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更新
6,757
collect
收藏

鼻竇炎會傳染嗎?會自己好嗎?症狀、原因、治療、開刀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殷嘉岑、林盟凱
鼻竇炎會傳染嗎?會自己好嗎?症狀、原因、治療、開刀
鼻竇炎會自己好嗎?天氣轉冷,感冒病毒肆虐,令人頭痛、鼻塞、流鼻涕,甚至難以入眠,可能是得了慢性鼻竇炎,但嘗試了保健食品、成藥、鼻噴劑,也常常幫鼻子按摩,仍久久不能痊癒。究竟鼻竇炎跟感冒、過敏性鼻炎有何不同?該如何分辨?如果出現症狀卻不治療,會自己好嗎?又什麼情況會需要手術?聽說手術要從牙齦開刀,或是有微創的方法嗎?
#鼻竇炎 #內視鏡手術 #過敏性鼻炎

目錄

鼻竇在哪裏?為何會有鼻竇炎?

鼻竇是位於眉毛上顎間,顏面骨後的一個腔室(大約位置為眼眶及鼻腔周圍),共有四對:額竇、篩竇、上頜竇,皆與鼻腔相通。正常情況下鼻竇只有空氣,裡頭產生的黏液能吸附空氣中的細菌和其它微粒,再透過鼻竇表面的纖毛,將鼻竇內的髒東西推向鼻竇通往鼻腔的開口而排除,而當鼻竇被細菌攻克,發炎腫脹導致纖毛不能移動黏液,鼻竇內發炎,就是俗稱的鼻竇炎。

鼻竇炎的種類與症狀

  • 急性鼻竇炎:發生在一個月內的鼻竇炎,通常是感冒時合併發生,典型的症狀為黃膿鼻涕或黃膿鼻涕倒流,伴隨鼻音增加、頭痛、發燒、鼻塞、咳嗽等。
  • 慢性鼻竇炎(有無合併鼻息肉):發生三個月以上,症狀和急性鼻竇炎相同之外,再多上臉部或眼睛四周脹痛、嗅覺變差或無嗅覺。慢性鼻竇炎依病原還可再細分為病毒性、細菌性、黴菌性、齒源性。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環境濕熱、人口密集與空氣污染嚴重等問題,導致國人慢性鼻竇炎的盛行率很高,佔總人口的3-6.4%。慢性中耳炎患者除了要忍受上述難受症狀,還會有耳悶塞感或中耳積水、氣喘、支氣管炎,若持續惡化會擴散到眼睛及腦部,導致眼睛腫脹、腦膜炎等,最嚴重時會造成失明、意識不清及有致死風險,還會影響身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睡眠不足,千萬別輕忽。

為何會長出鼻息肉?

鼻息肉為鼻腔內的柔軟的贅肉,多見於鼻腔雙側,成因為鼻黏膜反覆受到刺激,引發黏膜發炎、腫脹,外觀多呈現蒼白色,若鼻息肉發炎或受到外傷,會因充血轉變為紅色。當患者長期處於慢性鼻竇炎的狀態,鼻腔內容易長出鼻肉,阻擋鼻竇開口,讓患者更難呼吸,輕微者可以類固醇鼻噴劑治療,嚴重時則須以手術切除才行。

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怎分辨?兩者病因差很大

鼻竇炎的發生原因為病毒、細菌、黴菌感染而導致急性鼻竇炎,但若因個體免疫不佳、致病原毒性較強或鼻竇結構不利復原(如:鼻中膈彎曲),則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過敏性鼻炎則是受到花粉、塵蟎、甲殼類等過敏原刺激導致,發作頻率是間歇性的,尤其溫差變化或接觸過敏源時最明顯,症狀則為打噴嚏、持續性透明水狀鼻涕、眼睛及鼻子發癢,因此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病因與症狀是完全不同的。
  鼻竇炎 過敏性鼻炎
病因 細菌或病毒感染,免疫力低弱時更容易發生 過敏原刺激,如花粉、塵蟎、甲殼類等
症狀 黃綠色黏稠鼻涕、咳嗽、喉嚨痛 打噴嚏伴隨透明水狀鼻涕、鼻眼部腫脹發癢
頻率 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慢性可達三個月以上 間歇性發作,溫差大或頻繁接觸過敏原時最明顯

如何檢查?

鼻竇炎的正確判斷需要詳細詢問病史,並檢查患者的鼻腔、鼻竇開口及鼻咽部,有時需以鼻竇內視鏡、X光、電腦斷層來協助檢查。一般建議一年發生超過5-7次中耳炎或是鼻竇炎,要盡快治醫院做詳細檢查,釐清真正的病因及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才能擺脫鼻塞、頭痛的困擾。
電腦斷層對判別鼻竇炎非常有幫助,正常的鼻竇炎因為充滿空氣,在影像上應呈現黑色空腔,若被發炎組織阻塞則會呈現灰白色顯影,視為發炎感染範圍,能以手術清理乾淨。
 

治療鼻竇炎,可以去藥局買藥自行處理嗎?

鼻竇炎的治療主要為藥物,鼻內局部治療為輔,若是嚴重或慢性鼻竇炎才需考慮手術治療。

急性鼻竇炎的藥物治療

  • 止痛退燒藥:可緩解發燒,也有止痛作用。
  • 去鼻充血劑:可快速緩解鼻塞,但使用2-3天後可能會讓鼻子反彈性充血,鼻塞變得更嚴重,鼻腔更乾燥。
  • 類固醇鼻噴劑:類固醇含量低,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可以減輕鼻腔及鼻竇開口的黏膜腫脹與發炎。
  • 抗組織胺:可緩解流鼻水症狀,但也可能讓粘膜變乾,鼻分泌物不易排出等副作用,因此不建議常規使用。

慢性鼻竇炎的藥物治療

  • 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類固醇:依症狀嚴重程度,醫師會給予不同藥物,但長期口服類固醇可能讓免疫力下降,造成月亮臉、血糖升高等副作用。
  • 抗生素:若是細菌感染的鼻竇炎,需要使用10-14天的抗生素,嚴重情況則要用1-3個月。患者要記得千萬不能自己停藥,因為細菌未根除前停藥,可能產生抗藥性的細菌,反而更難治療。
  • 白三烯素調節劑:適合同時有氣管、過敏的患者,能抑制血管舒張並改善鼻黏膜的通透性,以減緩鼻塞和減少鼻黏液生成。

什麼情況的鼻竇炎需要手術?

  • 經內科治療6-12週仍無法緩解
  • 鼻竇炎造成眼球或腦的急性併發症

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FESS,治療鼻竇炎不需翻嘴皮

傳統鼻竇炎手術

過去在沒有內視鏡的70年代,鼻竇炎開刀得翻開兩邊上嘴唇,在牙齒上方橫切一刀,再將前臉頰的骨頭打開,將所有鼻竇粘膜刮除。因為傷口大,術後傷口腫脹多天,讓人「面目全非」,得休養多日。部分病人還會出現「術後頰部囊腫」,手術部位形成一團纖維疤痕,可能會導致患者臉部腫脹、眼球有壓迫感、臉頰悶痛凸起,現今已經很少採這樣的手術方式來治療鼻竇炎。

內視鏡鼻竇微創手術+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輔助

內視鏡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意在「打通」,不在「根除」。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利用內視鏡將鼻腔及鼻竇內病變組織去除,改善裡頭的引流及空氣暢通,讓鼻竇內黏膜功能恢復正常。因為臉上沒傷口,出血量少,住院1-2天即可出院。

研究顯示,約30%的息肉性鼻竇炎患者曾接受手術治療,成功率約85%,仍有機會復發,且鼻竇位於眼睛及顱底中央,周圍有大腦底部、顱底動脈、眼球、視神經等重要器官,考驗醫師的技術及耐力。隨著科技進步,結合3D立體定位導航的內視鏡手術能精準定位病灶,增加治癒率與減少併發症,大幅提升病人手術安全。3D導航需將病人術前電腦斷層影像上傳到系統,建立即時3D立體影像,再請病人頭戴感應器束帶,藉由磁發射器產生立體影像,這就像患者的「鼻腔地圖」,醫師只要跟著導航系統移動,就能精準到達病灶位置進行手術,而不會傷及無辜組織。目前這樣的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已納入健保給付,患者不需額外自費。另外,部分醫院引進更精準的iCT導航輔助,可更精準鎖定病灶、對正常組織結構傷害更少,惟需自費約3.5萬,患者可多評估考量。
手術風險:少部分患者會有輕微併發症,像是產生瘢痕(疤痕)組織,眼周會瘀血腫脹;可能會清除粘膜不徹底而再次發炎或息肉復發。極少機率會傷害眼球、眼周組織及傷害顱底誘發腦膜炎、引起腦脊髓液滲漏;上顎、臉部永久性麻木、嗅覺及味覺無法恢復或減弱等。

鼻竇微創水刀手術

如果是黴菌性的鼻竇炎,內視鏡手術打開竇口後,有時會見到黴菌斑塊或蓄膿,醫師會用普通的針筒加鐵製的沖水管慢慢洗出來,但如果這些藏污納垢在比較深層的地方,或是角度刁鑽,難免清理不完全。鼻竇微創水刀手術則克服這個困難點,器械的前端是軟質的沖吸頭,可噴出強力水柱並吸走髒污,還可以調整水刀頭的角度,醫師只要按下電動板機,就能做360度的沖洗。不過,鼻竇微創水刀並非每家醫院都有,且有些醫院可能得自費,建議多加詢問。


而如果要切除鼻子內的異常增生組織,有雷射、旋轉刀等方式可以選擇,點我了解更多「鼻子塞住了!內視鏡手術打通鼻中隔彎曲」

鼻竇口氣球擴張術

部分鼻竇炎病人如兒童、新生兒患者,不需要移除或切割的情況下,可以接受鼻竇口氣球擴張術,達到建立鼻竇的通氣與引流管道的目的。醫師會利用導管穿入阻塞的鼻竇口,利用氣球充氣的壓力打開鼻竇口,讓裡頭淤積的髒污順勢排出,若搭配3D導航系統也能幫助定位。此手術有創傷小、無需住院、流血量極低的特點。

 

鼻竇炎術後照顧:如何保護傷口?飲食建議?

術後照顧

  • 床頭抬高30-45度,以利引流傷口血水及減輕術後鼻部腫脹。
  • 因鼻內有止血填塞物,患者得以口呼吸,容易嘴唇乾裂,記得補充水份及勤擦護唇膏,但不能用吸管喝水,以免牽扯到傷口。
  • 因鼻內有止血填塞物,會暫時堵住鼻淚管,造成淚水排入鼻腔困難,讓患者淚眼汪汪,甚至有時鼻內的血性分泌物會逆流到眼睛,這都是正常現象。有時也會因鼻塞,導致進水或飲食有逆流情形,這也是正常的。
  • 禁止擤鼻子或做出吹氣動作,以免影響到鼻竇傷口。
  • 若想要咳嗽或打噴嚏,需張開嘴巴來平衡鼻內壓力,也要勤刷牙保持口腔健康,並避免鼓氣漱口,以免造成傷口破裂。
  • 若感覺到鼻咽及口咽處有分泌物,應直接吐出來,不能吞進去以免引起嘔吐或腸胃不適,若吐出來的分泌物量多且為鮮紅色,需立即通知護理人員。
  • 術後可冰敷眉心周圍,緩解傷口疼痛及收縮血管來防止出血。
  • 飲食方面應採取冷、軟質食物,避免粗糙、刺激、過熱食物。

日常生活

  • 禁止吸煙,減少對黏膜的及降低息肉復發。
  • 減少進入公共場所以避免感冒,若外出可配戴口罩。
  • 術後兩週內勿以太熱的水洗臉及洗澡,避免彎腰、提重物及激烈活動,這些情況都會增加鼻部出血機會。
  • 避免飲酒,酒精會造成鼻竇腫脹。
  • 若有發燒、鼻竇處持續性疼痛、鼻血不止、分泌物有臭味,須立刻回診檢查。

文獻參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