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5年存活率僅20%!症狀、原因、治療方式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 本平台內容僅供治療討論參考,不可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醫生對您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診斷、您對可用治療選項的認識,以及您對治療結果的期望。請與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討論,共同制定最終的醫療決策。

膽管癌與肝臟疾病有關,如何早期發現?
膽道是連接肝臟、膽囊及十二指腸間的一條地下管線,主要功能為將肝臟製造的膽汁運送到膽囊及腸子,如果發生阻塞,膽汁排不出去累積在肝臟內,會讓肝臟漸漸受傷發炎、硬化,衍生更多疾病。膽管癌則是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依據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總膽管癌。大約10%的膽管癌是肝內膽管癌,60-70%是肝門膽管癌,而20-30%是總膽管癌。
大部分的膽管癌患者並無明顯的危險因子,但有以下情況的患者可能會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必須定期到醫院檢查,以利提早發現癌症:
- 原發性硬化膽管炎: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膽道發炎疾病,可能會導致膽管硬化及結疤,進而變成腫瘤。
- 慢性肝臟疾病:部分患者會因為肝臟疾病而結疤。
- 先天膽管異常:比如先天有腫塊,膽管會有不正常的膨脹或扭曲。
- 寄生蟲感染:在衛生環境不佳的地方比較常見,患者吃下未煮熟的肉類而將寄生蟲吸入肝臟,造成感染。

膽管癌初期症狀:腹痛、腹水、黃疸
膽管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黃疸等明顯症狀時,癌症可能已經發展到末期,導致預後效果很差。
以下是膽管癌的常見症狀:
- 腹痛、噁心、食慾不振
- 疲勞、體重減輕
- 黃疸、眼睛泛黃
- 皮膚搔癢
- 小便成茶褐色、大便成白色
- 發燒、畏寒
- 腹脹、腹水

高風險族群
膽管癌的性別發生率相似,女性多於男性一點(1:1.5-1.2),平均診斷年齡>50歲,好發於60-70歲,其高風險族群包含:

診斷方法
- 抽血:測試肝功能的狀況,包括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不過這兩種數值高於平均值也不代表一定罹癌,需再進一步檢查。
- 腫瘤標記:在患者的血液裡標記CA19-9(膽管癌腫瘤過度繁殖而出現的蛋白質)與癌胚胎抗原CEA(判斷胃、大腸、胰臟等腺癌或肺癌、乳房、頭頸部的數值)。此兩種數值偏高的話罹患膽管癌的機率也越高,但也可能有膽管癌的病人,此兩項數值都低於平均值,需做進一步檢查。
- 影像檢查: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評估腫瘤體積與對周邊組織的破壞程度。
- 經皮穿肝膽道攝影及引流 PTCD:可提供阻塞部位的定位資料,除了準確判斷病況之外,若再加入引流管可達引流的治療效果。

-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ERCP:類似胃鏡的檢查方法,將十二指腸鏡從口腔放入到十二指腸第二部分壺腹乳突位置,再將顯影藥劑注射到膽道及胰管,以清楚的觀察膽道狀況。

膽管癌的分期主要根據腫瘤的大小、數量、是否侵犯血管和淋巴結、是否轉移等因素來確定。
肝內膽管癌 | |
---|---|
0 原位癌 | 腫瘤停留於膽管最內層的細胞中,沒有擴散。 |
第一期 | 1A:腫瘤直徑 |
1B:腫瘤直徑>5mm,未入侵附近血管或未擴散到淋巴結。 | |
第二期 | 腫瘤已擴散到附近血管,或發現至少2個腫瘤。 不論腫瘤是否有入侵血管,但未擴散到淋巴結。 |
第三期 | 3A:腫瘤擴大並穿過腹膜(腹部外層), 但未擴散到淋巴結。 |
3B:腫瘤轉移到肝臟外的部位,但未入侵淋巴結; 或已擴散到淋巴結,但未觸及更遠的器官。 |
|
第四期 | 不論腫瘤是否觸及膽管外部位及淋巴結, 已入侵更遠的組織,包括骨骼或肺部。 |
肝門型膽管癌 | |
---|---|
0 原位癌 | 腫瘤停留於膽管最內層的細胞中,沒有擴散。 |
第一期 | 腫瘤生長至膽管壁的肌肉層或纖維組織層, 但未入侵淋巴結。 |
第二期 | 腫瘤已穿越膽管壁,並進入脂肪組織或肝組織, 但未入侵淋巴結。 |
第三期 | 3A:腫瘤擴散至肝臟其中一邊主要血管的分支, 但未入侵淋巴結或更遠組織。 |
3B:腫瘤擴散至肝臟的主要血管或其兩旁的分支, 或腫瘤已入侵其中一邊的膽管以及另外一邊的主要血管, 但未入侵淋巴結或更遠組織。 |
|
3C:不論腫瘤有無生長至膽管外或附近血管, 已擴散至1至3個附近的淋巴結,但未入侵至更遠組織。 |
|
第四期 | 4A:不論腫瘤有無生長至膽管外或附近血管, 已擴散至4個或以上的淋巴結,但未觸及更遠組織。 |
4B:不論腫瘤有無生長至膽管外、附近血管或淋巴結, 但已擴散至骨骼、肺部或肝臟更遠的部分。 |
膽管癌存活率、手術及化療有效嗎?
確診為膽管癌後,外科手術是第一時間的治療方法,包含要移除腫瘤及周邊組,不過即使可以把病灶切除,平均存活率約10-30%,平均約20%,主要原因為:
- 肝內膽管癌:因位置在肝臟邊緣,有機會可以切除部分肝臟,把癌細胞清除乾淨,但因為這類的膽管癌難以在早期發現,往往診斷出來已是癌症晚期。
- 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雖然有黃疸的症狀,容易診斷,但因為膽管附近的神經及血管非常多,導致手術難度高。肝門膽管癌的話需大範圍切除,在進行肝管血管重建;肝外遠端管癌則要切除胰頭部,手術風險和併發症都很高。
- 如果有膽管阻塞,可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及引流手術 PTCD,來排除膽汁,並看情況是否放置膽道支架,才有辦法做腫瘤切除。
化學治療
用化學藥劑抑制腫瘤生長,適用較晚期、腫瘤無法切除的病患,盡量減緩病徵及縮小腫瘤,但普遍效果不佳。
放射治療
當有阻塞性黃疸,但無法切除的膽管癌,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來減少黃疸症狀及縮小腫瘤。
光動力療法
醫生會將光敏化學物質注入或塗抹在患部,搭配發射特定雷射波長的光源系統,當兩者一起作用時會活化光敏劑,產生對細胞有毒的物質,再和腫瘤細胞發生反應,就能殺死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每月費用需40-50萬,僅能緩解部分病徵,還是得搭配其他治療方法。

肝臟移植
適用肝門型膽管癌,但因為癌細胞復發迅速,而效果不佳,必須謹慎頻估。
膽管癌患者需調整身心狀態、補充營響對抗病魔
膽管癌的術後照顧與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傷口護理:術後應保持傷口清潔、乾燥,並按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疼痛、流膿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 疼痛控制:術後應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以緩解疼痛。如果疼痛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應與醫生商討其他治療方案。
- 飲食護理:術後應進食易消化、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如果出現腹脹、腹瀉等情況,應調整飲食。
- 體液管理:術後應密切監測體液變化,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如果出現腹水、黃疸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 心理支持:膽管癌患者術後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應給予心理支持。可以參加癌症患者的互助小組,或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膽囊癌的預後不佳、難以治癒的困境,非常影響患者心情,因此調適心理是很重要的!比如避免過度緊張、壓力太大而影響睡眠,飲食部分只要均衡、清淡,避免加工食品,搭配積極治療,還是可以減輕症狀與爭取更高的存活率。尤其是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及治療是很重要的,如果再發的腫瘤發現的太晚,恐怕會失去開刀機會!
安寧療法
現科技無法治癒的患者及其家屬,安寧療法能減輕病患身心的痛苦,使病患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幫助病患家屬勇敢面對生命的離別,讓雙方好好說再見,以提升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膽管癌的安寧療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疼痛控制: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以通過藥物、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方法來控制疼痛。
- 其他症狀的控制:如疲勞、食慾不振、便秘、尿頻等,可以通過藥物、營養支持、心理支持等方法來控制這些症狀。
- 靈性關懷:癌症晚期患者可能會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等問題。安寧療法可以通過宗教信仰、人文關懷等方法來幫助患者尋找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