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更新
25
collect
收藏

【審視內心的每個情緒】給癌友的內在藍圖

文章授權:張老師月刊510期
【審視內心的每個情緒】給癌友的內在藍圖

罹癌心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治療過程一定會帶來失落,即便無法回到還未生病的時光,內在世界的藍圖依然可以重新規劃。

#癌症 #情緒調適
在多年的癌症心理諮商經驗中,身為心理師,常需要擔任癌症病人與醫療人員的溝通橋梁,或是成為病友與家屬之間的溝通窗口。很多病友都會說「他們沒得過癌症,不懂我的痛苦。」卻能在其他病友之間找到認同,因為自己和對方都正受著癌症的苦。然而在多次帶領癌症病友團體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病友間的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人家庭支持良好,有的人與家人疏離或整天吵架;有的人侃侃而談自己如果復發的話要如何如何,有的人堅持拒絕講到「復發」二字,因為這類病友會說:「擔心自己復發的人才更容易復發」;有的人生病後照吃照喝不加理會周遭建議,有的人認為得癌症之後就是要吃素或有機食材才能保持健康。
 

罹癌心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病友面對癌症時,雖常見他們有共同的心境,但每個人呈現出來的方式不太一樣,例如:
  • 震驚:很多病友都會提到:「怎麼會這樣?不敢相信發生在我身上!」就算有些人會說自己罹癌不意外,因為自己抽煙、喝酒或有家族病史,但「沒想到是現在(這麼快)」。也有些人表現出「麻木」,好似沒什麼感覺,會對旁人說:「得就得了,不用太震驚,反正好好接受治療就對了。」旁人可能認為這是勇敢或神經大條,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常見的自我保護機制,心理上先壓抑太強烈的感覺,免得干擾日常功能。因為也有強烈震驚到影響平時判斷能力的案例,比如有人做癌症篩檢結果為陽性,醫院通知需要進一步檢查,他的情緒便非常激動,認為醫院弄錯了或想要騙他,拒絕回診。
  • 疑惑:癌症病友們常問醫生:「為什麼我會得這種癌症?」如果醫生能夠講出一些認知上能接受的致癌因素來回答,例如抽煙本來便容易得肺癌,這或許有助於病人接受這個壞消息;但也可能找不到原因,病人因此會產生許多疑惑:「我明明沒抽煙,為什麼會得肺癌?是因為二手煙嗎?是因為廚房的油煙嗎?是因為壓力嗎?」就心理層面來說,「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人類面對苦難時,需要一個理由讓自己得以接受,有些人需要醫學或科學上的解釋,有些人則會尋求心靈層面的解答。
  • 失落:每個人得癌症後都會失去某些東西,可能是有形的身體外觀、生活能力或工作等,也可能是無形的想法、價值或信念,以下分別簡述癌症病友常見的失落。
  • 身體心像:身體心像是指一個人在心中看待自己的方式,例如乳癌病友會提到:「看到自己胸前的手術疤痕,灰灰焦焦的,沒有傷口也沒有乳房,覺得沒有人會喜歡我。」手術疤痕是生理上可見的外觀,而病友心中看待自己的樣貌卻也因此扭曲了:「我少了一個乳房,我不是女人,我不值得被愛。」
  • 失能:頭頸癌病友在治療後完全足不出戶:「我講話別人都聽不清楚,要怎麼跟人互動、泡茶聊天?我不要出門了。」失去說話或其他生活功能讓人害怕,也可能因此覺得羞恥或拖累他人,而忽略了除了不能說話之外,自己依然保有其他能力。
  • 自我價值:上述的身體心像或失能也跟自我價值有關,然而有時候治療影響的是內在狀態,病友會說:「我好像比較容易累,也覺得自己變笨了,以前可以輕易處理的事情,現在都要花一番力氣,而且心情會不自覺地受到癌症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我真的不希望日子這樣過。」表面上看來治療結束後病友會逐漸恢復健康,但當事人覺得自己沒用或沒尊嚴,其實心中失去的是無形的「自我價值」。
  • 失志:英文原文是demoralization,馬偕醫院的方俊凱主任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翻譯──閩南語歌詞中的「失志」,意指失去生活目標、失去意義感。病友的生活常軌被癌症打亂,原本的美好願景或理想好像失去意義:「努力工作等著退休後可以享受悠閒生活,沒想到才退休就罹患癌症,怎麼會這樣?」也有一些人在罹癌之後開始思考,以前為了賺錢、名聲或照顧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得癌症之後,忽然開始疑惑這一切有什麼意義?」。更強烈一點,有些病人甚至會抱怨:「我不知道現在為了什麼而活。」
  • 失控感:病友會覺得自己無法控制跟癌症有關的事,例如治療過程中,醫生增加了化療次數,病友就會懷疑自己的病情加重。也可能是疾病本身或治療副作用的影響,明明之前身體狀況還好,但突然身體又很不舒服;或是昨天還吃得下,今天卻完全不想進食──這些突然的變動容易讓人有失去控制的感覺。筆者甚至聽過病友抱怨主管貿然將自己罹癌的消息告訴同事:「我不能決定我什麼時候得癌症,現在我連決定什麼時候要讓別人知道也不行!」
 

面對失落,重建生活

知名的悲傷輔導大師Neimeyer曾經說過:「任何生活的改變一定都會帶來某些失落,而面對失落我們都需要調整和改變。」(All changes involve loss, just as all losses require change.)以癌症為例,罹患癌症、接受治療一定會帶來某些失落,可能是掉頭髮、停班停課、開啟「以生病為中心」的生活,或是失去自我價值、失志。面對這些狀況,如果病友們還是想著「我要回到和生病前一樣」,無法因應失落而做出改變,就會讓自己更加辛苦。筆者常用地震來比喻癌症對生命帶來的衝擊,猶如我們的內在世界發生了大地震,要進行災後重建,有的時候重建很迅速,有的時候重建需要長期規畫。可無論如何,我們不太會重建出一模一樣的房子和街景。以下提供幾個自我檢視的小提問,幫助大家找到罹癌後重建內在世界的藍圖:
  • 列出罹癌後生活造成哪些改變或帶來哪些失落?這些改變讓自己感受到哪些情緒?自己的因應方式是什麼?幫這些因應方式評分(1-10分,分數越大代表越有效)。範例:
生活改變/失落 情緒 因應和評分
化療掉髮 尷尬、羞愧、格格不入 尋求假髮或頭巾(6,有點熱、至少讓我敢出門,但還是怕被發現)
找能夠傾聽的人說一說(7,講完會好一點,也比較安心)
參加病友團體(8,好像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其他人也有類似感受,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意做法)
  • 病友們經歷癌症之後,往往會從這段經驗中產生某些正面改變,改變的層面與內容則會因人而異。不妨想想從生病到現在,你體驗到的正面改變是什麼?
範例:生病之後我好像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過去很在意的事情,現在比較看得開,我也更願意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還有我發現我比想像的更堅強耶!不敢相信這麼長時間的化療和電療過程我熬得過來。
 

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目前各大醫院都有聘請專責心理師提供心理腫瘤服務(psycho-oncology service,針對癌症病人的諮商和心理治療),可以在各醫院所設的癌症資源中心找到相關資訊。


作者:葉北辰,前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諮商心理師,現為自由工作者,從事自己熱愛的心理治療、演講和教學,希望對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有貢獻。臉書粉專:希望諮心。

相關文章

相關影音



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專屬功能

享有更多獨家消息與功能 developing