康隱患
責任編輯:廖冠竣
設計:林盟凱
設計:林盟凱
高階健檢利器 「磁振共振」看得鉅細彌遺
一般理學檢查無法滿足判斷病源的所需依據時,這時候就需要專門的高階影像檢查介入了。比如關節處在解剖臨床中,如果有發炎或是其他徵狀部分情況會產生積水,那麼在於骨骼加上軟骨還有積水的情況下,通常需要介入影像來協助判讀疾病源頭。同理,若是關節處不容易找到疼痛或疾病來源的話,那麼頭顱、胸腔、腹腔這類空間組成結構有肌肉、軟組織、脂肪還有骨骼以及大量的水分(血液),加上空間與角度不同,我們體內可能存在腫瘤就很不容易被發現!這時候醫師在進行診療過程就更需要借重影像醫學的介入幫助判斷,癌細胞大多容易由腺體產生病變,而這些腺體主要都是遍佈於體內軟組織,如胃臟、直腸與子宮等等。這類空間就適合利用磁振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掃描儀進行診斷!
預防醫學利用影像設備如核磁共振、低劑量電腦斷層或是電子內視鏡做健康檢查,可針對常見重大疾病找出隱藏風險,也早已被廣泛應用在全身性健康檢查的領域當中!至於全身性健康檢查其實就是疾病篩檢,尤其癌症致死率高於其他傳染或遺傳性疾病,諸多癌症也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座上賓!利用疾病篩檢針對自己的身體找出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已經是國人生活中的顯學也就是所謂的預防醫學概念範疇。
接著我們將從健檢的疾病分類對應到工具分類,向讀者建立全身健檢之重要性!也歡迎各位讀者分享我們這篇文章,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預防醫學底下疾病分類對應工具分類的健檢選擇基礎!平常若是有落實疾病篩檢的實際預防作為,定期接受公費部分檢測或自費全身性健檢,就能降低走向手術的道路!
核磁共振造影原理
核磁共振MRI出現後就被譽為「自人類有醫療行為後最安全清楚的醫學影像檢查」。核磁共振MRI的優勢具有不是侵入性、零游離輻射,檢測對象只需要躺在MRI掃描儀器的磁場中,而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體有70%的水分含量,透過無線電波使震盪體內水份氫原子,產生共振訊號後回傳電腦經過運算處理成3D立體切面影像。這時候使用MRI核磁共振所進行的全身健康檢查,報告就能提供主治醫師詳細觀察器官組織以及細微病灶!檢查腦中風
目前在醫療上,核磁共振MRI的運用已非常廣泛,在臨床應用上可以偵測動靜脈瘤、顱內及頸部血管狹窄程度,有效迅速腦中風的診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技術組長受訪時林明芳曾指出:早期中風的患者症狀可能不明顯,例如昏倒、低血糖或中風,都可能發生此一現象若懷疑有中風的可能時,可用MRI來檢查,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外的水分子擴散很快,一旦中風,水分子的擴散會變慢,這樣的差異即可在MRI下呈現影像差異,讓醫師在中風發作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裡就能發現,並找出中風的位置。至於深部的腦部腫瘤、或脊椎腫瘤,都不易取得切片,此時MRI結合磁振頻譜圖分析,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發生腦中風當下應變事項
- 家屬應保持鎮定
- 鬆開患者束縛頸部或胸部的衣物,取出假牙
- 保持呼吸道暢通,維持側臥,不餵食任何東西
- 若有抽搐情形,把毛巾捲起來放入口中,以防止咬傷舌頭
- 儘速送醫
MRI核磁共振其他應用範圍包含癌症腫瘤分析。由於過去傳統的健康檢查主要是針對人體提出理學檢查的方案,搭配基礎X光、抽血、超音波等檢查項目,對於篩檢判斷腫瘤的發生、治療成效也會比較不如預期,因為基礎檢查只能判斷較晚期且明顯的癌症腫瘤,而通常這類進入第三、第四期階段的癌症治療效果都會較差!相較起MRI核磁共振而言,MRI可檢測最小病變範圍可縮小到2mm的病變,所以過去的檢查方式能看到的病灶很有限。
檢查肝癌
若有肝腫瘤,在MRI的磁場下,肝臟組織中的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之間,經過掃描震盪都會顯現出不同的氫原子訊號,在MRI核磁共振的電腦上就能看出它的不同外形、型態、病變組織等所在的位置。過去傳統的基礎健檢癌症篩檢率經過統計大約為0.3%,利用高階影像MRI核磁共振介入,癌症篩檢率可以提高至2.8%,相當於每1,000位人士可發現28人確定罹癌,準確率提高甚多!最後MRI還可用用的範圍有手術前診斷依據、定量內臟脂肪與偵測血流……等等,基本上除了肺部以外,全身其他部位都可以清楚判讀。
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出肺癌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指出台灣肺癌病患有近半數是沒有抽菸習慣的,並且經過統計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高居世界第15名、為亞洲第2名;若單看女性發生率更擠進全球第8,可能原因來自空污與廚房油煙。尤其肺癌的早期症狀非常不明顯,通常出現症狀時已是晚期的階段!經過衛福部統計,國內節節攀升的肺癌人口,罹患疾病是與吸煙關係相對較小的『肺腺癌』。這種癌症佔肺癌比例的76%,常發生在肺部周圍,已經是台灣最常見的肺癌類型,也是國人女性最好發的肺癌類型。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針對肺癌研究有年輕化趨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特別說明:肺癌男性發生中位數從72歲降到68歲,女性也從68歲降到65歲。
證明國家在先進發展的巨輪轉動過程與鄰近國家重工業隨著氣流帶動下影響國內空氣品質,這些因素加速人體病變的產生,預防肺癌發生會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高階影像健檢,針對肺癌病灶檢測會採取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這是目前最快速也最靈敏的檢測方法,利用X光偵測肺部結節(病灶),能夠抓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並且依此判斷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存在,這是一般胸部胸部X光無法達成的影像檢查。越小越早抓出病灶,就能提高治療成功機率。
圖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
低劑量電腦斷層作用原理
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原理為X光在多角度照射經過受檢者身體後到達多個偵測器,之後經過電腦的運算後可得到多張不同切面影像的影像,而參數的調整之下,可使輻射劑量低於傳統X光與一般電腦斷層檢查。電腦斷層的這項醫學影像技術隨著時間演進,偵測器的排數也漸漸增加,如此一來在同樣時間可獲取的影像以及切面數也同步地增加,大幅增加畫面清晰度。
偵測器排數從原本早期的1排、4排、16排偵測器開始增加,演進越來越多偵測器排數,而這些早期機型也都是1排1切,直到64排機器階段出現1排2切的機型,發展至今國內醫療檢測機構多數擁有320排640切的新穎機型並應用低劑量電腦斷層在肺癌篩檢方面。
一排一排的偵檢器就好比是低劑量電腦斷層主機的眼球,切數越多代表眼球可以捕捉(掃描)的生理區域就越多越大,獲得更清晰的影像外也有感降低冗長的檢查時間。新一代的電腦斷層優勢在於具備新的X光準直技術與重組技術,降低原本定量的輻射。
可參考下列表格對照輻射劑量
輻射劑量 | 偵測敏感度 | |
---|---|---|
低劑量電腦斷層 | 約0.8~1.2Sv | 0.3cm以上 |
傳統電腦斷層 | 約0.8~10mSv | 0.5cm以上 |
一般胸部X光 | 約0.02Sv | 1cm以上 |
誰該接受LDCT的篩檢
- 長期或重度吸菸的人或是戒菸不到15年的人
- 職業或生活環境中會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或空氣污染(工廠、燃香、汽機車廢氣、PM2.5、廚房油煙)等
- 有慢性肺部疾病,例如肺結核、肺纖維化,與肺阻塞等
- 有肺癌家族病史的人。如三等親內有肺癌病史
- 體質因素:如基因修補的異常及基因的突變
大腸鏡檢查讓癌症無所遁形
大腸癌一直是國人癌症罹患率的榜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多人。大腸癌剛形成的初期要發現困難,因為腫瘤細胞開始形成腫瘤的時期,並不會對腸道產生特別的症狀,等到時間一久,腫瘤逐漸成長後,症狀才會慢慢浮現。不同的症狀會隨著腫瘤發生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一旦產生症狀後,大多數人會誤以為是吃壞肚子或是痔瘡出血之類的輕症疾病,通常一般人的警覺性還是不高,若沒有經過專業的醫療檢測介入檢查,沒能判斷罹癌因子往往會拖延治療時機。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皆是腺癌,從細小的腺性瘜肉慢慢發展成惡性腫瘤,所以從小瘜肉阻斷就至關重要!
高風險族群
只要是50歲以上人士不論男女都有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尤其是曾經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大腸瘜肉,有過直腸或結腸癌病史或家族性大腸癌病史,這些病患均應視之為可能得到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建議平時須多加留意,應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確認是否得到了有瘜肉或是出現腫瘤。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經過分類主要有八類對象是罹患大腸癌高風險群;- 50歲以上之男、女性或大便潛血反應陽性
- 有8年以上的潰瘍性大腸炎
- 女性曾罹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
- 一等親有瘜肉症
- 一等親有大腸癌相關病史
- 飲食西化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紅肉,如牛肉
- 蔬菜量攝取少、或日常只有低纖食物
- 抽菸或飲酒成癮
腸胃鏡檢查一般建議兩年做一次,如果檢查過程出現瘜肉經過當下切除,會建議隔年需要再進行檢查追蹤,而大腸內竟是檢查是診斷大腸內腫瘤、瘜肉的最佳利器,因為是從肛門進入腸道,深入結直腸每一段範圍,目前檢查的深入程度均可達到97%以上,對於腸道內環境一覽無遺!
而大腸內視鏡應用原理是運 用NBI 內視鏡窄頻早期癌辨識系統 Narrow Band Imaging(電子內視鏡),過去消化道內視鏡都是白光源,過去照射腫瘤的初期容易被忽略,因為組織仍是肉色呈現,白色光線掃射過去就像是在一片大草元中找一株綠色小草,辨識度較低!而新一代的NBI電子內視鏡具備藍光與綠光的窄頻光源,這些光線被大量血紅素吸收後,有利顯示血管組織,幫助醫師專務檢測表淺的粘膜組織,凸顯病灶範圍!
結語
在我國健保優良環境與優秀的醫護人員照護下,雖然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延長,但是罹患重症還是人人都有發生的機率,癌症與重大疾病若是無法預防,進入後期階段治療的過程通常不只是自己疲累也連帶影響身邊的家人。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透過定期的高階健康檢查來及早發現身體不適、及早治療,確保擁有健康的身體與迎來良好的晚年生活品質,將會是你我人生必修的重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