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能自然排出嗎?症狀、原因、治療方式、飲食建議
諮詢專家:王碩盟醫師/台大醫院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腎結石的發生原因是什麼?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是指在腎臟內形成的結石。腎結石的大小和形狀各異,一般小於2公分,但也可能出現5公分大,如鹿角形狀的鹿角結石(Staghorn stone)。
為什麼會出現結石呢?主要與水分攝取有關。台灣屬於亞熱帶國家,是尿路結石好發地區,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尤其近幾年夏季氣溫屢創新高,平均每10人之中就有1人罹患結石。除了上述季節因素外尚有其他風險因素:
為什麼會出現結石呢?主要與水分攝取有關。台灣屬於亞熱帶國家,是尿路結石好發地區,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尤其近幾年夏季氣溫屢創新高,平均每10人之中就有1人罹患結石。除了上述季節因素外尚有其他風險因素:
- 暴飲暴食:飲食喜好肉類與甜食的民眾,會因為長期攝取過量的蛋白質、納、糖,這時候會降低尿液中的酸鹼值,並且增加尿液中鈣與尿酸的排泄,提高了腎結石風險。
- 家族遺傳:假設父母本身有腎結石病史,其子女得結石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
- 久坐憋尿:以國人白領階級最多,平日長時間都坐在辦公室當中,因業務繁忙而忘記補充水分並且上廁所解尿,日子一長加上時間一久,原本存在人體尿液中的小結晶就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變成大結石!
- 慢性泌尿道感染:尿液滯留、副先天性尿路狹窄、痛風,以及服用過量致酸劑都可能造成慢性泌尿道感染,提高腎結石風險。
腎結石的種類有哪些?
其實腎結石人人都有,如果平時水分攝取不足,尿液過於濃稠,裡頭的草酸鹽、草酸鈣等成分排不出去,不斷累積就形成了腎結石。腎結石的種類包含:
- 草酸鈣結石:約占75%,由食物中的草酸引起,包括飲料中的濃茶、咖啡、可樂、啤酒等,食物類如花生、巧克力、扁豆、菠菜、蘆筍、蘿蔔等,此外也應避免攝取含過多維生素C,適量吃如柑橘、葡萄、草莓、蘋果等水果。
- 磷酸鈣結石:約占10~20%,由食物中的磷酸引起,包括麵包酵母、小麥胚芽、蝦類、香菇、動物內臟、蛋黃、豆類以及堅果類等。
- 尿酸結石:約占5%,正常人的尿液呈現中性,但是有一類人的尿液偏酸性且原因不明,尿酸因為不易溶解,就會形成尿酸結石。這類人在飲食上需限制飲酒,並減少攝取高嘌呤如動物內臟、魚類、海產、肉湯以及雞精等。
- 胱胺酸結石:較少見的結石類形,需限制蛋白質攝取,包括肉類、禽類、魚、蛋、大豆以及小麥等。
腎結石的症狀有哪些?疼痛的位置?
臨床上經驗通常一公分以下的腎結石,比較不會引起不適感,但是較大的腎結石(一公分以上)阻塞輸尿管時,那就有可能出現下列這些症狀:
- 劇烈的腰部或腹部疼痛:疼痛通常是突然發作的,並且可能非常劇烈。疼痛可能位於背部或腹部,並可能放射到腹股溝或大腿。
- 噁心和嘔吐
- 排尿時疼痛或灼熱
- 尿頻:患者可能需要頻繁排尿,但每次排尿量都很少。
- 血尿:尿液中可能出現血液。
如果您出現這些症狀,請務必就醫。腎結石可能是嚴重的,但通常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是一些可能提示腎結石的其他症狀:
- 發燒和發冷
- 尿液混濁或有臭味
- 疲勞
- 食慾不振
- 減肥
腎結石的診斷方式有哪些?
以下是腎結石的常見檢查方法:
- 尿液檢查:尿液檢查可以檢查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細菌感染或早期腎臟疾病。尿液檢查還可以幫助醫生確定結石的類型。
- 腎臟超音波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是一種無創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查看腎臟的大小、形狀和結構。超音波檢查還可以顯示腎臟是否有結石、水腫或腫瘤。
- 腹部X光檢查:腹部X光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查看是否有鈣質結石。X光檢查還可以顯示結石的大小和位置。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還需要進行其他檢查,例如:
- 靜脈腎盂攝影:靜脈腎盂攝影是一種使用放射性染料的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查看腎臟和輸尿管。
- 電腦斷層掃描 (CT):CT 掃描可以提供腎臟和輸尿管的詳細圖像。
- 磁振造影 (MRI):MRI 可以提供腎臟和輸尿管的詳細圖像,並且不使用輻射。
腎結石的治療方式?有自然排出的方法嗎?
腎結石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結石的大小、位置和成分。
一般療法
對於小於 1 公分的腎結石,通常可以通過一般療法治療。一般療法包括:
- 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幫助稀釋尿液,從而促進結石排出。
- 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幫助緩解腎絞痛。
- α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可以幫助放鬆輸尿管的肌肉,從而促進結石排出。
手術治療
對於大於 1 公分的腎結石或無法通過一般療法排出的結石,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
傳統剖腎取石手術
剖開腎臟來取出結石的手術。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患者腹部或背部開一個切口,然後將腎臟對半剖開,取出結石後再將腎臟縫合。此手術因傷口大、恢復慢、併發症多,目前已經鮮少執行。
使用高能量衝擊波擊碎結石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無傷口、較不會疼痛、可在診所執行,一般來說成功率有80%,通常用於治療小於 2 公分的腎結石。
- 優點:非侵入性處置、不用住院、不用麻醉。
- 缺點:太大的結石無法一次打碎,也無法確認打碎的情況。
- 副作用:疼痛、瘀傷、血尿、噁心和嘔吐、皮膚灼傷。
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術 (URS)
為通過尿道插入內視鏡來查看和去除結石的手術治療方法,需住院2-3天,可分為軟式及硬式輸尿管內視鏡。
- 硬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利用一根像鐵絲的管路伸進尿道,利用管路前的雷射打碎石頭。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碎石效果很好,可一次性清除許多結石,有健保給付。但患者不適感較強,術後可能有血尿、腰痠等症狀,且無法處理尿路中、上段到腎臟的結石。
- 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原理及優點和硬式內視鏡碎石術一樣,但軟式內視鏡管線可彎曲,能深入到腎臟。不過,大於3公分的腎結石擊碎效果不佳,且需自費新台幣7-15萬元。
經皮穿腎取石術 (PCNL)
是一種通過在背部或側面開一個小孔來插入細針,然後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的手術治療方法。PCNL 通常用於治療大於 2 公分的腎結石或無法通過體外震波碎石術 (ESWL) 治療的結石。有健保給付,部分負擔約新台幣3萬元。
- 優點:處理較大顆結石或是鹿角型結石較有效。
- 缺點:醫師技術要求較高、手術時間較長,血尿機率高,可能造成腎功能下降。
- 副作用:出血、感染、尿路損傷、腎臟損傷。
迷你經皮穿腎取石術
與傳統的經皮穿腎取石術 (PCNL) 相似,但使用更小的針頭和更小的腎臟鏡,傷口僅0.5公分。醫生會在患者的背部或側面開一個小孔。然後,他們會插入一根細針,引導一根細小的腎臟鏡進入腎臟。腎臟鏡是一個帶有攝影鏡頭和雷射的微型儀器。醫生會使用雷射將結石擊碎成小碎片並夾出體外。
從分析可以得知,體外震波或經皮穿腎取石,這兩種術式比較無法進入腎臟內部進行碎石。若發生大於兩公分以上的結石(通常為年紀較長的患者),可以透過軟式內視鏡進行碎石與清除,相對會降低患者許多負擔,患者可以與醫師好好商討對策。
輸尿管結石手術的術後照顧
手術後護理
- 患者在麻醉藥效消退後,可以開始進食流質食物。
- 患者需要多喝水,以幫助結石排出體外。
- 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血尿,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血尿嚴重,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 患者如果留置了導尿管,需要按照醫護人員的指示進行護理。
居家照顧
- 患者出院後,需要按時服藥,並按照預約時間回門診追蹤。
- 患者應多走動,以幫助結石排出體外。
- 患者應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不要憋尿。
- 患者應注意飲食,避免食用容易導致結石復發的食物,如巧克力、可可、菠菜、豆類食物、礦泉水、大量的牛奶、核桃、玉米等。
- 患者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到門診或急診求診:
- 膀胱或尿道劇烈疼痛,服藥後仍無法緩解。
- 小便量減少(少於 600 cc/天)。
- 出現畏寒、發燒現象(>38℃)。
- 持續嚴重的血尿(超過半天以上,顏色如鮮紅的西瓜汁)。
- 如果患者在手術後放置了雙 J 導管,需要在門診追蹤拔除。雙 J 導管通常需要在 3 個月內拔除,否則可能因結晶物質的沉積而造成阻塞,導致該側腎臟水腫、發炎、感染等情形。
腎結石的預防方式與飲食建議
-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每天攝取3000㏄水分,開水最好,因為大部份飲料都含有草酸,充足的水可以稀釋尿液,把小結石沖出來;大量水分也是泌尿道痙攣的最好止痛鬆弛劑。每隔一兩小時就喝杯水,而且睡前最好喝300㏄,避免夜間尿液濃縮。
- 不憋尿、多多解尿:每1~2小時排空膀胱,不憋尿,最好維持每天尿量2000㏄以上
- 看石頭吃飯:結石的原料多來自於我們日常飲食,所以需要依據結石成分調整飲食內容。
- 草酸鈣結石:少吃或避免一次吃太多草酸含量食物,比如濃茶、咖啡、可樂、啤酒等飲料,和花生、巧克力、扁豆、菠菜、蘆筍、蘿蔔等,也要避免攝取過多維生素C食物,如柑橘、葡萄、草莓、蘋果等。
- 尿酸結石:和痛風一樣,需採低普林飲食,少吃動物內臟、肉汁肉湯、海水魚、香菇、紫菜、豆類、酒類等。必要時依醫囑服用降尿酸藥物。
- 磷酸鈣、磷酸銨鎂結石:少吃含磷高的酵母、香菇等食物。磷酸銨鎂結石多因泌尿道感染緣故,需控制感染。
- 不必限制鈣質:過去的看法多認為鈣是結石主要成分,所以要控制鈣質攝取,但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攝取足量鈣質可以抑制含鈣結石的產生。低鈣飲食反倒會刺激身體從骨頭釋放更多鈣質,並促使草酸吸收增加,造成尿液中草酸濃度上升,更容易形成草酸鈣。
- 少吃鹽、避免大魚大肉:少吃鹽,可以增加鈣質吸收;太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與鈣質排泄,降低尿液酸鹼值,增加結石危險。
- 運動可以預防結石:適當運動可以幫助泌尿道蠕動,減少尿液結晶沈澱,預防結石的形成,促進結石排泄。
- 按時返診追蹤:建議結石病人每3~6個月門診追蹤照X光片,早期發現結石早做適當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