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更新
28,309
collect
收藏

中耳炎耳膜破洞會自己好嗎?症狀、治療、手術一次看

諮詢專家:鄭靜雯醫師/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殷嘉岑
中耳炎耳膜破洞會自己好嗎?症狀、治療、手術一次看
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併發症,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包括耳痛、聽力下降、耳鳴、發燒、頭痛等,多數情況下可透過抗生素治療痊癒。然而,若急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可能會演變為慢性中耳炎,造成耳膜穿孔、膿液流出、聽力受損等後遺症,甚至引發腦膜炎、腦膜下膿瘍等嚴重併發症。中耳炎該如何治療?手術有哪幾種方式?又該如何進行?
#上呼吸道感染 #中耳炎 #微創中耳炎手術 #人工聽小骨

目錄

認識耳朵結構及中耳炎罹病原因

中耳在耳朵的哪裡?

耳朵位於頭顱底的顳骨中,具有聽覺、平衡兩種功能,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中耳是一個充滿氣體的空腔,外側與耳膜和外耳道相接,內側有負責平衡的內耳前庭及聽覺的耳蝸。中耳功用為將空氣中聲波震動的能量傳送、放大,能把聲音忠實的傳到內耳,其構造包含:
  • 耳膜(又稱鼓膜):可因聲音產生震動,經過聽小骨傳導到耳內,引起內耳淋巴液流動,使細胞產生衝動,經由神經傳到大腦,產生聲音。正常耳膜的尺寸為10mm x 8mm,年輕人的耳膜會是透明略呈現白色。
  • 聽小骨:為人體最小的骨頭,從外到內依序為槌骨、砧骨及鐙骨,負責聲音傳導。如果檢查發現患者的骨導和氣導差別大於25-30分貝,醫師會懷疑可能為聽小骨鏈受損。
  • 耳咽管:中耳通氣的管道,往前連接到鼻咽,有調節中耳腔壓力,保護中耳和黏液排泄機能。
  • 乳突氣細胞:乳突是一個充滿氣體的空腔,其中有個像蜂窩且充滿氣體的氣細胞。

很難想像小小的耳朵,藏著這麼複雜的結構!試想,若是從水裡要聽到外面的聲音,只有千分之一的聲音能量會被接收,而內耳是含有淋巴液的腔,當聲音要從中耳傳到內耳,聲波能量會損失30分貝。這時就得靠著中耳的特殊設計,把聲音放大之外,還要把聲音能量透過聽小骨的震動轉成機械能,帶動淋巴液的波動,將機械能轉換成液能,液能就能送進充滿液體的耳堝,再轉換成電能,傳送至大腦而產生聽覺。

為何耳膜破洞會聽不清楚?

耳膜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耳膜和聽小骨的比例,可以產生槓桿的放大效果(22:1),如果換算成聲音的能量,大約是25分貝聲音強度,所以如果耳膜破損,面積比變小,放大效果跟著變差,也就讓人聽得不清楚。

什麼情形會導致中耳發炎?

最常見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細菌經由口鼻喉經耳咽管到中耳,或是病人有過敏性鼻炎,使得耳膜破裂無法癒合,外來的細菌侵入中耳表皮,繁殖生長而發炎流膿。小孩子尤其容易出現中耳炎,因其耳咽管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結構也比較水平,或是增殖線肥大(如扁條腺)擋住了耳咽管在鼻咽腔出口等原因,容易將細菌帶到中耳內。第二常見原因為外傷,比如撞擊、挖耳朵、被大力的打耳光導致耳膜破裂,或是鞭炮的聲波傷害,這些會產生急性中耳炎
若急性中耳炎未經妥善治療,反覆發炎超過三個月,會演變為慢性中耳炎。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細菌會逐漸破壞內耳的聽覺、平衡器官,讓裡頭的細胞死掉,且不可再生,導致患者的聽力及平衡能力越來越差,年紀越大越明顯之外,就算戴助聽器也沒有幫助,因此必須儘早治療,以免聽力和平衡力提前老化。

造成慢性中耳炎還有另一個因素為膽脂瘤,這是一種由皮膚鱗狀角質化上皮所累積而成的良性腫瘤,外表有著珍珠般的乳白色澤、有點亮亮的,因此又被稱為珍珠瘤。正常的中耳並沒有扁平上皮,當位於外耳道或耳膜外側的扁平上皮生長進入中耳腔,就會產生角皮物質,像我們身體就有這些角質,會自然脫落或也可透過清洗去除,長在中耳腔的卻會堆積在凹陷處、中耳腔或乳突內,逐漸累積成膽脂瘤。
別小看這些堆積的角質,以為這只是塊小耳屎,但如果膽脂瘤生長到某個程度,會侵蝕中耳及附近的其他構造,比如破壞到聽小骨,會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侵犯到內耳會造成神經性聽力障礙及平衡功能障礙;若產生發炎反應,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會眼歪嘴斜;若膽脂瘤合併的細菌感染會引起耳漏(耳朵流膿),再向上侵犯到大腦會引起腦膜炎、腦炎及腦化膿,此情況危急生命,必須緊急治療。
至於為何會發生膽脂瘤,目前醫界並無共識,可能因耳部衛生欠佳、先天結構有問題所致,患者以成年人居多,兒童則是多先天性膽脂瘤。

中耳炎的症狀與檢查

  • 分泌物阻擋聽力傳導,出現重聽、耳悶、耳鳴。
  • 分泌物造成耳膜破洞,出現耳漏(耳朵流膿),味道難聞之外,也會影響患者生活,單側耳膜穿孔會出現傳導性聽障,不易分清楚音源方向,兩側皆穿孔會出現溝通障礙。
  • 侵犯到內耳會出現暈眩。

如何檢查

  • 聽力檢查:可發現病患有無傳導性聽力障礙、氣骨導差等情況。
  • 耳咽管功能檢查:若耳膜不完整,中耳沒有濃汁,可安排檢查看患者耳咽管功能狀態。
  • 鼓室圖檢查:觀察病患中耳腔充氣狀態、有無產生積液性中耳炎。

中耳炎治療方式?什麼情況要做中耳炎手術?

很多人會自己挖耳屎或用棉花棒掏耳朵,但醫師多半不建議患者自己動手,以免引發外耳炎,其實耳垢有抗菌作用,也不用清理得太乾淨,反而會因為我們用棉花棒把耳垢推進狹窄的耳道,久了反而容易塞住,建議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給醫師檢查、清理,以免發生膽脂瘤阻塞內耳。
  • 若為輕微的中耳炎,醫生會給予口服抗生素或抗生素耳滴劑,但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有以下情況者,醫師會建議手術:
  • 反覆中耳流膿發炎
  • 影響內耳功能而有頭暈的情況
  • 造成生活不便,如游泳、泡溫泉的水進入耳朵,就會造成流膿、發炎。
  • 經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導致中耳反覆感染、發炎。
  • 少數慢性中耳炎患者會產生膽脂瘤,也建議手術。
  • 免疫功能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容易出現顳骨的骨髓發炎,比如糖尿病、洗腎患者感染致病力強的綠膿桿菌、葡萄球菌,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中耳炎手術:傳統顯微鏡 vs.微創內視鏡差異

慢性中耳炎的手術目的為重建一個通氣良好、沒有缺損及感染的中耳構造,方法包含:
  1. 去除不正常的上皮組織、肉芽、纖維,根除感染病灶。
  2. 重建完整耳膜,讓原有破洞的耳膜,補上新耳膜(來源為顳肌肌膜或軟骨),阻止細菌入侵。
  3. 重建聽小骨鏈:改善患者的傳導性聽力障礙。

傳統顯微鏡手術

由於外耳道是彎曲的S型構造,會擋住手術視野,因此患者必須把耳朵後面的頭髮剃掉,在耳朵後方切開5-6公分,將外道擴大並露出乳突腔及中耳腔,移去病變組織後,取顳肌肌膜當移植新耳膜,修補耳膜破洞,再進行耳道填塞及耳部乳突包紮,若有耳道狹窄的情況,還得磨寬耳道。傳統手術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1.5-2小時,術後需住院3-5天。

微創耳膜修補手術

不需要切開耳朵,只需要用內視鏡,從耳道修補耳膜及聽小骨,因為傷口小、恢復快、只需要局部麻醉,因此在門診就可進行手術,傷口僅1.5公分,外觀看不出來,也不需要拆線及換藥。

鼓膜切開術+置管

在局部麻醉下(兒童為全身麻醉),醫師會將耳膜切開一個小縫,放置細小柔軟的通氣管,讓積累的液體從耳朵中排出來。這個通氣管會在半年到一年間自行掉落,如果之後仍有積水復發,需考慮其他治療方法。
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耳漏機率12-40%,鼓膜慢性穿孔、鼓膜慢性肉芽腫、鼓膜萎縮、塌陷、中耳珍珠瘤。

雷射鼓膜造口術(OtoLAM)

在局部麻醉下(兒童為全身麻醉),醫師會利用二氧化碳雷射,在CCD螢幕的監控下,在0.1-0.2秒內鼓膜製造一個精確洞口,幫助排放液體,改善通風。此手術安全性高,可避免麻醉的疼痛與風險,無需住院,可減少鼓膜異物排斥(通氣管)與感染機會,暢通時間約3-4週,之後鼓膜會自行癒合,但有少部分人因無法自行癒合而需接受鼓膜成形術。
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少數會有傷口疼痛、暈眩、感染、聽力喪失、血或膿性分泌物。

鼓膜成型術

患者的耳中耳是正常的,聽小骨鏈完整,中耳粘膜良好,沒有因發炎而產生的肉芽或纖維組織,可考慮鼓膜成型術。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取患者耳後的筋膜來修補耳膜,最後在耳道內填滿藥棉,約1.5-2個月會自動溶解吸收,術後3天可以洗頭,但得在耳道外塞一顆乾棉球,防止污水進入耳道或污染藥棉。
手術也有微創的方法,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在患者耳軟骨做1公分傷口,取下一小片軟骨,並根據耳膜破洞修剪軟骨,再經由耳道將軟骨卡在耳膜破洞的地方,因為傷口很小,不太需要用止血泡棉做外固定,大約兩週後耳膜就會順利長回來,成功率約95%。
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對耳道填塞物過敏、感染出血、失去味覺、暈眩

聽小骨重建術

若患者的聽小骨發育不全或有缺損,則需接受聽小骨重建術,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透過顯微鏡重建聽小骨鏈。如果是自體聽小骨,可以稍微磨平與修飾,直接重建;如果自體聽小骨長度不足,或和其他聽小骨接合不良,可能造成重建失敗,則可改放人工聽小骨。
人工聽小骨有全聽小骨替代型(TORP)、部分聽小骨替代型(PORP)及活塞型(piston),依據患者聽小骨缺損不同而選用,手術時間約1小時,需住院3-5天。健保署於2017年將「人工聽小骨替代型」納入健保給付,否則過往自費需約1萬元。
 

中耳炎術後多久可以洗頭?如何照顧發炎的耳朵?

術後照顧

  • 耳部術後傷口會感覺疼痛,若無法忍受,可告知護理人員給予止痛藥物。
  • 術後耳內可能會有震動感、流水聲或耳鳴,這是正常現象。
  • 術後會有輕微頭暈、噁心情形,可以避免突然轉身、移位來減緩不適感,要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必要時需請家屬協助陪同。
  • 採平躺或健康耳側躺,避免壓迫傷口,床頭可搖高。
  • 若有耳部紗布繃帶,勿自行拉扯、拆除,若繃帶過鬆、過緊或移位,請告知護理人員。
  • 傷口需保持乾燥,不可彎腰洗頭,要注意千萬不能讓耳朵進水,水溫也不宜過熱。
  • 避免用力咳嗽或擤鼻涕,打噴嚏時需張開嘴巴,避免耳咽管壓力不平均,影響內耳傷口癒合。
  • 禁止用硬物挖耳朵,也需避免噪音過大的場合。
  • 禁止吸菸,會影響傷口癒合。
  • 飲食上踩軟質食物,避免用力咀嚼而牽動傷口。

出院後注意事項

  • 手術後疼痛可能持續1-2週,可依醫囑服用止痛藥。
  • 術後三個月避免游泳、潛水、搭飛機,需經醫師評估。
  • 避免用力解便、過度運動、提重物、突然彎腰等,會增加中耳壓力的活動。
  • 應預防感冒、咳嗽,以免影響耳部傷口癒合。
  • 定期回診、追蹤,若有出現發燒、出血、頭暈、膿性分泌物或劇烈疼痛,甚至聽力下降等情形,需立刻回院治療。

傷口照顧

  • 術後7-14天才會拆線,不可自行取出耳道內填塞的藥棉。
  • 準備生理食鹽水、優碘、無菌棉籤、無菌紗布、紙膠帶,每週做一次傷口清潔。

文獻參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