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更新
248,290
collect
收藏

乳癌症狀?乳房檢查方式?乳癌前兆、症狀、存活率、成因、治療一次看

諮詢專家:戴承正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乳癌症狀?乳房檢查方式?乳癌前兆、症狀、存活率、成因、治療一次看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每年約新增萬名病患,在2019年十大女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行第三名,加上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環境賀爾蒙影響,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讓台灣人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因此民眾更要多認識乳癌並定期自我檢查,提前發現罹病並積極治療,存活率可提升到九成以上。
#乳腺管癌 #乳小葉癌 #乳房切除術 #淋巴手術 #荷爾蒙療法 #免疫療法

目錄

乳癌症狀?乳房硬塊是乳癌前兆?

乳房是由12-20個大大小小的乳葉所組成,內部有結締組織和乳管表皮細胞形成的乳腺、支撐乳房的脂肪組織,以及由懸韌帶、神經、血管、淋巴組織所組成的纖維組織。乳房乳腺管細胞或是乳房腺泡細胞出現不正常分裂、繁殖,就會形成惡性腫瘤,而癌細胞可能會從乳房轉移到骨骼、肺部、肝臟、腦部等器官,進而危害生命。


統計來說,乳房腫塊容易長在外側偏上方處,因為外側部位的乳腺組織較為發達,面積也比較高,內側下方則比較少見。

常見症狀

  • 出現偏硬腫塊、形狀不規則
  • 腫塊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不會移動且邊緣不清楚
  • 皮膚出現凹陷、表皮像橘子皮
  • 乳頭糜爛、紅腫、脫屑
  • 乳頭凹陷且有不正常分泌乳汁
  • 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
  • 腋窩淋巴結腫大

癌細胞會轉移到哪裡?

70%會轉移到骨頭,其次是肝臟與肺臟,再來是腦部,其症狀與檢查方式也不盡相同。

乳癌併發症

  • 淋巴水腫:淋巴系統功能失調會上肢水腫,若演變成纖維化後可能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 淋巴轉移:腫大的淋巴結數增多,互相連結成團,少數病人會出現對側腋窩也出現淋巴轉移,導致胸痛、肋膜積水、黃疸、肝腫大等症狀。
  • 骨骼轉移:癌細胞侵襲骨頭,引起嚴重的骨疼痛、病理性骨折、高血鈣、脊髓或其他神經壓迫。
  • 皮下積液:淋巴廓清手術後,淋巴組織功能受影響,讓原本該排出的廢水累積在如腋下、鎖骨下、胸骨等,形成一個可活動的凸起,代表局部循環出現狀況,可能導致皮瓣壞死、上肢水腫。
圖說:粉紅絲帶是全球乳腺癌防治運動的標誌,呼籲民眾注重乳癌預防與治療。

乳癌原因?誰是高風險族群?

個人因素

  • 終生無懷孕、生產或無哺乳
  • 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雌激素、黃體素等)
  • 頻繁患有乳房良性腫瘤及乳房纖維囊腫
  • 初經在12歲前,罹癌機率較其他人高4倍
  • 55歲後停經者,罹癌機率比45歲前停經者高2倍
  • 年齡越大罹癌機率越高

日常生活

  • 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
  • 過度飲酒
  • 不運動者的罹癌機率是運動者(每週4小時以上)的60%
  • 停經後仍過度肥胖
  • 長期暴露於輻射者,尤其青春期就接觸風險更高

家族史、遺傳:若符合下列條件其中之一,終生罹癌機率為17-50%,是無乳癌家族史的2-3倍

  • 一等親中有2位以上,在60歲前得乳癌
  • 一等親中有1位,更年期前得雙側乳癌
  • 一等親中有1位,40歲前得乳癌
  • 媽媽或其家族女性長輩,在60歲前的乳癌

為何餵母奶可以降低媽媽罹患乳癌風險?

女性哺乳時,身體會減少分泌孕激素、雌激素,以及將雌激素、體內致癌物排出體外,還能分化容易至罹癌的上皮組織。而且哺乳能延遲排卵,減少整體經期長度(因越晚停經越容易罹患乳癌)。另外,哺乳也能降低罹患卵巢癌機率。

乳癌存活率高嗎?乳癌二期、一期差很多嗎?

要了解乳癌分期,先來認識原位癌與侵襲癌(浸潤癌)的差別:

  • 原位癌:癌細胞只侷限在器官表面的粘膜上皮組織,還沒突破下層的基底膜,因此不會透過血管、淋巴發生轉移,只要手術切除不正常增生細胞,再加上放射線治療,超過90%機率可痊癒。
  • 侵襲癌:基底膜下方有神經、血管、淋巴組織及細胞外間質,因此基底膜就像堡壘外牆保護人體器官,要是城牆垮了,癌細胞進入正常組織會持續擴散,甚至跟正常細胞密不可分(浸潤作用),增加治療困難度,可依據浸潤程度不同就可分類出癌症期數,為侵襲癌。

有了原位癌與侵襲癌的觀念後,我們再來看乳癌分期就很好理解了。
期數 發生部位 5年存活率
第零期(原位癌) 發生於乳腺管基底層或乳腺葉內 97.5%
第一期 腫瘤小於2公分,沒有腋下淋巴結轉移。 95.3%
第二期  腫瘤在2-5公分或腫瘤小於2公分,
但已經轉移到腋下淋巴結。
88.7%
第三期 局部廣泛性乳癌。
腫瘤大於5公分,且轉移至腋下淋巴結或周圍組織。
70.6%
第四期 轉移性乳癌,已有遠處器官轉移。 24%

乳腺癌與乳小葉癌有什麼不同?乳癌種類有哪些?

乳癌最常發生在供應母乳的乳腺或乳葉,90%為乳腺管癌,5%為乳小葉癌,其他情況較少佔5%,依據乳癌類型不同,牽涉到要使用何種治療方式,爭取更好的療效與更高的存活率。

  • 乳腺管癌:最常見為乳腺管原位癌與浸潤性乳腺管癌。其他還有髓質癌、管狀癌、黏液性癌/膠狀癌、乳突狀癌,雖然具侵襲性,但轉移相對較少,因此預後(未來治療結果)較佳。
  乳腺管原位癌 浸潤性乳腺管癌 髓質癌 管狀癌 黏液性癌/膠狀癌 乳突狀癌
類型 非侵襲性 具侵襲性
說明 侷限在乳腺管內,
若未治療有40%機率轉變為侵襲性乳癌
癌細胞穿過乳管壁侵犯乳房的細胞組織,
並進一步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
常發生在40-50歲婦女
預後較佳
此類型的乳癌預後較佳
占比 全部乳癌占比40% 75-80% 5% 2% 1-2% 不到1%
  • 乳小葉癌:臨床症狀常以區域的乳房組織變厚,而不是長腫塊。侵襲性乳小葉癌佔所有侵襲性乳癌的7-15%,且患者平均年齡較高,容易有多發性病兆,對側也發生乳癌的機率較高。
  • 發炎性乳癌:為罕見但具高侵襲性的乳癌,會引響真皮層的淋巴系統,但不太會形成腫塊,因此在乳房檢查時可能會感覺不到。
  • 復發性乳癌:可能發生在殘留的乳房組織,或其他身體部位如肺、肝、骨頭、腦部等

乳房檢查方法有哪些?乳癌的診斷方法

  • 自我檢測:由於乳癌發病時,症狀是有跡可循的,因此養成自我檢查習慣,要是罹病可早點發現。即使摸到有硬塊也別太緊張!其實90%硬塊都不是乳癌,而是良性腫瘤,加上女性常因為懷孕、生理期、發育成長等會發生胸部疼痛、腫脹,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得了乳癌,其實只有5%乳癌患者會有疼痛的症狀,所以還是需要到醫院近一步檢查,並定期追蹤才行。
  • 儀器檢查
  1. 乳房X光:可以看出乳房鈣化的轉變及早期病變的不正常陰影,但年輕女性(40歲以下)的乳房組織密度較高,所以X光反應腫瘤的效果較為不明顯。
  2. 乳房超音波:適合40歲以下女性,可與X光搭配篩檢。
  3. 核磁共振:偵測電腦斷層及X光無法發現的腫瘤或病變。
  4. 細針抽取細胞學檢驗:以細針刺進乳房腫塊,抽取後做細胞檢查,雖然診斷正確性高,仍有偽陽性、偽陰性的可能,可搭配X光及超音波檢查。
  5. 粗針組織切片:粗針穿刺取檢體,做組織病理學診斷,為乳癌診斷的黃金標準手法。因為粗針取的檢體較多,因此診斷更確幸更高,且可以判斷是原位癌或是侵襲癌。
  檢查方式 20-30歲 30-40歲 40-50歲 50歲以上
高風險族 乳房外科理學檢查 每年1次 每半年1次
乳房超音波
乳房X光攝影 35歲第1次

1年1次

*若40-44歲二等親內有乳癌患者之婦女檢查有政府補助

一般族群 乳房外科理學檢查 1-2年1次 每年1次
乳房超音波 依醫師建議 每年1次 兩者每年交替
*45-69歲政府每2年補助1次
乳房X光攝影 40歲後第1次

圖說:定期檢查乳房,早點接受治療,乳癌沒你想像中那麼可怕!
 

乳癌治療方式?乳癌化療能治好嗎?一定要開刀嗎?

隨放射線治療的進步,以及病患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多病人治療乳癌會要求只切除腫瘤並保留乳房,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接受健保給付手術的乳癌患者中,有60-70%選擇乳房保留手術,只要術前仔細檢查、術中注意病變組織變化、術後配合放射線治療,這些病人未來的存活率與復發率與全切病人幾乎沒差!其考量因素包含:

  • 乳房病灶是否完全切除
  • 腋下淋巴腺是否要清除
  • 手術方式對往後日常生活是否造成的不便
  • 女性外觀的改變所造成的心理影響

改良型乳房根除手術(切除患乳+腋下淋巴結廓清術)

適用於沒有胸大肌侵犯或非第四期乳癌的患者,會保留胸大肌、胸小肌或只保留胸大肌,可以維持胸部肌肉及手臂肌肉力量,為目前最常使用的手術。缺點為會缺少一邊的乳房、術後手臂及腋下酸麻的比例比乳房保留手術高,費用為3-3.5萬

單純性全乳房切除手術

適用於第零期乳房腺管原位癌、局部嚴重廣泛性腫瘤、大面積鈣化、腫瘤侵犯乳頭乳暈的患者,不必清除腋下淋巴結,但有時要考慮做前哨淋巴腺定位切除。若癌細胞沒有侵犯乳頭、乳暈費用見下表

  傳統手術 傳統乳頭保留式切除術 內視鏡微創手術 機械手臂輔助
優點
  • 手術時間短
  • 手術視野精準
  • 安全性高
  • 手術時間中等
  • 可免去重建乳暈、乳頭手術
  • 傷口.疤痕小
  • 操作精準
  • 失血量少
  • 疼痛感較低
  • 術後感染風險較低
  • 傷口.疤痕更小
  • 操作更精準
  • 失血量更少
  • 疼痛感更低
  • 術後感染風險更低
缺點
  • 術後傷口大
  • 疤痕大且明顯
  • 術後疼痛感強
  • 術後恢復較慢
  • 傷口大小中等
  • 疤痕中等且明顯
  • 術後恢復較慢
  • 乳頭缺血性壞死2-3%
  • 腫瘤局部復發率增加1-2%
  • 手術時間長
  • 乳頭缺血性壞死
  • 腫瘤局部復發率增加1-2%
  • 手術時間較長
  • 乳頭缺血性壞死
  • 腫瘤局部復發率增加1-2%
傷口大小 胸前15-20公分 胸前或乳房下緣6-10公分
  • 兩個傷口
  • 乳暈旁3公分 腋下約5公分
單一傷口約5公分
費用 健保給付 自費4萬元 自費20萬

乳房保留手術(含部分乳房組織切除術及腋下淋巴結廓清術)

適用於乳房腫瘤小於3公分,非於乳頭或乳暈下方,且無多發病灶第一、二期乳癌患者,通常術後需放射線治療,費用為3-3.5萬。

保留皮膚的乳房切除術+乳房重建手術

適用立即重建的早期乳癌手術病患,會盡量在術中保留乳房皮膚的自然界線,並切除最少的皮膚以利後續的乳房重建手術

  保留乳房 切除乳房
優點 維持身體完整性與外觀、哺乳功能等
  • 早期乳癌患者切除乳房後,比較不需再接受放療
  • 比較不擔心復發
缺點
  • 需配合後續放療
  • 有5-20%可能需再次手術
  • 缺少乳房功能
  • 患者可能自信心降低
替代方案
  • 藥物治療
  • 全乳切除手術
乳房重建
副作用
  • 輕微乳房變形
  • 放射性皮膚炎
  • 極低機率影響心肺功能
  • 手術側胸壁緊繃及感覺異常
  • 肩關節活動度可能下降
存活率 不受手術方式影響
費用 健保給付

淋巴手術

  • 腋下淋巴結廓清術:把腋下淋巴腺全數清除,避免癌細胞隨著淋巴腺擴散,也能知道癌細胞淋巴結轉移程度,判斷正確期數。併發症則為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率13-65%)、漿液淤積、患側關節僵硬、上肢活動範圍受限、神經手損導致上臂感覺異常或麻痺、小機率的傷口感染。
  • 前哨淋巴腺切片術:前哨淋巴結為最先接受乳房引流的淋巴結,也是最有可能被癌細胞侵襲的淋巴結,可透過在腫塊或乳暈周圍注射藍色染料或含有放射性同位數的蛋白球,這些物質會隨著淋巴管留到淋巴結,第一群有訊號出現的就是前哨淋巴結,若取出後送冷凍切片化驗(準確度約95%)發現有癌細胞轉移,代表患者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術。淋巴顯影劑需自費1萬元左右。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乳癌分期怎麼看?

在外科醫師取出患者身上的組織檢體後,將標本送到病理科檢查,病理科醫師會詳細觀察、將標本固定、染色等,於顯微鏡下觀察,將腫瘤的外觀、細胞結構、病理性改變或未發現病理性改變,以及病理診斷集結成報告,就是乳房病理報告。這份報告可讓主治醫師客製化規劃病人的治療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TNM臨床分期系統。

T:腫瘤

N:淋巴結

M:轉移

假設一名乳癌患者的紀錄寫 T2N1M0,代表他的腫瘤有2-5公分,鄰近的淋巴結有癌細胞,但無其他器官擴散,這樣就算乳癌第二期。
而在病理報告中我們還會看到幾個英文字母:ER(+或-)、PR(+或-)及HER2/neu陽性(0,+,2+,3+),這些更是決定患者的乳癌該怎麼治療:

  • ER(+或-)、PR(+或-):乳癌和雌激素的關係十分緊密,如果乳癌細胞含有大量的雌激素接收體,代表這群癌細胞對荷爾蒙有依賴性,且會刺激其生長。ER即「雌激素接受體」,PR即「黃體素接受體」,若組織檢體化驗有荷爾蒙接收體陽性的呈現,醫師會考慮施以患者荷爾蒙療法,從源頭阻止癌細胞生成。
  • Ki-67:惡性腫瘤的特徵為「細胞失控的增值」,研究發現透過評估腫瘤細胞的增值因子Ki-67,可以預測轉移性乳癌的預後。比如Ki-67指數>10%的乳癌患者,其癌症復發率或死於癌症的機率,比指數小於10%的人多11倍!而且Ki-67指數不同,所搭配的輔助性療法也不同,比如荷爾蒙療法該吃什麼藥,需不需要合併使用化療,都可以參考Ki-67指數,是乳癌治療的重要參考值。
  • HER2/neu陽性(0/3+,1+/3+,2+/3+,3+/3+,+,2+,3+):HER2/neu是一種人類生長因子的接受體,在第17對染色體上,像胰臟、肺、食道、卵巢、乳房等都可以偵測到此蛋白質,約25-30%乳癌患者的腫瘤會偵測到此蛋白質過度表現(over expression),陽性是指3+/3+(其餘0/3+,1+/3+,2+/3+均屬陰性),HER2/neu是否為強陽性,影響是否使用標靶治療。
  • 而如果ER、PR、HER2/neu2這幾個接受器都陰性的話,就會被歸類為三陰性乳癌,無法用標靶治療,得用化學治療,或是最新的免疫療法,可以提高存活率。

經過基因分類後,乳癌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讓醫師判斷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與預後:

  • 管腔細胞A型:腫瘤較小,細胞增殖率、侵犯性較低,加上ER與PR較高表現,發現時屬早期,對荷爾蒙治療反應好,所以有最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後。
  • 管腔細胞B型:相較A型,治療效果也不錯。
  • 管腔細胞HER2型:佔所有乳癌的20%,為高度惡性,因為有過量HER2,會使癌細胞快速成長和分裂,導致腫瘤形成,有高機率會轉移到腋下淋巴結,是復發和死亡的高危險群。
  • 三陰性:佔所有乳癌的15-20%,有較高的轉移及復發率,且好發於年輕患者。

化學治療

利用化學藥物將惡性腫瘤的細胞殺死或抑制其發育,但也會殺死正常細胞。

放射線治療(電療)

為利用高能量射線來局部性地消滅癌細,適用於原乳房腫塊大於5公分,或術前有出現皮膚侵犯現象;手術邊緣有殘存癌細胞或癌細胞靠近手術切口;癌細胞轉移到3個以上的腋下淋巴;採取乳房保留手術之患者。放療的重點為要照射到癌細胞,但又不能破壞到正常組織,因此要利用電腦斷層模擬攝影,設計出最適合的照射角度,盡量將肺、心臟等器官排除在外。

標靶治療

標靶藥物為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生長因子所發展出來的藥物,副作用較少,也比較不會影響正常細胞,可以減少惡性腫瘤體積、降低復發機率、末期減緩腫瘤增長。如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時,可搭配使用中斷細胞分裂週期「週期素依賴性激酶 CDK」,讓癌細胞停止複製。CDK的好處為口服藥方便服用、為不會像接受化療那樣辛苦,副作用較少,且有健保給付。

荷爾蒙療法

透過荷爾蒙藥物抑制雌性激素作用,來減緩或停止乳癌細胞生長,因此腫瘤細胞上必須有雌性激素受體(ER),或是黃體素受體(PR),而且受體越多,治療效果越好,預後較佳,策略上可分為:

  • 降低身體中雌性激素的形成:停經前婦女的雌激素來源以卵巢為主,因此可直接切除裡側卵巢,或注射藥物使腦下垂體短時間內釋放所有的性腺激素,耗盡後就無法刺激卵巢生成雌性激素。而停經後婦女是靠腎上腺生成雄性激素,儲存於肝臟、脂肪、肌肉、卵巢後芳香環酶轉變成雌激素。因此使用芳香脢抑制劑,包括有固醇類的及非固醇類的來抑制其效果差不多,但副作用不同,固醇類藥物會導致水分積滯與水腫,非固醇藥物則有骨質疏鬆問題。
  • 阻斷雌激素與ER的結合:停經前後婦女均適用,一類為「選擇性ER調節劑」(簡稱SERM),一類為「專一性ER抑制劑」。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目前僅核可使用於三陰性乳癌。佔所有乳癌15%的三陰性乳癌,過去僅能依靠化療,治療效果最不好,且即使是早期發現,復發率也高,晚期轉移性乳癌則會因為化療治療效果有限,逐漸對各種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通常患者存活期短,預後也比較差。

但免疫療法的出現,為這些患者帶來轉機。研究發現原來癌細胞會結合人體上的特定生物標記(PD1、PDL1),來躲過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而透過免疫藥物像免疫調節點抑制劑,可以阻斷這種結合,以恢復患者的免疫功能,就能攻擊腫瘤細胞來達到疾病控制的效果。因此,患者的PD1、PDL1表現量越高,代表使用免疫藥物的效果越好,而三陰性乳癌患者大約有40-50%機會呈現陽性

除了免疫藥物,還有免疫細胞療法:抽取病人的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用體外培養技術使免疫細胞活化繁殖,並訓練其可以辨別腫瘤細胞的能力後,再輸回患者體內來增強對抗癌細胞或病毒感染的能力。這些特訓過的免疫細胞對癌細胞有永久的記憶力,可提供患者長期的免疫保護,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免疫系統機制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目前三陰性乳癌的免疫治療藥物並沒有健保給付,若每2-3週打一次,每次10-15萬,費用可觀,若病人無法負荷可改化學療法。至於療程要多長?畢竟是新的療法,通常醫師會建議持續使用1-2年,一邊評估療效與病人自身狀況如疾病再次惡化、副作用等。

乳癌治療費用

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75%乳癌患者有自費情形,20%癌友自費破新台幣100萬元;40%乳癌第三期、第四期癌友自費新台幣50萬元,25%自費破新台幣100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53%)與免疫療法(13%)。

乳癌術後照顧與居家護理

乳癌病人術後居家照護的重點如下:

傷口照護

  • 手術後會穿束胸衣或用彈性繃帶加壓傷口,減少出血及組織液滲出。
  • 若有包太緊、傷口有滲濕、出血情形,須進行傷口換藥。
  • 手術後傷口保持乾淨、乾燥,一般不需每天換藥,醫師會視每個傷口情況換藥。

管路照護

  • 在手術後傷口比較大時會放置引流管,避免血腫和淋巴液聚集。
  • 正常情況,引流液應由紅色變為越來越淡及引流量越來越少情形。
  • 而管路注意事項為以下幾點:
  1. 保持引流管低於傷口,妥善固定,避免管路拉扯而造成滑脫。
  2. 引流管應該呈負壓引流(壓扁)狀態,膨起或引流液多時隨時排空引流液再呈負壓引流(壓扁)。
  3. 每日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並於門診追蹤時告知醫師。

飲食照護

  • 採高蛋白飲食(例如:蛋、肉、魚...等),以利傷口癒合。
  • 多攝取含維他命C食物(例如:奇異果、櫻桃...等),以利傷口癒合。
  • 避免油炸、辛辣食物和高脂肪食物。

預防淋巴水腫

  • 手術側手臂避免穿戴過緊的衣服、手飾。
  • 避免用手術側患側掛手提袋或提重物、拖拉物品。
  • 不可在手術側患側手做任何治療,如打針抽血、量血壓。
  • 必須繼續做復健運動,日常生活工作皆可照做。
  • 避免直接日曬,可使用防曬油;預防手臂乾裂,可使用綿羊油、乳液、嬰兒油等潤膚油。
  • 從事粗重工作時,請戴手套,避免刺傷及引起其他外傷。
  • 預防手術側患肢受傷(例如:昆蟲咬傷、切傷、擦傷...等)。

其他注意事項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
  • 定期回診追蹤,配合醫師治療。

 

男性乳癌發生率?疾病成因?

會!全球女性與男性乳癌發生率比例大概為120:1,台灣男性乳癌發生率則不到千分之五,雖然男性乳癌患者數量少,但常常發現時已經年齡較高、腫瘤期數較晚,導致治療較不容易。高風險因子則為遺傳、過度肥胖、酒精成癮等,或是內分泌方面的男性女乳症、肝臟與睪丸疾病、糖尿病等。

症狀與分類

和女性乳癌相同,男性乳癌常有乳暈下腫塊、乳頭病變如凹陷、分泌物、潰瘍,但乳房腫塊得和男性女乳症做診斷區別。而在影像檢查上,男性乳癌的乳房攝影比較少呈現鈣化,女性乳房超音波呈現良性的特徵,男性也不適用。男性乳房因為不發達與很少會做篩檢,因此乳腺管原位癌比較少,最常發現為具侵襲性的浸潤性乳腺管癌,而因為男性乳房沒有泌乳用的乳小葉與腺泡,因此不太會有乳小葉癌。

​​病理診斷與治療

同樣可以用荷爾蒙受體ER、PR與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HER2)檢測來作為治療參考,超過九成男性乳癌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比女性比例還高,但HER2過度表現約5-15%,比女性乳癌略低。因此75%管腔A型,剩下20%為管腔B型,其他則機率很低。男性乳癌確診後的手術治療首選為全乳房切除與前哨淋巴化驗,若前哨淋巴陽性少於三顆,會有助於後續全乳放療與輔助治療如荷爾蒙療法、切除睪丸、腎上腺切除、腦下垂體切除,但女性患者會用到的芳香環酶抑制劑則不適用。
圖說:男性也會得乳癌!面對疾病不害羞、勇敢治療,能提高存活率!

常見問題:罹癌後可以餵母奶嗎?

A:乳癌不會藉由哺乳傳染給寶寶,若是曾經接受過乳房腫瘤切除,除非有切除主要乳管,否則也不會影響哺乳,且另一側健康的乳房也是可以哺乳的。但接受放射線治療、含有放射線物質性檢查及化學藥物治療時則不建議哺乳,有特殊需求則可以尋求母乳銀行協助。
Q:不想做化療可以嗎?

A:通常腫瘤大於2公分、有淋巴結轉移,一定要做化療,但如果經醫師評估發現後期化療成效較差,則可不必做。
Q:先開刀去除腫瘤還是先服藥?

A:不一定,若是三陰性乳癌或HER2陽性乳癌,可先給予藥物治療在手術,可以縮小腫瘤大小,以減少手術範圍,也有機會保留乳房。

文獻參考

乳癌初期、中期、末期症狀與化學、標靶、賀爾蒙等治療方式說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乳癌防治,衛福部國健署。
乳癌 - Breast Cancer,台灣癌症基金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