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筆相關資料
2025/01/20
14,329
收藏
乳癌是台灣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脅,且具有遺傳風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乳癌多年來一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1萬5千人,死亡人數也將近3千人。除了預防性手術,乳癌高危險群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或降低罹癌風險?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是否能為乳癌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突破?本文將深入探討乳癌的遺傳風險、預防策略、以及細胞儲存和細胞治療的最新進展,帶您了解如何透過整合性的方法,降低乳癌風險並守護您的健康。

4 筆相關資料
5 筆相關資料
2025/10/29
4
收藏
原本只是摸到一個小腫塊,沒想到竟然是乳癌第四期!還轉移到多個器官。」一位來自北部的林小姐,長期輪大夜班、作息不規律,直至2023年5月在自我檢查時發現乳房有硬塊,起初未立即就醫,直到腫塊逐漸變大,才前往醫院檢查。確診時,已罹患乳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肺部與腹部,甚至造成雙側肺積水和呼吸困難,病情比她想像中更為嚴重。
2025/09/22
15
收藏
30歲的李小姐半年前罹患乳癌,手術後開始接受化學治療,過程中卻開始感覺手腳有脹痛、麻痛的感覺,進而影響睡眠品質,且不適感在化療結束後持續存在,遂進行乳癌術後復健及神經傳導檢查。檢查結果為周邊神經病變,排除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功能障礙等危險因子後,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洪怡珣主任診斷李小姐有因為化學治療而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由於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洪主任建議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在接受連續五天的一次療程後,李小姐症狀明顯改善,神經疼痛分數從78分下降至20分。
2025/09/11
28
收藏
58歲黃女士因罹患乳癌日前接受右側乳房切除手術,並在同次術中以矽膠重建乳房,術後初期恢復相當好,但兩個多月後,義乳的部分出現局部疼痛與灼熱感,回診檢查發現局部紅腫,但口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彰且紅腫範圍擴大。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魏林瑰醫師將黃女士收入院,以手術的方式在病人乳房的位置放上兩個微小導管進行每天兩次的義乳沖洗,三天即順利消腫,一週後,順利出院,不用將義乳移除。
2024/03/05
500
收藏
2023/06/29
685
收藏
68歲陳小姐因左側乳房巨大腫瘤穿破胸壁,不僅流血還發出惡臭,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緊急照會感染科及一般外科王聖麟醫師,遂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病理組織切片,發現為第四期「三陰性乳癌」。以抗生素治療完陳小姐感染、敗血症的狀況後,王醫師再以化學治療、配合免疫治療雙管齊下,歷經六個月的治療,傷口已完全癒合,無任何不適,目前穩定接受化療、追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