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更新
128,932
collect
收藏

膽結石可自然排出嗎?膽結石症狀、原因、飲食、手術一次看

諮詢專家:李勁樵醫師/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外科
責任編輯:陳盈竹
設計:林盟凱、殷嘉岑
膽結石可自然排出嗎?膽結石症狀、原因、飲食、手術一次看
膽結石小小結晶釀大禍!大飲大食後心情好滿足,肚子卻一陣劇痛,難道是吃壞肚子了嗎?趕快去馬桶蹲一下,卻也沒辦法緩解,小心有可能是膽結石在作祟。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台灣人粗估有200萬人罹患膽結石,算起來每10-15人就有一人罹患膽結石,其中26萬5927人有健保就醫紀錄。別看膽結石小小一顆,累積起來阻塞膽道,發生「膽絞痛」痛不欲生,更因為膽結石常復發,常常只能將膽囊切除,才有一勞永逸的效果。究竟膽囊切除會發生什麼事?這算很大的手術嗎?又該怎麼調整飲食習慣呢?
#膽囊息肉 #膽囊炎 #胰臟炎 #脈衝電擊碎石術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氣球導管及取石網

目錄

膽結石症狀?發生原因?

膽囊位於人體腹部的右上方,器官相對位置的話是肝臟後方,靠近胃和胰臟,形狀像一個梨子,8-12公分長,4-6公分寬。當我們開始進食,膽囊會開始收縮,把肝臟分泌的膽汁從膽囊送出,經過膽管後來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與吸收脂肪。

通常肝臟每天會分泌500-1,000毫升的膽汁,膽囊裡則大概有50毫升的濃縮膽汁,如果膽汁待在膽囊的時間太長,或膽汁中的膽固醇增加,這些物質會慢慢累積成膽結石,大小、數量會因人而異。

膽結石的種類

膽囊中的膽汁含有膽固醇、膽酸和膽鹽,是油水混合的物質,在膽汁不斷濃縮又排出的過程中,如果其中某個成分的濃度累積到臨界值,膽汁無法保持液狀,就會產生小的結晶。這些結晶一開始呈現泥狀、沙狀,被稱為膽砂,慢慢沈澱、越來越多而變成膽結石,最常見的為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
台灣在過去物資匱乏、環境衛生不佳的年代,人們因慢性肝病、寄生蟲、溶血性貧血等問題而多發現膽色素結石。現今在肝病控制、衛生改善,加上飲食西化,吃太多高卡路里、高油膩食物而越來越常發現膽固醇結石(約50-60%)。


圖說:隨著飲食西化、肝病減少及衛生環境改善,國人的膽結石型態逐漸轉往膽固醇膽結石。

其實90%患者不會感覺到膽結石的存在,可以平安無事共存,只有10%的人可能會在吃完大餐後,突然出現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原因為:

  • 膽囊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95%是因膽結石阻塞膽囊開口所致,其最典型的症狀為膽囊管收縮試圖推出結石而引起的膽絞痛,患者會感到突然且劇烈的上腹部悶痛、胸痛,有時還會痛到右後肩胛骨,這種肚子痛不會因為上大號而緩解,大概發作一個小時後會達到疼痛高峰。如果幸運一點,膽結石掉回膽囊內,或從腸道順利排出,沒有繼續塞住膽管,症狀就會緩解,但若超過六小時,患者還是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可能是膽囊發炎了!症狀上也會轉往全身性的發燒、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心跳加快,甚至連走路都很困難,必須趕緊送醫。
  • 膽管阻塞:細小的結石經由膽囊管排至總膽管時而堵住,引發膽管感染、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甚至是胰臟炎,造成更劇烈的腹痛。
  • 胰管阻塞:胰臟產生的胰液,其功能和膽汁一樣都是幫助消化,若膽結石阻塞膽管和胰管的交界處,可能會引發輕症胰腺炎,死亡率約10%,約7-10天可以治癒,但如果是重症胰腺炎,病人可能在發作後24小時內死亡,死亡率達50%。而且治癒後沒有好好控制而反覆發作,可能發展成慢性胰腺炎,進一步演變成胰腺癌。
  • 膽囊癌膽管癌:膽囊慢性發炎有可能轉變成癌症,發現時往往已經是晚期且轉移到肝臟或其他器官,以老年人為好發族群。而膽管癌也是因膽管反覆發炎有關,包含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

什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膽囊內膜層長出來的良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及腺瘤等)及惡性息肉(以腺癌最為常見),大多數的息肉沒有症狀,只能靠健康檢查時的腹部超音波發現,僅有少數會有惡性息肉(膽囊癌)。膽囊息肉好發於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肥胖及有代謝症候群家族史的病人,發生生率為3-5%,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每六個月要照一次腹部超音波,若短時間內息肉突然增大、有症狀或大於1公分,則要透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杜絕後患,否則早期與晚期膽囊癌的預後差別非常大。

膽結石危險因子有哪些?

  • 年齡:畢竟結石需要時間累積,年長者更容易發現有膽結石。
  • 性別:統計上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3倍。
  • 懷孕、多產:可能會改變膽汁的成分組成,進而容易變成結石。
  • 家族病史
  • 長時間未進食:更容易造成膽汁堆積。
  • 肥胖:產生較多的膽固醇,更容易造成膽汁堆積。
  • 糖尿病、高血脂:此類型患者容易肥胖。
  • 肝硬化:肝功能不正常而影響膽囊功能。
  • 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有些降血脂藥品、治療感染症的抗生素,或正在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婦女,服用這些藥物容易造成膽結石。

診斷方式

  • 理學檢查:以墨菲氏病癥(Murphy's sign)為主,請患者把氣呼出,並將手按壓在患者的右上腹的右肋骨下(即為膽囊的位置),接著請患者深呼吸,橫隔膜會將膽囊頂到醫師的手而讓患者無法吸氣,引發上腹部疼痛的症狀,就可能是發生膽囊炎了。
  • 腹部X光:部分患者可發現膽結石
  • 腹部超音波:標準檢查工具,可發現膽囊漲大、膽壁增厚或膽結石。
  • 電腦斷層:可看有無其他腹部疾病如腸胃道穿孔、腸阻塞、肝膿瘍、總膽管結石、膽管炎、膽囊癌、急性胰臟炎等。

膽結石能自然排出嗎?膽結石要切膽囊?

保守治療

如果患者的膽囊裡只有幾顆小結石,其實是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掉到膽道的話會開始有輕微症狀,可以透過保守治療緩解。另一種情況為患者有其他身體因素而不適合、不希望手術時,也適合保守治療:

  • 禁食:使腸胃道充分休息,不讓膽汁繼續排出而收縮膽囊。
  • 靜脈點滴:原因同上,可補充水分及營養。
  • 止痛藥:緩解疼痛症狀。
  • 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 口服性結石溶解劑:需自費,對膽固醇結石患者才有效,不適合結石大於1.2公分、懷孕、有其他嚴重疾病、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此藥物必須服用至少六個月,有的人甚至要服用兩年以上才有效果,其副作用包含:腸胃不適、腹瀉、肝細胞受損等,與藥物劑量多寡有關,通常是暫時性的症狀,需依醫師指示減量或停藥。

手術治療

  • 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PTCD:藉由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定位,用針刺穿膽囊,將積淤的膽汁引流出來,可以緩解急性膽囊炎的效果,但須同時服用抗生素控制發炎,未來也須切除膽囊才能一勞永逸。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腹膜炎、出血、敗血症、氣胸、發燒等。

  • 脈衝電擊碎石術:將膽道子母鏡結合脈衝電氣碎石導管,以電擊爆破產生的水波來震碎膽結石,碎石會掉進腸道而隨著糞便排出。優點為不需開刀,住院僅需兩天。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出血、穿孔、胰臟炎、膽管炎等。

  • 內視鏡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 EPT:以十二指腸內視鏡做膽道攝影,觀察結石大小、位置、及膽道構造,再以電刀縱向切開十二指腸乳頭1-2 公分至括約肌鬆開為止,以擴大膽道開口,方便取石。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出血、穿孔、胰臟炎、膽管炎等。

  •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ERCP 及取石手術:以十二指腸內視鏡和膽胰管內視鏡來做膽道攝影,並注射顯影劑到膽道總管,觀察膽胰管的輪廓、結石的位置及大小,搭配氣球或取石網等醫材將結石取出。此手術優點為患者只需服用鎮靜藥物,身上也沒有傷口,但如果遇到巨大結石、膽道狹窄的問題,可能還是得走傳統開腹手術。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出血、穿孔、胰臟炎、膽管炎等。

  •  傳統/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透過患者腹部數個1-2公分的小孔,伸入腹腔鏡及器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相較傳統的開腹手術有傷口較小、住院時間較短、恢復較快的優點。但如果患者腹腔沾黏情況嚴重,有可能改成開放手術,會在腹部留下20公分長的縱向傷口。

手術風險及併發症:膽汁洩漏、膽管阻塞、殘存總膽管結石、傷口感染、肩膀痠痛、出血、肋骨軟骨炎。



圖說:微創單孔式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開1.5-2公分的小洞,術後疼痛感比團傳統3孔或4孔腹腔鏡輕微許多,甚至不用打止痛針,術後當天馬上能下床自由活動,需自費約5-10萬元。
 

到底要不要切除膽囊呢?

一般醫師會建議切除膽囊,原因大多為膽囊已經被膽結石影響了儲存膽汁的功能,也沒辦法確定裡面到底有幾顆結石。我們試想,即使這次只拿掉膽管的結石而不切除膽囊,下次可能又發生結石排出卡在膽管的情況,嚴重時發生致死率高的膽道炎或胰臟炎,實在得不償失,所以乾脆切除掉膽囊而一勞永逸,患者也不必提心吊膽過生活。但如果是一些年老體弱或合併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其手術風險高的話可暫時不切除膽囊,這些都得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行。

膽結石手術自費醫材有哪些?

氣球導管及取石網

氣球導管的用途為將膽管裡的碎石取出,尤其是原本巨大的結石經碎石後,還會有些細小的碎石存在於膽管,此時將這個特殊的氣球透過導管置入於膽道口,充氣展開後往回拉出就可以碎石全推到腸道。取石網也是一種取石工具,能將一顆完整的結石用網子包住,還可以將網子束緊而改變結石結構、變得鬆散能方便取出。

拋棄式膽胰管內視鏡

過去用十二指腸內視鏡來觀測膽結石,必須加上顯影劑才能確定內視鏡有沒有靠近膽胰管,但加上新一代的膽胰管內視鏡,僅3mm的管線可以從十二指腸內視鏡伸出(子母鏡),進入到狹窄的膽胰管,能增加診斷率之外,再搭配電擊碎石或雷射碎石,可以擊碎巨大又堅硬的膽結石。另外,由於正常的膽胰道是無菌的,如果膽道鏡消毒的不完全,帶有細菌,加上膽道鏡構造複雜、清潔死角多,會讓患者有感染風險,改成使用拋棄式的內視鏡就能避免這個問題,惟患者需自費7萬多元。

鈦夾

用純鈦絲或鈦合金絲壓制合成,外觀看起來像一個V字,內側有固定的橫槽,表面光滑無毛刺,常用於膽囊管、膽囊動脈結紮。

膽囊切除的術後照顧、飲食禁忌

住院時

  • 術後多深呼吸、咳嗽來幫助肺擴張,一邊手掌壓住傷口來減輕疼痛。
  • 術後右側腹部會有3-4個小傷口,可能會要放置一條引流管來引流血水,活動時需注意。
  • 術後頭三天,傷口疼痛可以吃止痛針或口服止痛藥。

出院後

  • 無活動限制,但建議避免提重物與劇烈活動。
  • 以下情況需立刻回診:不明原因的發燒、畏寒及腹痛、傷口出現大量的滲出物或出血、傷口有異常的紅腫熱痛、引流顏色變濁有臭味。
  • 術後一個月會有20%患者有拉肚子的情況,但約一年會降到5%,然後慢慢減少。

飲食

  • 膽囊切除後,身體對脂肪代謝的耐受性會下降而容易腹瀉,約六個月會慢慢適應,即可恢復正常飲食。
  • 有腹瀉及腹脹的情形,建議要採低油飲食,避免高油脂食物如炸物、奶油、肥肉、糕餅。

常見問題:膽結石是吃了哪種食物才形成?

A:除了跟個人的飲食習慣如高油脂食物有關之外,也可能是個人體質問題,因此很難確切說是什麼食物造成的。事實上約有30-35%的人會罹患膽結石,是很常見的疾病,只要定期檢查並清淡飲食,是可以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機率。

Q:網傳有蘋果汁、鹽巴、橄欖油的肝膽排石法,真的有效嗎?

A: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效,切勿嘗試偏方而延誤就醫。

Q:若做過剖腹產,膽囊切除手術需要選擇傳統開腹嗎?用腹腔鏡可以嗎?

A:剖腹產的手術範圍與膽囊摘除是不同的,並不會影響後者的手術方法,一般來說選擇腹腔鏡是沒問題的喔!

Q:切除膽囊會影響身體器官運作嗎?

A:沒有膽囊儲存膽汁,的確會導致患者容易腹瀉,大便會呈現鬆軟、水水的,但人體的奧秘會慢慢用自我調控機制來平衡,讓腹瀉慢慢改善。其實大自然中許多動物都沒有膽囊,比如大象、馬、鹿等草食性動物,膽囊也跟「膽量」無關,患者可多認識疾病、多與醫師諮詢戰勝手術恐懼!


 

文獻參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