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症狀如何早期發現?胃癌症狀、前兆、存活率、治療一次看
責任編輯:廖冠竣、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
胃癌跟幽門桿菌有關?胃癌前兆與原因
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胃癌是台灣常見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2022年男性胃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10.65人,女性為每十萬人口5.88人。而2022年惡性腫瘤的十大死因排序,胃惡性腫瘤為第八名,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2.1人,女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5人。
很多人認為胃癌是因患者長期接觸醃製、高鹽分食品,加速胃部發生病變。根據國健署的報告,胃癌患者中有8到9成都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可以說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目前20歲以上的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30%,比例相當高。另外,幽門桿菌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又有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幽門桿菌感染的危害
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桿菌,可寄生於人體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上。幽門桿菌是一種透過糞口傳播的細菌,因此做好個人衛生是預防感染幽門桿菌的關鍵。- 慢性胃炎:幽門桿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炎症。慢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變,如果不治療,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
- 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可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黏膜損傷,形成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可引起胃痛、出血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穿孔、出血等併發症。
- 胃癌:幽門桿菌是胃癌的明確致癌因素。研究表明,幽門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未感染者高出3-6倍。
高風險族群
在1990年代,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為55%,隨著經濟狀況與公衛環境改善,目前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30%,孩童與青少年的盛行率則約為10%,其他危險因子還有:- 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不佳
- 抽菸、過度飲酒
- 遺傳
- 慢性胃部疾病:胃粘膜異常、免疫缺乏者、胃腺瘤性瘜肉、次全胃切除後等
胃癌症狀有哪些?初期症狀如何發現?
胃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或與其他胃部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略。以下是一些胃癌的早期症狀:
- 上腹部不適或疼痛
- 食慾不振
- 噁心、嘔吐
- 體重減輕
- 糞便潛血
而胃癌發生到中後期,癌細胞經過擴散蔓延至周邊的器官像是肝或是腸道,開始出現一些阻塞症狀,就更要注意
- 食慾驟降
- 體重減輕:可能是胃癌晚期的徵兆,特別要注意如果沒有飢餓感,更容易掉體重
- 無法控制的嘔吐
- 胃癌的癌細胞擴散至肝器官會出現的症狀,如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腹水(腹腔內積存超量的液體)
胃癌存活率?胃癌檢查方式與五年存活率
如果患者出現胃癌的症狀,醫生通常會先安排上消化道X光攝影或胃內視鏡檢查來進行初步的診斷。如果檢查結果發現有異常,醫生可能會進一步安排其他檢查來確認診斷。- 上消化道X光攝影:上消化道X光攝影是一種利用X光來檢查胃部和十二指腸的檢查方法。檢查前,患者需要先喝下含有顯影劑的液體,以幫助顯現胃部和十二指腸的輪廓。檢查過程中,患者需要躺在X光機下,保持不同的姿勢,以便醫生從不同角度拍攝X光片。
- 胃內視鏡檢查:胃內視鏡檢查是一種利用內視鏡來檢查胃部和十二指腸的檢查方法。內視鏡是一種細長、可彎曲的管子,前端配有攝影機和照明燈。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將內視鏡從患者的口腔插入,然後慢慢伸入胃部和十二指腸。胃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胃癌最準確的方法。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高,若在加上胃生體切片檢查,正確診斷率可高達95%以上。
- 其他檢查: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可以幫助醫生評估胃癌的侵犯程度和有無轉移跡象,對於胃癌手術前之分期有重要幫助。
近兩年,國內醫療單位已有院所開始應用色素內視鏡於有可疑的胃粘膜組織上。色素內視鏡檢查是一種利用染劑來幫助醫師更清楚地觀察胃部黏膜的檢查方法。染劑可以附著在癌細胞上,使癌細胞與正常組織形成對比,從而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甲基藍是一種常用的色素內視鏡染劑。甲基藍可以使病變輪廓較清楚,有助於內視鏡切除。
胃癌分期
胃癌九成以上都是胃腺癌,其他不到10%比例的胃癌有類癌、胃腸道基質瘤等。目前最常用的胃癌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系統,是由國際癌症聯合會(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統是根據以下三個因素來進行分期:
- T分期:腫瘤侵犯胃壁的深度
- T1:腫瘤侵犯黏膜層。
- T2:腫瘤侵犯黏膜下層。
- T3:腫瘤侵犯肌層。
- T4:腫瘤侵犯漿膜層或穿透胃壁。
- N分期:淋巴結轉移的數目
- N0:沒有淋巴結轉移。
- N1:1-2個淋巴結轉移。
- N2:3-6個淋巴結轉移。
- N3:7個或以上淋巴結轉移。
- M分期:是否有遠處轉移
- M0:沒有遠處轉移。
- M1:有遠處轉移。
- 第一期:T1N0M0。五年存活率大於90%。
- 第二期:T2N0M0、T3N0M0、T1N1M0、T2N1M0。五年存活率約50%。
- 第三期:T3N1M0、T4N0M0、T1N2M0、T2N2M0、T3N2M0、T4N1M0、T4N2M0、任何T分期N3M0。五年存活率約15%或更少。
- 第四期:任何T分期N3M1、任何T分期任何N分期M1。五年存活率不到5%。
胃癌治療費用、方法、後遺症
胃癌的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的目標包括:
- 根治性切除: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結完全切除,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 姑息性切除:無法完全切除腫瘤,但可以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全胃切除術
全胃切除術是胃癌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方式。全胃切除術適用於以下情況:
- 腫瘤位於胃的賁門或胃底
- 腫瘤侵犯胃壁的深度較深
- 腫瘤累及周圍器官
部分胃切除術
部分胃切除術適用於以下情況:
- 腫瘤位於胃的幽門側
- 腫瘤侵犯胃壁的深度較淺
- 腫瘤未累及周圍器官
傳統開胃全切手術
傳統開胃全切手術是一種透過腹部正中切口進行的手術。切口的大小約為20-25公分。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將整個胃部、部分食道、十二指腸、胃周淋巴結及大網膜等組織切除。
腹腔鏡下胃全或次全切手術
腹腔鏡下胃全或次全切手術是一種透過腹腔鏡進行的手術。腹腔鏡是一種細長的管狀器械,前端裝有攝影機,可將手術畫面投射到螢幕上。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在腹部開幾個小切口,將腹腔鏡及手術器械置入腹腔內,再進行胃部切除。
內視鏡手術
內視鏡手術是一種透過內視鏡進行的手術。內視鏡是一種細長的管狀器械,前端裝有攝影機及治療器械。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將內視鏡從口腔或肛門插入消化道,再進行胃部切除。傳統開胃全切手術 | 腹腔鏡下 胃全或次全切手術 | 內視鏡手術 | |
---|---|---|---|
手術醫材 | 無 | 腹腔鏡器械 | 消化道內視鏡 |
出血量 | 100-150ml | 少於100ml | 0 |
手術時間 | 3小時左右 | 3-5小時 | 2-3小時 |
住院天數 | 一至兩週 | 一至兩週 | 3-5天 |
副作用 |
|
較無 | |
費用 | 健保部分給付 個人負擔約3-5萬 |
健保部分給付 個人負擔約3-5萬 |
健保未給付 大約5-7萬元 |
胃繞道手術
對於無法切除腫瘤的胃癌患者,可進行胃繞道手術來改善生活品質。胃繞道手術是一種將胃部與小腸的一部分連接起來的手術。手術可以讓食物繞過腫瘤,直接進入小腸,從而改善消化道阻塞的症狀。但此手術無法治癒胃癌,只能改善症狀。
淋巴廓清術
淋巴廓清術是一種將腫瘤周圍的淋巴結切除的手術。淋巴廓清術可以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 一級(D1)區域淋巴廓清術:切除癌腫瘤附近的淋巴結。適合淋巴結轉移率較低的早期胃癌患者。
- 二級(D2)區域淋巴廓清術:切除癌腫瘤附近的淋巴結,以及支配胃的大血管周圍的淋巴結。適合淋巴結轉移率較高的晚期胃癌患者。
腹腔內溫熱化學治療(HIPEC)
HIPEC 的原理是利用加熱的化療溶液來殺死癌細胞。加熱可以提高化療藥物的穿透性,使其更容易進入癌細胞內部。此外,加熱還可以使癌細胞更加敏感化療藥物。HIPEC 通常在腫瘤減量手術(CRS)之後進行。CRS 旨在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在 CRS 完成後,將加熱的化療溶液注入腹腔,並保持 30 至 60 分鐘。HIPEC 適用於以下情況:
- 胃癌合併腹膜轉移
- 胃癌伴隨腫瘤性腹水
- 晚期胃癌的輔助治療(例如:侵犯漿膜層的 T3/T4 期胃癌)
研究表明,HIPEC 可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在一項研究中,接受 HIPEC 治療的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 37%,而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 22%。HIPEC 的優點包括:
- 可以使用高劑量的化療藥物
- 可以增加化療藥物在腹部的治療效果
- 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
- 可以改善化療藥物的吸收和對癌細胞的敏感性
- 可以減少某些化療藥物的副作用
副作用:噁心和嘔吐、腹瀉、發燒、疲勞、白血球減少、感染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用高能放射線,也就是 X 光,來殺死癌細胞的。傳統上,放射治療不是胃癌治療的主力,而是輔助療法。通常會在手術前後使用,照射腫瘤可能生長的地方,把看不見、無法切除或殘留的癌細胞殺死,達到控制的效果。現在放射治療常會跟化學治療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放射治療也可以用來減輕胃癌的症狀,例如疼痛、出血,或是腫瘤引起的消化道阻塞。
跟其他破壞性的治療一樣,放射治療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副作用主要是對細胞分裂快的組織影響比較大,尤其是腸胃道黏膜表皮。所以接受放射治療的病患常會有噁心、腹瀉、腸胃不適等症狀,但這些症狀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動消失。如果合併使用化學治療,副作用會更明顯。
為了增加放射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現代的放射治療會使用強度調控和影像導引的技術。強度調控可以讓放射劑量集中在腫瘤的位置,影像導引則可以確保照射的準確性。
胃癌復發常見部位
- 腹膜:腹膜是覆蓋在腹部內壁的一層薄膜。胃癌細胞可以通過淋巴系統或血液轉移到腹膜。
- 肝臟: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胃癌細胞可以通過血液轉移到肝臟。
- 淋巴結:淋巴結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胃癌細胞可以通過淋巴系統轉移到淋巴結。
- 殘胃:殘胃是指切除部分胃部後的剩餘部分。胃癌細胞可以復發在殘胃。
- 腹腔外遠端轉移:胃癌細胞可以通過血液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例如肺部、骨頭和腦部。
胃癌手術後飲食、住院時間、術後照顧
- 傷口護理: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感染。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滲液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 引流管護理: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和清潔,防止滑脫或污染。
- 體液和抗生素的給予:遵醫囑進行輸液和抗生素治療,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和預防感染。
- 休息與活動:術後應充分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術後第二天可在床上進行簡單的活動,如翻身、屈伸肢體等。術後第三天可在家人或醫護人員的陪同下下床活動。
胃癌切除手術後,因胃容積的改變、食糜與胃液無法充分混合、食糜直接刺激腸道等因素,容易導致腹脹、腹瀉、暈眩、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因此,術後需要進行飲食調整,以減少這些症狀。胃癌切除手術後的飲食進展階段一般如下:
- 清流質飲食:術後1-2天,只供應不刺激消化過程之液體食物,如米湯、清果汁、無油清湯等。
- 全流質飲食:清流質飲食攝取後如無腸胃不適,可進展至全流質。流質飲食包括在體溫下呈液體狀態的食物,或也可將固體食物經剁碎後與主食類煮成半流體狀態,再經果汁機打碎成全流質供應。
- 半流質飲食:全流質飲食進展至半流質,可觀察有無腹脹或嘔吐等相關症狀。半流質飲食製備原則是將固體食物切碎後,加入湯汁煮爛,為稍加咀嚼即可吞嚥的食物。
- 軟質飲食:與一般膳食相同,要注意均衡飲食的原則,廣泛攝取六大類天然食物,選擇質軟而細、低油且容易消化的食材。
飲食原則
- 少量多餐:每天6-8餐,避免進食量過少,也可以讓身體逐漸適應胃切除後之殘餘消化功能。
- 細嚼慢嚥:因為胃切除後缺乏研磨食物的功能,故細嚼慢嚥相當重要,因為咀嚼以及口腔消化液之分泌,有助於把食物在口腔中即分解為小分子以利消化吸收。
- 選擇優質蛋白質:每餐建議包含熱量密度高之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奶類、肉、魚、蛋、黃豆製品。
- 選擇細軟、種類均衡天然的六大類食物: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 烹調方式選擇溫和質軟,禁忌刺激辛辣:減少油煎油炸,可用蒸、煮、燉、烤等少油方式進行烹調。
- 攝食狀況不佳時,可善加利用膳食補充劑之使用:多吃含鐵質的食物,必要時可使用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全胃切除者須依醫矚定期注射維生素B12。
常見問題:不吃醃漬物就能降低罹癌風險嗎?
A:其實胃癌的發生,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要考慮家族史因素,並沒有說特地不做什麼、不吃什麼就不會得到胃癌,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接受健檢才是預防之道。
Q:確診胃癌能不切胃嗎?
A:如果不想開刀,口服的化療藥物因為副作用比較小、容易使用,多數的病患心理上也比較能接受。近期的日本研究顯示,舉例有健保給付的口服化療藥物S1治療,一年後比無化療的對照組提升了10%的3年存活率。但整體而言,化療可以在短期內延長生命,但很難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