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更新
250
collect
收藏

【接受悲傷】心理師手記: 讓病患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與調適癌症失落

文章授權:張老師月刊510期
【接受悲傷】心理師手記: 讓病患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與調適癌症失落
每個人失落的反應都非常獨特,因此作為陪伴癌症病友的心理師或重要他人,更要讓病患在漫漫的癌症路,找到與自我的連結。
#癌症 #情緒調適 #心理諮商

身為諮商心理師,以前在醫院工作時,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心理師,有一床病人要麻煩你去看一下,主要的問題就是病人很難接受自己的病情,到現在還是走不出來。」A醫師說。

「心理師,病人現在怎麼樣?醫生明明就跟她說治療很順利,但她現在每天都愁眉苦臉,叫她吃東西也不願意,她這樣是不是憂鬱症?」B家屬說。

或是在訓練課程中,學員會問:「老師,針對癌症病人的悲傷情緒,我們要怎麼做悲傷輔導?」

其實筆者並不習慣用「悲傷輔導」這個說法,因為輔導好像是要修正某種不好狀態,例如課後輔導通常是針對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輔導的目的就是讓其學業變好。但悲傷是一種很正常的狀態,悲傷輔導可能不小心讓人覺得「悲傷是不好的」,所以才需要輔導。但礙於溝通方便,以下還是會使用這個說法,但請記得,悲傷輔導的目的不是要讓悲傷消失,而是促進人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調適自己的悲傷。
 

什麼是悲傷?

首先要跟讀者澄清,悲傷≠哭泣、憂鬱、悲觀、負向思考。悲傷(grief),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愛的經驗,面對失落的反應(見下表,改編自《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三版》),這樣的經驗是非常個別化的(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失落,悲傷反應可能很不一樣)。「失去所愛或失落」不一定特指喪親經驗,雖然狹義的悲傷輔導通常預設在死亡發生時,可能有人需要悲傷輔導。但廣義的悲傷輔導則不限於喪親,可能是各種失落經驗引起的悲傷反應。
 

悲傷反應類別

常見的悲傷反應(斜體字特指喪親情境)

生理感官知覺

胃部空虛、胸口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對身邊人事物的不真實感、解離感、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口乾

情緒

悲哀、憤怒、愧疚感、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

認知

不相信、困惑、思緒混亂、精神不集中、幻覺或選擇性注意某些訊息、沉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依然存在(對罹病前生活或角色的強烈依戀或堅持)

行為

失眠、沒食慾或過度進食、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嘆氣、坐立不安或過動、哭泣、夢到失去的親人(夢到自己或他人的健康問題)、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自己或他人的癌症、復發、死亡等話題)、舊地重遊、攜帶可想起逝者的物品、珍藏遺物、尋求與呼喚

癌症病人面對失落引發的悲傷反應

過去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的悲傷反應可能來自於以下的改變,例如:外觀、失能、自我價值、死亡焦慮(認清死亡並沒有那麼遙遠)、存在議題(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人際關係受到干擾、不孕或性功能障礙(但國內較少提到)等。

這些因為生病而來的失落,會引發病友們各種生理感官知覺、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悲傷反應。有些病人較能夠調適這些反應,有些則否,通常還需要評估人們在面對癌症時其他面向的狀態,包括:
  • 多重失落:除了罹癌,這段時間還有哪些失落同時發生,例如:家人也同時罹癌或過世、罹癌患者剛好經歷空巢期。
  •  個人意義:不管失落了什麼,都需要檢視它賦予個人的意義或核心程度。例如學生因為罹癌被迫暫時休學,不愛去學校的人可能覺得鬆了一口氣,但喜歡學校生活的人則會覺得生活失去了重要的一部分。
癌症相關資訊或經驗:包括是否有明確診斷(若未清楚告知病情,可能讓病人有不真實的感覺而更難調適)、癌症是否在預期中或可預防(無論是現實上或心理詮釋上)、是否伴隨創傷經驗(例如因腫瘤大出血或是創傷的病情告知經驗)、來自於內在或外在的汙名化(例如相信得癌症是報應或老煙槍得癌症被罵活該)。
  • 個人史:過去有沒有經歷過重大的失落或生病經驗、有沒有癌症的家族病史、罹癌之前是否有心理診斷等,都會影響病友面對癌症時的心理調適。
  • 個人狀態:罹癌時的年紀、病友的性別、因應型態(如較積極還是逃避)、關係型態(如安全依附型較能獲得安全感)、認知風格(如樂觀、反芻)、生病前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是否足夠、信仰和價值等對世界的假設。
  • 環境狀態:病友對身邊社會支持的滿意度(家人和朋友形成的支持系統是否足夠),以及所屬社會文化中的資源和期待(例如醫院的癌症資源中心能夠提供必要的資訊、資源或支持,或是病人就職的公司行號是否對癌友提供友善就業環境),都是癌症病人調適悲傷的保護因子。
  • 伴隨而來的壓力或危機:最常見的是經濟或照顧等狀況,例如:若需要高價自費藥物、病人是家中經濟支柱但因病無法工作、家人要不要放棄工作來照顧病人等。

面對癌症帶來的失落,如何調適悲傷

  悲傷輔導學者Worden曾經提過任務論的觀點,認為喪親者的調適悲傷過程就是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務,這些任務包括:接受失落的事實、處理悲傷的痛苦、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在參與新生活中找到一個和逝者永恆的連結。從任務論的概念來思考如何幫助癌症病人調適失落悲傷,或許可以改寫如下:

  • 接受失落的事實: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要練習接受罹患癌症造成的失落,不用過度嚴重化,但也不需要否認或輕描淡寫,病友可以練習書寫或藉由藝術創作的方式,將體驗到的失落具體呈現出來。
  • 處理悲傷的痛苦:在接受失落事實的過程中,病友們會真實觸及自己的個人癌症經驗,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痛苦耐受度,尋求身邊的社會支持、參加病友活動(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諮詢專線或病友團體)、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練習彈性的思考模式,都有助於病友處理自己的悲傷痛苦。
  • 適應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世界是指生病前後的落差,主要包括:
  1. 外在適應:病友要學習新的生活技巧或角色,例如因為癌症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因為自己多了一個病人的角色。
  2. 內在適應:病友在罹癌之後怎麼看待自己非常重要,這時的自尊和自我價值都可能受到癌症的打擊,可以在抗癌過程中鼓勵病友將自己視為治療團隊的成員,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或調養身體,練習逐漸恢復自信心。
  3. 心靈適應:心靈層次的適應不一定特指宗教,有些病友在生病後更堅定自己原本的信仰,也有人在罹癌後對信仰產生懷疑,但更廣泛的心靈層次是個人的世界觀,病友如何理解自己這一段生命經歷,這個生病經驗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
  • 在參與新生活中找到持續與自己連結的途徑:每個癌症病友都正在參與罹癌之後的新生活,這時候他們與自己的連結很重要,不是要抓住過去不放,也不用忽略自己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對病友們的影響是動態的,在初診斷、治療中、治療結束、罹癌多年後,癌症對病友們的影響持續變化,可以請病友們試試看,偶爾試問自己:「癌症雖然帶來很多失落,但我是否在罹癌之後產生了任何正向改變?」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