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更新
1,595
collect
收藏

鼻息肉會自己好嗎?症狀、原因、開刀、怎麼改善

責任編輯:洪凱斌
設計:林盟凱
鼻息肉會自己好嗎?症狀、原因、開刀、怎麼改善
鼻息肉會一直長,而且容易演變成鼻咽癌,是真的嗎?在診間經常遇到病患提出這樣的疑問。鼻息肉又稱為鼻痔,是鼻腔或鼻竇內黏膜組織異常增生的結果,呈現像水滴狀或果凍狀的柔軟腫物。外觀呈現光滑、半透明或淡黃色,通常沒有疼痛感。通常男性比女性較容易發生,好發年齡約40-60歲之間。並非鼻子裡面長東西都是息肉,也並非所有鼻息肉都需要手術。
#鼻息肉 #鼻竇內視鏡手術 #3D立體導航系統 #生物製劑 #鼻噴劑 #慢性鼻竇炎

目錄

鼻息肉常發生在哪裡?

鼻息肉通常從發炎的鼻竇黏膜開始生長,因發炎產生的相關細胞激素會導致發炎細胞的聚集、組織水腫與纖維蛋白的沉積,造成鼻息肉的產生。可能從鼻竇開口延伸至鼻腔,甚至堵塞鼻竇開口,影響鼻竇的正常功能,同時可能合併氣喘或過敏的現象。

鼻腔構造

鼻腔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內部構造複雜,由鼻中膈分隔為左右兩側,每個鼻腔又可分為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固有鼻腔內側壁上有上、中、下三個鼻甲,鼻甲周圍的空腔稱為鼻道。鼻腔內襯滿了鼻黏膜,鼻黏膜會分泌黏液,用來過濾和濕潤吸入的空氣,並阻止外來物質進入呼吸道。

鼻竇構造

鼻竇位於眉毛上顎間,顏面骨後的含氣腔室(大約位置為眼眶及鼻腔周圍),共有四對:額竇、篩竇、上頜竇,與鼻腔相通,同樣襯著鼻黏膜。鼻竇的功能包括減輕頭顱重量、共鳴發聲以及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等。

鼻息肉發生的原因是什麼?跟鼻竇炎有關嗎?

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釐清鼻息肉的確切成因,但普遍認為它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更像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持續性鼻腔發炎

持續性的鼻腔發炎被視為引發鼻息肉的最主要原因,因為鼻黏膜反覆受到刺激,引發黏膜發炎、腫脹,。以下皆為鼻腔長期發炎的情況:

  • 慢性鼻竇炎:反覆發作的急性鼻竇炎或長期鼻竇感染,讓鼻黏膜持續處於發炎狀態。
  • 過敏性鼻炎:過敏原(如塵蟎、花粉、黴菌等)刺激鼻黏膜,引發過敏反應,造成鼻腔長期發炎。
  • 其他鼻腔發炎性疾病:例如非過敏性鼻炎、藥物性鼻炎等。

基因遺傳影響

研究發現,家族中若有鼻息肉病史,則其他成員罹患鼻息肉的機率也相對提高。這顯示基因遺傳在鼻息肉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可能影響個體對發炎反應的敏感性和鼻黏膜組織的生長調控。

免疫系統失衡

部分鼻息肉患者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導致免疫細胞過度活躍,攻擊自身鼻黏膜組織,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反應,最終形成鼻息肉。

其他相關因素

  • 阿斯匹靈和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過敏: 部分患者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後會出現鼻塞、哮喘等症狀,這類患者罹患鼻息肉的風險也較高。
  • 囊狀纖維化: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影響身體分泌黏液的功能,導致鼻腔分泌物過於黏稠,容易阻塞鼻竇,增加鼻息肉的風險。
  •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粉塵、煙霧等環境中,也可能刺激鼻黏膜,增加鼻息肉發生的機率。

鼻息肉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鼻息肉初期可能毫無動靜,但隨著體積增大,就會逐漸影響鼻腔的正常功能。不過並非所有鼻息肉患者都會出現所有症狀,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的鼻塞,而有些患者則可能出現多種嚴重症狀。
  • 鼻塞:這是最常見的症狀,可能發生於單側或雙側鼻腔,也可能會交替出現。鼻息肉會佔據鼻腔空間,阻礙空氣流通,導致呼吸不順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需要張口呼吸。
  • 流鼻涕:鼻息肉會刺激鼻黏膜分泌更多黏液,導致流鼻涕。鼻涕的性狀可能呈現清澈、濃稠、白色、黃色,甚至帶有血絲,具體取决于鼻息肉的大小、位置、是否合併感染等因素。
  • 嗅覺減退或喪失:嗅覺區域位於鼻腔上部,當鼻息肉增生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阻礙氣味分子到達嗅覺區域,導致嗅覺減退或喪失。
  • 顏面疼痛或壓迫感:鼻息肉增大時,可能會壓迫到鼻竇或周圍組織,造成臉頰、頭部、眼睛周圍疼痛或壓迫感。
  • 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的鼻息肉會阻塞呼吸道,導致睡眠時呼吸暫停或呼吸不順暢,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睡眠品質,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 其他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鼻音重、耳朵悶塞感、耳鳴、喉嚨異物感、咳嗽等症狀。

鼻息肉的高風險族群是那些人?

慢性發炎症狀相關因素

  • 慢性鼻竇炎患者:長期鼻竇發炎是鼻息肉形成的主要成因,約 30% 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會合併鼻息肉。
  • 過敏性鼻炎患者: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長期受到過敏原刺激,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更容易滋生鼻息肉。
  • 氣喘患者:氣喘和鼻息肉常常同時出現,因為它們都與呼吸道慢性發炎有關。
  • 阿斯匹靈和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過敏者:這類患者對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過敏,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鼻塞、流鼻涕、哮喘等發炎症狀,他們罹患鼻息肉的風險也較高。

遺傳與體質因素

  • 囊狀纖維化患者:囊狀纖維化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影響身體分泌黏液的功能,導致鼻腔分泌物過於黏稠,容易阻塞鼻竇,增加鼻息肉的風險。
  • 家族中有鼻息肉病史者:鼻息肉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族成員中有鼻息肉患者,則其他成員罹患鼻息肉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其他相關因素

  • 長期暴露於刺激物環境中的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粉塵、煙霧、化學物質等刺激物環境中,會刺激鼻黏膜,增加鼻息肉發生的機率。例如,從事油漆、化工、建築等行業的人,風險可能較高。
  • 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者: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等,更容易受到感染,也更容易罹患鼻息肉。

鼻息肉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鼻息肉單憑肉眼難以確認,需要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結合病史、臨床症狀和一系列檢查,才能準確診斷。 以下為常見的鼻息肉診斷方式:
  • 病史詢問: 醫師會詳細詢問病患的症狀、病史、家族史、生活環境、藥物使用等資訊。
  • 過敏原檢測: 如果懷疑鼻息肉與過敏有關,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找出可能的過敏原。
  • 鼻腔內視鏡檢查:使用內視鏡深入鼻腔,直接觀察鼻腔及鼻竇內部的情況,確認是否有鼻息肉、鼻黏膜發炎等。
  • 電腦斷層掃描(CT):如果鼻息肉較大、位置較深或懷疑有其他併發症,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鼻竇電腦斷層掃描。 可以更清楚地顯示鼻竇和周圍組織的影像,幫助醫師評估鼻息肉的大小、位置、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鼻息肉怎麼改善?不開刀可以嗎?

鼻息肉的治療目標在於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預防併發症,治療方式會根據鼻息肉的大小、位置、數量、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來決定。不開刀的保守性療法,適用於症狀輕微、鼻息肉較小的患者,主要目的是減輕鼻黏膜發炎、改善鼻塞等症狀,常見的保守性療法包括:
  • 鼻腔沖洗:
使用生理食鹽水或其他鼻腔沖洗液,將鼻腔內的鼻涕、過敏原、刺激物沖洗乾淨,有助於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 鼻噴劑:
  1. 類固醇鼻噴劑: 保守治療的首選藥物,能有效減輕鼻黏膜發炎,改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
  2. 抗組織胺鼻噴劑: 適用於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息肉,可以阻斷組織胺的作用,減輕過敏症狀。
  3. 血管收縮劑鼻噴劑: 可以使鼻黏膜血管收縮,快速緩解鼻塞,但不宜長期使用,以免產生藥物性鼻炎。
  • 口服藥物:
  1. 口服抗生素: 如果鼻息肉合併細菌感染,醫師會開立口服抗生素同步治療。
  2. 口服類固醇: 短期服用可以快速減輕鼻黏膜發炎,改善鼻塞等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3. 抗白三烯素: 適用於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息肉,可以阻斷白三烯素的作用,減輕過敏症狀。

鼻息肉何時要切除?開刀方式有哪些?

如果保守性療法效果不佳,或是鼻息肉過大、已經造成嚴重鼻塞、影響生活品質、併發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反覆復發等情況,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

透過鼻腔進入,將鼻息肉和其他阻塞物清除,以達到改善鼻竇通氣和引流的目的。手術時會使用內視鏡和微型器械,目標是盡可能保留鼻竇的正常組織。
  • 優勢:
  1. 傷口小: 手術經由鼻孔進行,無需在臉部或口腔切口,外觀沒有疤痕。
  2. 恢復快: 術後疼痛較輕,恢復時間較短,通常住院 1-2 天即可出院。
  3. 安全性高: 併發症發生率較低。
  • 手術過程:
 手術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將內視鏡從鼻孔放入,透過內視鏡的影像系統,可以清楚地看到鼻腔和鼻竇內部的狀況。如果鼻息肉阻塞了鼻竇開口,醫師會將鼻竇開口擴大,讓鼻竇內的分泌物能順利排出,減少鼻竇炎復發的機率。並使用特殊的器械,將鼻息肉切除,同時清除發炎的鼻竇黏膜。 常用的器械包括:
  1. 微創動力旋轉刀: 利用高速旋轉的刀片,精準地切除鼻息肉和增生的鼻黏膜組織,出血量少,傷口小。
  2. 雷射: 利用雷射能量,將鼻息肉和增生的鼻黏膜組織汽化,但可能會有較高的熱傷害風險。
  3. 電燒: 利用電流,將鼻息肉和增生的鼻黏膜組織燒灼,但止血效果不如旋轉刀。
  • 手術風險:
鼻息肉手術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但也和其他手術一樣,伴隨著風險和併發症的可能性。 一般的輕微反應包含:眼周瘀血腫脹或輕微疤痕組織,通常會在術後隨著時間淡化。極少數情況下 (不到 1%),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例如:
  1. 眼球或眼周組織受損: 手術位置鄰近眼眶,操作需格外謹慎,以避免損傷。
  2. 顱底損傷,導致腦脊髓液滲漏: 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需要及時處理。
  3. 上顎、臉部永久性麻木: 手術可能影響支配這些區域的神經,造成感覺異常。
  4. 嗅覺及味覺無法恢復或減弱: 手術可能影響嗅覺或味覺神經,導致感官功能受損。

鼻竇內視鏡手術輔助選擇

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

傳統鼻竇內視鏡手術仰賴醫師的經驗和空間感,但鼻竇構造複雜,手術視野有限,有時難以完全掌握病灶位置,尤其是在處理複雜或深層病灶時,風險相對提高。 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輔助內視鏡手術是將電腦斷層掃描 (CT) 影像與內視鏡影像結合,讓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可以即時掌握手術器械與病灶的相對位置,精準定位病灶,提升手術安全性,特別適用於以下情況:
  • 複雜或復發性鼻息肉: 手術難度較高,需要更精準的操作。
  • 鼻竇解剖構造變異: 例如鼻中隔嚴重彎曲、鼻竇氣房發育異常等。
  • 靠近重要器官的病灶: 例如靠近眼眶、顱底的鼻息肉,需要避免手術傷害周圍組織。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針對特定發炎因子或免疫細胞研發的精準藥物,能有效阻斷發炎反應,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對於飽受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困擾的患者,或是那些容易復發、與第二型發炎反應相關的鼻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後可考慮合併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以降低復發機率並鞏固手術療效。

第二型發炎反應是什麼?

第二型發炎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特定刺激物(例如過敏原)產生的一種複雜反應。當呼吸道接觸到過敏原時,免疫細胞中的第二型輔助T細胞(Th2)會主導這一反應,並釋放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會刺激B細胞生成免疫球蛋白E(IgE)和活化嗜伊紅性白血球,進而促進發炎反應。除了鼻息肉外,通常也與過敏性疾病:例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慢性鼻竇炎、鼻過敏等等有關。

鼻息肉保守治療的注意事項

  • 規律使用藥物: 按指示規律使用鼻噴劑或口服藥物,不可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
  • 持續鼻腔沖洗: 每天早晚使用生理食鹽水或其他鼻腔沖洗液沖洗鼻腔,可以清除鼻腔內的鼻涕、過敏原、刺激物,保持鼻腔清潔。
  • 避免接觸過敏原: 如果已知對某些物質過敏,應盡量避免接觸,例如塵螨、花粉、黴菌、寵物毛髮等。
  • 良好生活習慣:
  1. 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鼻腔發炎的機會。
  2. 戒菸,避免二手菸,可以減少鼻黏膜受到刺激。
  3. 定期回診追蹤: 按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讓醫師評估病情,調整治療方式。

鼻息肉手術治療後的照顧與飲食建議

住院期間:

  • 鼻腔填塞物:手術後,鼻腔內會放置填塞物以止血,通常會在術後1-2天移除。移除時可能會有些許不適,但請勿自行拉扯。
  • 鼻腔沖洗:醫師會指示如何正確地進行鼻腔沖洗,以清除血塊、鼻涕和分泌物,保持傷口清潔,並促進癒合。
  • 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請按時服用,並告知醫護人員是否有任何不適。
  • 頭部姿勢:保持頭部抬高,可以減輕鼻腔腫脹。
  • 避免用力擤鼻涕:術後初期應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造成出血或影響傷口癒合。

出院後:

  • 持續鼻腔沖洗:按照醫師指示,持續進行鼻腔沖洗,通常建議持續數週至數月。
  • 按時使用藥物:按時使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例如鼻噴劑、口服藥物等。
  • 避免劇烈運動:術後數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例如跑步、游泳、跳躍等,以免造成出血或影響傷口癒合。
  • 避免摳挖鼻孔:即使感覺鼻腔乾燥或有異物感,也應避免摳挖鼻孔,以免造成出血或感染。

飲食建議:

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多攝取新鮮蔬果、蛋白質,補充維生素和纖維質,有助於傷口癒合。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或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文獻參考

惱人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淺談鼻竇炎的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
長年鼻塞好難呼吸怎麼辦 我是不是長鼻息肉?,亞東醫院院訊。
鼻息肉塞滿鼻腔  微創動力旋轉刀手術重獲暢快呼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惱人的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有救了!,長庚醫院醫訊。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