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更新
17,537
collect
收藏

膝蓋軟骨再生修復手術,讓磨損的膝蓋軟骨長回來!

諮詢專家:釋高上醫師∕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主任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殷嘉岑、林盟凱
膝蓋軟骨再生修復手術,讓磨損的膝蓋軟骨長回來!
膝蓋軟骨磨損導致關節疼痛、酸軟是國人很常見的問題,過度運動、退化性關節炎、車禍外傷都有可能產生膝關節不適。傳統上,患者多半會選擇吃消炎藥、物理治療、注射療法(玻尿酸、PRP)等方式,延緩膝蓋軟骨磨損,等到軟骨磨光了,最終只能採取換人工膝關節。其實台灣再生醫療發達,最新技術能以微創手術的方式達到軟骨再生修復,不僅只需一次手術,手術風險小,還能逆轉膝蓋磨損,避免走上換人工膝關節的結局,讓你活動到老都不受限!
#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再生 #人工膝關節 #關節鏡 #膝蓋軟骨

目錄

退化性膝關節炎惹得禍!膝蓋軟骨磨損難恢復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骨頭之一,負責承受身體重量,且我們要坐、站、跑、跳等動作,都仰賴靈活的膝關節,其中的關節軟骨,更是在膝關節活動扮演重要角色。
關節軟骨位於股骨頭的兩段,白色帶點光澤,厚度大概是2mm,表面是膠原蛋白纖維,內部是水分組成,分布著軟骨細胞與膠原糖蛋白,有降低骨頭間的摩擦力、高度吸震、緩衝並分散重量的效果。由於軟骨沒有神經和血管,不像硬骨斷裂後能自行修補,一但受傷,非常難以恢復,且會持續惡化,讓人感覺疼痛、越來越不舒服!

造成膝關節受損的原因有很多,包含:
  • 先天性、過度使用磨損、因老化退化(此情況最為常見)
  • 運動受傷或外力傷害
  • 半月板受損或韌帶損傷導致膝關節不穩定,進而使得軟骨受損


如果軟骨受損後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光滑的關節面出現凹陷,而影響關節活動度,也會因為鬆脫的軟骨碎片在關節內漂浮,吸收關節潤滑液後而漲大,而沒有軟骨覆蓋的骨頭,也可能不會長出新的纖維組織來癒合。

你的退化性關節炎是第幾級?如何選擇治療方法?

根據衛福部估算,國內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為15%,等於全台有350萬人受到關節退化之苦!依照嚴重等級不同,患者感受到疼痛程度也不同:
  • 第一級:此時患者大多沒有感覺;疑似關節間狹窄,懷疑有骨刺生成。
  • 第二級:患者會感覺到搬重物時,膝蓋出現酸軟;關節間隙輕微狹窄,可見骨刺生成。
  • 第三級:影響日常生活;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有多處明顯骨刺,患者走路都感到吃力。
  • 第四級:患者幾乎無法正常活動,一步都走不了;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硬骨互相磨損變形。

若膝關節軟骨受損初期,可考慮非手術的方法,如物理治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是高濃度血小板(PRP)。但這些非手術治療方法,因治療時間長、效果因人而異,有時只能暫時緩解和減少不適感,無法根治病灶,還可能讓軟骨磨損加劇,嚴重時只能切除壞死的關節面,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在台灣是很成熟的技術,每年約2萬名患者接受置換。只是人工膝關節畢竟是外來物,會切除部分健康的骨骼以完成手術,許多長輩仍有心理懼怕要動大刀;而對年輕人來說,人工膝關節的活動度有限,使用年限約10-15年,未來勢必會面臨二次開刀,手術風險更大。種種限制,讓醫學界思考有沒有不用換人工關節,卻能有效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方法。
另外,常聽到的關節微創手術,其實指的是用關節鏡開刀,優點是傷口小(約兩個1.5公分)、恢復時間會較短,通常會搭配其他術式,如對病灶做清創或修補的治療方式。如果在關節鏡中發現關節軟骨磨損,早期會採用一種傳統手術方法為骨髓刺激術,在關節鏡的幫助下,精準在軟骨鑽出數個小孔,讓骨髓內的血液流向軟骨缺損處,幫助軟骨修復。此方法手術時間短、風險低,但長出來的軟骨是纖維軟骨比較不耐磨,因此治療效果有限,通常1-2年會磨光,且再次手術的效果有限。

膝蓋軟骨再生有望! 新型手術一次就OK

高齡醫療商機無可限量,預估2025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5.5億,佔全球人口15.8%,加上慢性病患、年輕族運動膝蓋損傷病例漸增。在經濟部的支持下,工研院與臺大醫院強強聯手,投入骨材研究,歷經20年研發歷程,開發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搭配「兩相軟骨修復植體」,研究證實可有效修復軟骨細胞,不但在國內完成臨床數據,也取得台灣TFDA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個自主開發的再生醫學產品!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原理

想像你的膝蓋軟骨是一片綠油油又柔軟的草皮,因為長時間的踩踏而缺了一塊,長不出新的草,這時我們只要將受損的土壤移除,並種下種子,漸漸地草皮就會長回來。軟骨再生修復手術的原理,就像幫你的膝蓋軟骨種上健康又營養的「軟骨細胞種子」,讓你的軟骨長回來。此技術結合人工材料及自體軟骨組織細胞,完整具備組織再生工程中的三要素,利用傷害最小的方式,達到修復關節軟骨再生的效果,相較細胞治療需要昂貴的體外細胞培養的設備與環境,軟骨再生修復手術的操作在手術房內皆可完成,時間更不用1個小時!

手術方法為:醫師會取出病人一米粒大小健康且不受力部位(不影響站力)的軟骨,透過特殊的專利器械細化及酵素活化處理,再搭配人體可完全吸收材質的載體,將我們酵素活化後的軟骨組織裝在裏頭。
軟骨細胞活化的同時,醫師也會在患者受損軟骨位置進行清創,將壞死的組織清除並做成一個凹槽,釋放健康的骨髓細胞的血液,增加血液循環之外,也能植入這顆載體。根據患者受損面積大小不同,有時需植入2-3顆。
這個載體的結構分為:和硬骨接觸的三鈣磷酸鹽(成分與人骨相似)與和軟骨接觸的聚乳酸甘醇酸共聚物(PLGA),當載體裝入患者自己的軟骨細胞後,內部漸漸長出骨頭,軟骨細胞也會吸收新鮮的血液養分,讓表面跟著長出軟骨!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病例分享與臨床數據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的適應症為膝關節內側股骨、外側股骨與股骨滑車部位的軟骨,以及軟硬骨缺損,只要發生膝蓋軟骨損傷,不分男女老幼都可經骨科醫師評估手術的可能

臨床數據

研究將受試者分為兩組,A組為接受軟骨再生修復手術,B組為接受骨髓刺激手術,經過一年的追蹤期,核磁共振攝影發現,A組有97.7%受試者的軟骨缺損處已經完全再生或部分再生,B組為85.7%,顯示軟骨再生修復手術效果較佳。

若以IKDC膝關節主觀評估問卷,詢問受試者術前及術後的主觀感受,越低分則活動度越差、不適感越強,則受試者術前的平均總分為60.38±15.66分,術後提升到85.85±17.07分,顯示患者經過軟骨再生修補手術後,膝關節疼痛的症狀有大幅改善,活動力也增加不少。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優點

  • 傷口小:不需取出硬骨,可減少患者疼痛。
  • 手術快:手術時間僅40-60分鐘,不需再次手術。
  • 台灣技術:經台灣衛福部TFDA認證,安全有效。
  • 免培養:相較細胞治療需要開第一次刀取出軟骨,再花1~3周不等培養自體軟骨細胞然後再開第二次刀種回去患者體內。此手術在開刀房內就能一次完成,免開兩次刀。
  • 效果顯著:研究文獻指出,此手術效果持續追蹤超過5年,患者仍維持高滿意度,更有患者已追縱近10年,還能自行車環島、登山等,維持高強度運動能力,讓患者除了避免換人工關節,還兼顧生活品質。

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和不良反應

膝關節手術的常見併發症包括但不限於手術部位的疼痛、腫脹、關節積液、術後感染、頭暈、嘔吐、手術部位紅斑、暫時性血壓升高或降低、以及肌肉萎縮和肌肉疼痛。

若手術後發生任何不適,請立即回診檢查。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的禁忌症

以下情況的患者不適用軟骨再生修復手術:
  • 骨骼發育未成熟患者(生長板未癒合)
  • 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發炎性關節炎
  • 懷孕婦女或哺乳中婦女雙腳膝關節內、外髁嚴重磨損者
  • 患部骨骼、關節或周圍軟組織發炎或感染者,應等到治療康復後再接受手術

軟骨再生修復手術之術後復健計畫

積極復健能以促進關節活動、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和關節功能的重建,包含:
  • 使用護膝 6-8 週
  • 穿戴護膝的情況下膝關節能伸屈0-90 度
  • 膝關節運動:坐在高凳子或椅子上,腿部懸空,未手術腿應放置在手術腿的後方,並協助手術腿被動地向上和向下延伸膝蓋。每天應以這種方式進行100 循環,每日5次或分散做共計500下。
  • 術後前6週,需持拐杖助行,並以腳趾著地方式行走,以減輕膝蓋的負擔。
  • 術後滿6週後,能負重且以全腳踏地方式行走。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