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更新
97,744
collect
收藏

鼻咽癌治療難度高?鼻咽內視鏡顯微手術找病灶快又準

諮詢專家:林志峰醫師/臺大醫院耳鼻喉科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鼻咽癌治療難度高?鼻咽內視鏡顯微手術找病灶快又準
台灣每年新罹患鼻咽癌人數約有1,600位,好發年齡為為40-50歲之間,不過偶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出現。而每年因鼻咽癌死亡的人數將近千人,而鼻咽癌似乎特別想與亞洲人當好朋友,亞洲地區發生鼻咽癌比例遠高於歐美地區,這可能與飲食習慣以及基因有關。為何說頭部以上的癌症最難解?頭部以上的鼻咽癌存活率最高?為什麼鼻咽癌容易被當作甲狀腺腫大?所以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取決於什麼條件?一起來認識鼻咽癌!
#鼻咽癌 #甲狀腺腫大 #體外放射治療

目錄

初期難察覺,還會被誤以為是甲狀腺腫大

人類小小的頭頸部包含了諸多的器官,如眼球、淚腺、淋巴與耳蝸,我們賴以維生的食道與氣管,還有最重要的大腦,等同於是一座錯綜複雜的迷宮。而所謂的鼻咽癌,是發生在鼻部後方,喉嚨上側的深處位置,加上周邊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導致鼻咽癌看不到、也摸不著。


由於鼻咽癌的初期難以察覺,出現比較明顯的症狀時,病患通常會誤認為是甲狀腺腫大。不過,也有將近七成患者是因為腫塊出現,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鼻咽癌,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鼻咽的周邊擁有豐富的淋巴組織,這些淋巴結經過癌細胞轉移的過程,形成外側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但沒有痛感。
甲狀腺腫大與鼻咽癌的病徵是不一樣的!甲狀腺腫大的是來自腺體亢進或是缺碘引起結節的瀰漫性腫大,所以面積、體積會比癌轉移淋巴腫大來得更明顯一點。

國人因癌症死亡每十人當中就有一位是頭頸部癌症患者,主因為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病例較不易察覺的癌症類型,早期的症狀可能誤會為火氣大或是感冒而錯過診斷的黃金時間,只要患者出現下列症狀(中後期症狀明顯),建議至耳鼻喉科進行確切檢查。
  1. 無痛感的頸部腫塊
  2. 單耳聽力障礙或有閉塞感
  3. 唾液或痰中有血絲
  4. 鼻涕中帶血絲
  5. 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
  6. 頭痛和臉麻
  7. 遠看東西糢糊
  8. 喉嚨痛與聲音沙啞

不只長在鼻咽部,還會轉移到喉嚨、骨、腦部

鼻咽癌是鼻咽處表層的細胞變性後不斷增生,若沒有及時處理,會侵犯附近喉嚨、骨頭、腦部組織,也會轉移到骨頭、肺部、肝臟。不過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五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鼻咽癌目前明確的原因在臨床上尚未明確,不過,將患者的生活史與病史的經過研究統計得出,罹患鼻咽癌的可能因素有以下三點:
  1. 長期食用醃漬食品,醃製肉類、蔬菜含有高量的亞硝酸鹽。
  2. 遺傳因素(基因)
  3. 曾感染
    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最常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之一,屬於疱疹病毒科,是一種雙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dsDNA病毒);其主要感染B淋巴細胞,但也可感染上皮細胞、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
    (但並非感染過EB病毒就一定會得到鼻咽癌)

檢查方式

因有七成的鼻咽癌患者常因為脖子有腫塊求診,檢查時醫師會先了解其他症狀,並以觸診的方式確認脖子處是否有腫大的淋巴結。而鼻咽的位置無法透過目視確認,這時候會需要做軟式鼻咽內視鏡檢查。
醫師會先為患者鼻部做個局部麻醉,再用細長、帶有鏡頭的管子伸進鼻腔或喉嚨再轉到鼻咽處檢查,若有讓醫師感到疑慮的組織樣貌,則需取下部分組織做切片檢查。若切片後的結果判定為癌腫瘤的話,就會使用不同影像檢查儀器有X光、電腦斷層、MRI核磁共振或是頸部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明確化腫瘤進展的狀況。

鼻咽癌標準治療方法:體外放射治療

免開刀療法

耳鼻喉科醫師為患者進行治療鼻咽癌之前,會先依腫瘤的期別、位置、與個人身體狀況做評估,以目前最普遍的治療方針為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的雙重合併療法。放射治療長遠的副作用較為明顯,接受手術可以達到腫瘤清除的實現,但相對難度也較高。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現行的標準治療方案,還是須與醫師互相溝通找出最適合的方式。

 
  第一、第二期 第三、第四期
治療方式 放射治療:直線加速器或鈷六十治療機照射 放射搭配化學治療(無遠端轉移):
癌症化學治療計劃,多種類藥物合併使用
治療位置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放射劑量 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Gy,每天1.8-2.0 Gy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70-74Gy,每天1.8-2.0Gy
給藥類型 依據癌症的種類、位置、期別,重點還是要看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
有時是一種藥物或數種藥物合併來進行治療,沒有一定藥物種類
給藥方式
  1. 口服給藥:當藥物經由口腔給予,它們將經腸胃道內壁吸收進入血流。
  2. 肌肉注射:藥物可緩慢被血流吸收達到治療效果。
  3. 靜脈注射:可以在血中很快產生藥效,惟對肌肉結締組織會造成刺激,甚至組織壞死。所以最好在靜脈滴注法給藥時,要避免藥物漏針。
治療週期 連續治療7-8週 搭配治療7-8週
5年存活率 五年存活率約72-86% 五年存活率約75%
治療後遺症 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
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
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鼻咽癌位於顱骨底部位置,手術只能用於腫瘤位置與期別非常適合手術切除的鼻咽癌患者身上,這類通常都是第三或是第四期之後的病患。進行外科手術可能會影響視力或是周邊組織,不過接受手術的好處是可以處理頸部有癌細胞轉移的淋巴結。現今有一項新技術可以透過導航定位方法為鼻咽癌患者進行腫瘤移除手術,就是利用內視鏡顯微手術找出並治療癌腫瘤的新治療選項。

內視鏡顯微手術

  • 導航系統+內視鏡鼻腫瘤手術:GPS衛星定位系統不只能幫助開車找尋目的地,現今的鼻科內視鏡手術也運用導航系統,輔助耳鼻喉科醫師進行顯微手術!過去關於鼻竇的手術都是仰賴醫師的手法與經驗,實際摸索組織或是血液管路,透過接觸的方式找到目的地(病灶),這就好像開車上路要翻找地圖現在有了導航,位置就可以更快速精準地找到。新式的導航系統搭配內視鏡為鼻咽癌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過程利用光學定位原理,於手術過程中建立患部即時3D立體定位影像,以及「手術器械」與「病患手術部位」彼此的相對位置,克服傳統手術可能會傷及周邊組織的問題,並開放傳統受限的視野,加強手術的安全性。

鼻炎癌術後常喝水,避免口乾副作用

治療鼻咽癌之後,會造成口水減少的副作用,患者容易嘴巴乾,不僅讓人很不舒服,還會造成患者實質的後遺症,像是口腔內反覆感染,吃東西、說話、吞嚥口水都遇上困難,難以顧及牙齒健康。
因此,在放射治療鼻咽癌之後,患者千萬要記得,一整天都要保持喝水的習慣,讓口腔持續潤濕。選擇濕潤一點的食物,如果食物乾乾的,就用醬汁、沾料、奶油等潤濕。
同時記得避免太酸或太辣的食物,並向營養師諮詢更適當的食物選擇。每天用軟毛牙刷刷牙數次,保持牙齒牙齦健康。

文獻參考

鼻咽癌,三軍總醫院。
認識鼻咽癌,台灣癌症基金會。
淺談鼻咽癌,台中榮總。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